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昭通市昭陽區,始建於1990年,於1994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9200公頃,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保護區緊鄰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牛欄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以黑頸鶴及其越冬的亞高山濕地[地理學術語]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黑頸鶴越冬的樂園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目前海拔最高的以黑頸鶴及其越冬的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前貴州威寧草海作為黑頸鶴的另一棲息地已經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在3000米—3200米,總面積1.92萬公頃,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雲貴高原過冬,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數量十分稀少。據云南省林業廳負責濕地保護的專家介紹,雲南省林業廳國際鶴類基金會合作開展的黑頸鶴同步調查顯示,2002年大山包保護區越冬黑頸鶴為930隻,2003年同一時間的調查數據為1043隻,大山包已經成為中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

歷史沿革

1990年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1994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並在大山包鄉政府內掛牌,設定了保護區管理所和公安派出所。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雲南大山包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地理環境

位置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之一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昭陽區西部的大山包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4′55″~103°23′49″,北緯27°18′38″~27°29′15″之間。

氣候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濕地屬暖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冬寒夏涼。年平均氣溫為6.2℃,1月平均氣溫-1℃,7月平均氣溫12.7℃,10℃的有效積溫798℃。日照長,年日照時數2200~23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為134天,最短年只有84天,故植物生長期短。

地貌

大山包濕地地處滇東北五蓮峰山脈主峰,屬構造侵蝕高中山。整個山體由上古生界二疊系灰岩、玄武岩和中生界砂岩組成。第三紀初為準平原的一部分,後地殼抬升,金沙江及支流橫江、牛欄江強烈切割形成高中山地貌,但山頂部是保存較平緩的殘餘高原面。

水文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雲南大山包濕地境內主要河流跳墩河向西流入牛欄江;大海子河北流為大關河源流之一;大崖洞溝匯入叉溝後向西流入魯甸縣的龍樹大河。在雲南大山包濕地內,濕地分布點較多,但集中成片、面積較大分布的濕地主要在跳墩河、大海子、勒力寨、秦家海子、燕麥地水庫等地。其中以跳墩河和大海子面積最大,而且有相當面積的水體,濕地面積與範圍隨水位季節性變動而變化。冬季水位下降,淺水區面積增加,是黑頸鶴良好的夜宿場所。

在山坡上隨處分布著泉眼發育的小面積濕地,小則10多平方米,大則幾十平方米,是鶴類白天活動的重要場所。其中跳墩河水庫集水面積17.7平方公里,蓄水面積3.375平方公里,庫容量1236萬立方米,12月份下泄流量0.2立方米/秒,7月份流量15.1立方米/秒,水深約6.5米,水庫邊緣淺水區面積較大,周圍有較大沼澤地,是黑頸鶴主要越冬棲息夜宿地之一;大海子水庫集水面積約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2.5米,蓄水面積0.8平方公里。

由於水庫水位低,水庫淺水區和周圍濕地面積大,成為黑頸鶴越冬棲息最集中的地區;勒力寨、燕麥里水庫面積和蓄水面積均不大,但水庫周圍草甸也是黑頸鶴棲息覓食地之一。大山包濕地內水質優良,水溫6.0℃,pH8.2,無工農業生產及生活污水污染,可供人、畜飲用,達國家I類水標準。大山包濕地水深由於受地下水的調節,全年水深均在0.8~3米之間,一年四季從不乾枯,水位較恆定。

土壤

大山包濕地範圍內以亞高山草甸土和棕壤為主,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森林植物較繁密和海拔較低的地區。大山包濕地的主要土壤類型為泥炭土和沼澤土。有機質含量豐富,平均達20%,全氮含量約2%,土壤pH值為8.2,但速效養分含量較低。

自然資源

植被資源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有3150公頃亞高山濕地,是2005年國際濕地公約局批准的中國第三批9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它集水域沼澤草甸為一體,是中國濕地的獨特類型,也是長江水系的重要生態屏障。以國家I級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黑頸鶴(Grusnigricollis)為主要保護對象。該濕地屬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其為世界上約1/6的黑頸鶴種群提供了良好生境,是雲貴高原最重要的黑頸鶴越冬棲息地。

保護區內已知有維管束植物181種,隸屬於56科、131屬。其中蕨類植物9科、10屬、11種;種子植物47科121屬,170種。

最大的科有禾本科(19屬,20種);薔薇科(12屬,18種);菊科(7屬,10種);莎草科(6屬,10

種)等。

動物資源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動物有10目28科68種,其中魚類2目3科5種,兩棲類1目3科3種,爬行動物1目2科3種,鳥類14目18科47種,哺乳動物3目4科10種。主要保護對象黑頸鶴是中國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是15種鶴類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珍稀瀕危鶴類。1994年,被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列為易危(V)物種,1995年列為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I級,199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收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全球性易危物種,種群數量稀少。

