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香稻

輝縣香稻

輝縣香稻,是我國水稻名貴品種之一,屬於粳亞種糯變種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帶,泉水灌溉稻區種植歷史悠久。靠近百泉河的樓根、八盤磨、西王莊、三小營、中小營等村,泉水環繞,土地肥沃,很早就是香稻的集中產區。其米呈短橢圓型,色澤乳白,具有濃香味,質糯性。可用於作湯園、八寶飯、米糰和糕點等甜食:煮粥時只需加入少許,就香氣撲鼻,具有“一家煮粥,全村香”的美譽。大約從北宋以後香稻就成為“貢品”。

簡介

關於香稻的起源無考,在輝縣僅有一個傳奇的神話。說很久以前的一個秋天,一群金雁飛越百泉(輝縣境內)上空,一隻被擊傷的雁跌落下來,被一位善良的農民救起,精心治癒,重返蘭天。次年春,此雁口銜一棵金色稻種返來,交給這一農民栽培,收穫後做成飯,奇香四溢,民眾讚嘆不已,起名叫香稻。

其實,輝縣香稻,是輝縣古老的農家品種。在豫北原作為春稻栽培,生育朔165天左右,後來改為麥茬稻也能正常成熟。香稻品種耐寒、耐早、抗病、適應性強,出米率達75%。但分粟力較弱,株高14J一250厘米,因此成穩率低,植株易倒伏,產量不高。一般畝產僅400一500斤.解放前後都作為水稻搭配品種。五十年代輝縣每年僅種植200畝左右. 國家每年收購3—4萬斤。

文化大革命”中,輝縣香稻也被視為“革命對象”,大砍大殺,幾乎斷種。目前僅有零星種植,由於栽培歷史長,品種退化,香味亦大減。1974年,新鄉地區農科所利用“輝縣香稻”和“新稻二號”雜交,選育出“新香I號”良種。株高降到90—l00厘米,畝產提高到800一900斤,而且保持了原香稻的優點。現在輝縣香稻種植面積約800畝左右,年產近706斤,1982年國家收購15萬斤。近幾年溫縣、武險、修武等縣也有種植,很受民眾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