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和尚

弘福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距市中心約1.5公里。 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延頒贈《大藏經》一部,計七千餘冊;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 1983年,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弘福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距市中心約1.5公里。為赤松和尚(1634-1706年)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創建。
赤松,俗姓韓,法名道領,號赤松。其先由浙遷長沙,經潼川,後隨父定居貴陽。赤松少習儒,性嗜佛,20歲長齊剃度,遍參高僧,頓悟佛旨;35歲在貴陽白雲寺閉門修學,三年出關,名揚全省,僧俗共仰。
赤祖為求靜修之地,遍游貴陽諸山。在1672年,捫蘿拊葛,登上大羅頂(今黔靈山),見萬峰環繞,中結平原,堪為供佛道場,遂立志在上建剎。士司羅妙居士喜舍其地,約四平方公里;貴州巡撫曹申吉為工程督導;赤松親自操勞,灰頭垢面,積三十二年建成梵剎。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廚倉、禪堂、雲水堂、戒堂等,占地約12000平方米,樓台亭閣,莊嚴肅穆,道場興盛,禪風大振,常住僧眾多達百餘人。赤松親訂《叢林清規八條》定為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
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延頒贈《大藏經》一部,計七千餘冊;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果瑤法師於此創建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上講學,學僧八十餘人,為貴州培養了一批知識僧人。1949年後,懷一法師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頭陀行。“文革”期間,僧人四散,寺由黔靈公園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經多年維修建設,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殿、玉佛殿、彌勒殿等中供瞻禮,有貼金佛像27尊,緬甸玉佛十餘尊,《乾隆大藏經》、《中華大藏經》、《房山石經》各一部;並有石獅、石幢、銅寶鼎、鐵鼎、鐘鼓、幢幡寶蓋、金字匾聯等。設有法物流通處、素香齋、茶室;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餘座;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開山祖師經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殿、禪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九曲徑”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師開闢,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鹹豐五年(1855年)兩度整修;1949年後,拓寬加固。全徑383級,沿途有“古佛洞”、“洗缽池”、“靈官亭”等古蹟;有“多行好事廣積陰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寺後公路。汽車可直達弘福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