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1662~1744)
正文
清代詩人。字伸符,號秋谷,又號飴山,益都(今屬山東省)人。18歲時,考中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主持山西鄉試。後遷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並擔任《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八(1689)年,因在“國喪”期間觀演《長生殿》被革職,當時還不到30歲。後曾數次漫遊江南,又游河南、嶺南等地,抑鬱困頓到老。趙執信少年科第,負才名,交遊多一時名流,意氣甚盛。革職閒居後,憤激不平,寄情于山水及詩歌。他是王士禛的甥婿,但論詩與王士禛不合。王有《古詩平仄論》,趙謂秘而不肯相告,就排比古人作品,探求規律,自著《聲調譜》,闡明古詩音節,以相抗衡;又曾在王家論詩,王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趙不滿其說的虛幻,認為“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著《談龍錄》以伸其說。他頗服膺馮班、吳喬的詩論,重視“詩之中,須有人在”,認為,“詩以言志,志不可偽托”。又說:“詩人貴知學,尤貴知道,東坡論少陵詩外尚有事在是也。”(均見《談龍錄》)

趙執信的文,缺少出色之作,成就不如其詩。著有《飴山堂詩文集》,內有詩集19卷、詩餘1卷、文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