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簡介
石斑魚為觸礁性魚類。天然的種類棲息於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礫的海區、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魚礁等水域。石斑魚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魚類,它靠著靈敏的視覺和感光、感色的分辯能力,往往兇猛地掠食魚、蝦、蟹、章魚、甚至藤壺等海洋生物,特別喜食鮮活動物。漁民們根據它棲息的水域海況、生活習性及不同季節選擇適口的小蝦、章魚、沙蠶等作餌料,獵獲甚豐,曾創下單一流次喜獲3萬元漁利的佳績。石斑是鱸目的一種,分布於熱帶與溫帶地區的海域,以熱帶多岩石或珊瑚礁的地區最多。頭部比其它的魚長得大,而且大部分的種類屬於大型種,通常躲在岩洞或珊瑚礁內單獨生活,與其它熱帶魚相比較,體色較不鮮艷,幾乎與四周岩石的顏色極相似。包括石斑在內的鱸目,是魚類中種類最多的一目。隨著水產資源的不斷變化和市場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石斑魚的人工養殖隨之迅速發展,南澳縣的獵嶼灣,石斑的養殖已形成基地,主要品種有赤點石斑魚、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
產品特徵
嵊泗石斑魚體中長,側扁,色彩變異甚多,通常呈褐色或紅色,帶有條紋和斑點。
產品種類
石斑魚,廣東俗稱石斑、過魚,閩浙俗稱鱠魚、國魚。石斑魚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百多種,我國沿海記錄達30多種。
產品價值
石斑魚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性,使它的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據有關資料和行家介紹,石斑魚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除含人體所必須的各種胺基酸外,還含有無機鹽、鐵、鈣、磷以及維生素等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一舉成為經濟價值很高的魚類,宴席上的佳肴,是暢銷港澳台的名貴海鮮品。
烹飪食法
石斑魚燒芋艿,原本是嵊泗漁區一道家常菜,卻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珍貴菜。
養殖技術
池塘選擇與清淤1、池塘選擇
池塘面積5—20畝,共300畝,池塘水深2—6米;底質為砂質或砂礫;納潮方便,水質清新,沒有生活和工業污染,日最大換水量可達50%。
2、清池清毒
投苗前2個月,排乾池塘積水,曬池2個星期,並清除池塘表面淤泥雜質;用條石或石塊在深水區附設人工魚礁;安裝過濾網,進水50厘米,每畝施生石灰150千克浸泡消毒15天,以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並進水沖池2次。
放苗前20天,進水至0.4厘米水深,每畝施尿素500克,過磷酸鈣50克,矽酸鹽25克連續3次,使水色呈黃綠色,以後逐漸進水至1米,透明度保持在0.4米左右。
1、苗種投放
石斑魚苗種均來自本海區捕獲的天然苗種,選購的苗種為籠捕或釣捕的。選購釣捕的苗種時,應捨棄有鉤傷和吞鉤的苗種。苗種規格與投苗時間有關,4月份投的苗種,每尾重約50克,6月份投的苗種,每尾重約100克。投苗密度控制在667尾/畝內。
2、飼料投餵
飼料以新鮮的小雜魚蝦為主,在鮮飼料不足的情況下投餵配合飼料,每天早晚各投餵1次,水溫低於13℃時少投或不投,越冬季節不投餌。日投餌量前期為魚體重量的8%—10%,中後期為5%—6%。具體投餌量根據天氣、水質、攝食情況、殘餌量多少等情況予以調整,一般通過設定的餌料框檢查攝食情況,掌握在2個小時內攝食完為原則。分上午6時和下午5時兩次定時投餌。
投餵地點每隔10天更換,避免因長期投餌而導致局部底質惡化影響水質。
1、水質控制
定期檢測水質理化因子。通過換水和潑灑生石灰,使透明度保持在0.3—0.5米範圍,PH值為7.8—8.5,溶解氧為5.0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日換水量約30%,高溫季節,根據潮汐情況換水時間安排在傍晚或黎明進行,儘量避免中午排水。
2、病害防治
堅持每月用魚蟲淨0.3—0.5克/立方米消毒池水1次,殺滅寄生蟲;半個月左右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或三代魚蝦安0.3—0.5克/立方米消毒池水1次,殺滅病原體;在夏季,每月投餵土黴素或大蒜素藥餌一個療程,防止病害的發生。
1、產量
經過近2年的養殖,石斑魚可全部收穫。石斑魚最大個體重量0.7千克,最小個體重量0.3千克,平均個體重量為0.5千克。
2、成活率
整個過程的成活率達66.1%左右。
3、餌料係數
投配合飼料飼料係數1.7,鮮飼料飼料係數為8.61。
1、石斑魚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投苗時要求苗種個體整齊,且一次性投足。如個體差異較大,要分類分池塘進行養殖。由於苗種來自鉤捕或籠捕,入池前先用高錳酸鉀10毫克/升藥浴10分鐘,殺滅寄生蟲和細菌,防止魚體受傷感染,提高成活率和預防疾病發生。
2、池塘進水時必須採用過濾網,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塘。
3、人工魚礁應附設在池塘的深水區,為石斑魚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
4、為了提高石斑魚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養殖前期,應定期投餵含有複合維生素(維生素C、E、A及微量元素)的飼料。
5、為了防止殘餌對水質的污染,建議混養少量鯛科魚類,以清除殘餌,保持水質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