地理位置

甘肅連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7930公頃。
其中,核心區面積14223.1公頃,緩衝區面積13189.4公頃,實驗區面積20517.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青杄、青海雲杉及森林生態系統。
範圍在東經102°36′—102°55′,北緯36°33′—36°48′之間,地處黃河流域湟水之主要支流大通河中下游,屬祁連山東南部冷龍嶺余脈山地,行政區劃屬蘭州市,保護區在永登縣境內。
東界自北向南從永登縣大有鄉大灣腦陽窪山脊至白土咀,沿大有溝經旁布拉峽,到民樂鄉登登城、二馬處(海拔2200米),沿大溝至普貫山脊,順山脊到黑圪垯(海拔2400米)至大通河(海拔1870米)止;南界由大通河沿啊虎

保存著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青杄和祁連圓柏等物種資源,是生態學、生物多樣性、地質地理等學科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成立背景

保護區的前身是永登縣連城實驗林場,始建於1951年,起初設立祁連山林務處連城護林站,1952年改為連城森林經營所,隸屬永登縣。1960年交蘭州市園林局管理,更名為連城林場。1962年更名為甘肅連城實驗林場(縣級建制),由林業部和省林業廳雙重領導。1971年劃歸永登縣管理。
2001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肅連城省級自然保護區並設管理局,2005年7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晉升為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資料

保護區氣候屬於祁連山山地—隴中北部溫帶半乾旱氣候區。由於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受地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冬季寒冷乾旱,春季多風少雨,夏秋季溫涼。海拔在2000~36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7.4℃,無霜期125天~135天。年均降水量419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間,年蒸發量1542毫米。
保護區土壤以亞高山草甸土、灰褐土和栗鈣土為主。保護區內的主要河流是大通河,發源於青海省疏勒南山,經奪龍灘,入大通縣、互助縣,過甘肅天祝先明峽,匯集竹林溝等十二大溝系的支流,最終流經連城自然保護區35公里。
植物資源

祁連圓柏(SabinaprzewalskiiKom)是中國特有樹種,具有抗旱耐寒、耐貧瘠的優良特性。根系發達,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強,是青海天然林主要樹種,同時也是高寒、乾旱地區造林的先鋒樹種和草原防護林樹種。
在青海省除玉樹州外,各天然林區均有生長。主要分布於海拔2600~4300米。
動物物資

哺乳動物有5目、12科、25屬;
鳥類有16目、37科、106屬、148種;
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2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梅花鹿、斑尾榛雞、金雕、黑鸛、馬麝5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22種,主要有棕熊、馬麝、馬鹿、藍馬雞等34種;
保護區域

旅遊資源

科研情況

科研方面,連城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積極與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森林病蟲害防治等項目的科學研究,通過一系列的考察、探討、研究,獲得了天然次生林區在高海拔地區主要尺蛾害蟲各類的有關資料。該研究成果《灰擬花尺蛾雲杉尺蛾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研究》獲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甘肅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保護區還開展了《梅花鹿、藍馬雞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鳥類資源種類和主要保護鳥類種群動態研究》、《青杄與青海雲杉林更新動態研究》、《人參栽培技術的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了多篇有關森林昆蟲分類、病蟲害防治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學術論文。2002年先後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對保護區進行綜合考察,全面系統地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土壤及各項林分因子等進行綜合外業調查,編制完成了《甘肅連城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2006年蘭州市科技局立項《連城自然保護區雲杉生物學分類地位及其生態保護價值研究》項目,對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建群種雲杉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保護區自酬資金進行《連城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摸清保護區資源家底,為發展奠定基礎。目前保護區已成為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大專院校開展教學、科研、實習、探險等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