據調查,黑頸鶴每年在大山包越冬時間為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約176~202天。2002年,在大山包濕地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已達到930隻;2003年增至1051隻;2004年達1176隻,2005年記錄到1131隻。

2005年新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1隻。此外還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灰鶴、蒼鷹、雀鷹、普通鵟、白尾鷂、斑頭鵂鶹7種。

雲南省保護動物有豹貓、斑頭雁、小鸊鷉、鳳頭鸊鷉、赤麻鴨、翹鼻麻鴨、綠翅鴨、鵲鴨、針尾鴨、綠頭鴨、斑嘴鴨、赤頸鴨、琵嘴鴨、鳳頭潛鴨、普通秋沙鴨、環頸雉、紅嘴鷗共17種。

其他鳥類有:蒼鷺、池鷺、普通鸕鶿、鵪鶉、白胸苦惡鳥、鳳頭麥雞、棕頭鷗、山斑鳩、珠頸斑鳩、鷹鵑、大杜鵑、普通翠鳥、喜鵲、樹麻雀、小雲雀等。

保護對象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黑頸鶴越冬棲息地亞高山沼澤化高原草甸濕性生態系統。此外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蒼鷹、鳶、雀鷹、普通鵟、白尾鷂、斑頭鵂鶹7種。

雲南省保護動物有:豹貓、斑頭雁、小鸊鷉、鳳頭鸊鷉、赤麻鴨、翹鼻麻鴨、綠翅鴨、鵲鴨、針尾鴨、綠頭鴨、斑嘴鴨等。

黑頸鶴,屬鶴影目、鶴科,體長一般在1.2米以上,體重5公斤左右。因通體較白,頭、枕和整個頸部均為黑色,僅眼下有一小形白斑,故名“黑頸鶴”。在滇東北地區,人們習慣稱其為“雁鵝”或“高腳雁鵝”,是唯一在中國青藏高原繁殖的鶴類,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並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為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鳥類。

保護現狀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黑頸鶴的天堂

為了保護黑頸鶴賴以生存的特定環境類型,以野生動物保護類型為主的大山包,同時還承擔著對黑頸鶴棲息地亞高山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山包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還是金沙江(長江)多條支流的發源地,《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已將大山包列入重要濕地名錄中,國家林業局也將大山包列為中國2004年申報國際重要濕地的重要保護區之一。大山包保護區工作人員對獲救黑頸鶴進行環志,並成功放飛。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黑頸鶴

2008年1月中旬以來,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遇連續降雪和持續低溫冰凌30多天,積雪厚度深達40-50厘米,湖面結冰,厚達15厘米以上,大雪覆蓋了整個保護區,給在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造成嚴重威脅,少數體質較差的黑頸鶴,出現了凍餓生病的現象。

2008年2月16日,車路村秦家海子的村民秦紹先在雪地里發現了一隻病的黑頸鶴,遂報告保護區管理局採取救治措施。通過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及時搶救和精心照料,現該鶴已完全恢復健康。

保護區工作人員按照國家統一的環志符號,對其進行環志(左腳紅環、右腳上紅環下黃環),並於大海子將其成功放飛。通過監測,該鶴放飛後,身體正常,很快回到鶴群中,開始新的生活。

保護區內最著名的動物資源是黑頸鶴,於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間在大山包停留,於二零零二年錄得1051隻。現時大山包保護區內並無工礦企業,居民數量較少,濕地系統未有受到污染威脅,而保護區內的水庫淺水區及沼澤地內有大量小魚小蝦及農作物的遺留物為黑頸鶴提供了食物。保護區地區民眾有保護黑頸的歷史優良傳統,加上保護區管理人員的宣傳教育,在社區上形成了人鳥之間和諧協調的環境,也成為自然保護的堅實基礎。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於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價值地位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雲貴高原過冬,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鶴類,數量十分稀少。

2002年雲南省林業廳和國際鶴類基金會(ICF)合作開展的黑頸鶴同步調查顯示,2002年大山包保護區越冬黑頸鶴為930隻,2003年同一調查時間的調查數據為1043隻,大山包已經成為中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由於每年沿固定的線路遷徙,為了保護黑頸鶴賴以生存的特定環境類型,以野生動物保護類型為主的大山包,同時還承擔著對黑頸鶴棲息地亞高山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山包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還是金沙江(長江)多條支流的發源地。此前貴州威寧草海作為黑頸鶴的另一棲息地已經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已將大山包列入了重要濕地名錄中,國家林業局也將大山包列為了中國2004年申報國際重要濕地的重要保護區之一。黑頸鶴在雲南的越冬棲息的環境主要是濕地和濕地草甸,而濕地草甸在中國面積不多,自然保護區在有效保護黑頸鶴的同時,使雲南省的亞高山濕地草甸免遭破壞,而過去遭到破壞的濕地草甸通過人工恢復可逐步恢復和擴大濕地草甸,並對濕地恢復起積極作用。因此,黑頸鶴及其棲息濕地的有效保護,對亞高山濕地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