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匡廬不可見

望匡廬不可見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望匡爐不可見」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作品原文

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注釋譯文

廬山上的香爐煙飄散了,一朵雲整整蓋住半片胡,小船漂進水中,水面又分開了。故而羨慕那在水邊可以自由飛翔的白鷺,他們可以沐月色攜清風一直到那廬山去。

作者簡介

趙執信(1662~1744)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後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二十八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升所作《長生殿》戲劇,被劾革職。此後五十年間,終身不仕,徜徉林壑。趙執信為王士禎甥婿,然論詩與其異趣,強調“文意為主,言語為役”。所作詩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文學主張趙執信不僅是清初的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他主張“詩之中要有人在”,反對脫離現實,無病呻吟;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教育作用;主張“文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近”,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用“神韻”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壞;反對京派主義傾向,培養真趙執信書法正的新生力量;反對賞識善於諂媚逢迎的庸人,要選擇有真才實學的”佳士“等一系列主張和見解。在當時的詩壇上,王士禎的“神韻說”風靡一時,而在創作上與之抗衡、在理論上與之辯駁的唯有趙執信。趙、王二人之所以由原來相互唱和、彼此欣賞發展到相互詬厲,關鍵就在於他們的詩歌理論不同,各執一端,互不相讓。關於趙、王詩派評論,《清史列傳》卷七十一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三有所論述:“平心而論,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境刻為主。王之規模闊於趙,而流弊傷於膚廓;趙之才銳於王,而末派病於纖小。使兩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見其長;正不必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今人任道斌先生給了趙執信一個更中肯的評價:“雖然執信一生潦倒以終,但在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強不息,勤奮創作,為後人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和多篇散文、詩論,能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神韻說”泛濫的清初詩壇上獨樹一幟,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去揭露封建社會的殘酷與黑暗,並表現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抗爭精神,豐富了清初的詩壇,為當時的文學發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其他作品

「螢火」
和雨還穿戶,經風忽過牆。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
 「昭陽湖行書所見」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閒緝綠蓑衣。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如雲解自歸。
 「望匡爐不可見」
 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金陵雜感六首(選一)」
 趙執信著《飴山詩集》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瞥眼君臣成院本,輸他叔寶最風流。「歸舟」
 望齊門外望青州,一室歡聲入棹謳。十幅風帆半城月,最難圖畫是歸舟。
 「曉風鳶學江東體」
 節候遷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見紛紜。偶緣塗飾能成質,才有因依便如雲。線影暗憑童稚引,風聲高*帝天聞。傷鴻病鶴知多少,息羽垂頭合讓君。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難安,身外鴻毛擲一官。獨抱焦桐俯流水,哀音還為董庭蘭。
 「即目」
 煙外風翻數點鴉,板牆欹處夕陽斜。空庭客去閉門晚,零落一堆紅豆花。
 「秋暮吟望」
 小閣高棲老一枝,閒吟了不為秋悲。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捲地菊無姿。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山行雜詩四首(選一)」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淒淒。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馬足蹙時疑地盡,溪雲多處覺天低。倦遊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村舍」
 亂峰重疊水橫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漸能分菽麥,全家合得住煙霞。催風筍作低頭竹,傾日葵開衛足花。雨玩山姿晴對月,莫辭閒澹送生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