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地理

資源地理

資源地理學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一般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資源地理資源地理
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和變革,都伴隨著人類對資源的認識和開發利用的革命性變化。資源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採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係,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資源地理資源地理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占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係,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生物多樣性中對人類具有現實和潛在價值的基因(品種)、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和,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體現,是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生物資源包括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生物資源有蓄積性和再生性資源兩種內涵。生物蓄積性資源是指生物在歷史演化中累積產生的物質總量及其年生產量,而生物再生性資源是指生物體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又稱種質資源。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資源地理資源地理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係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範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源地理資源地理
資源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定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後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研究內容

資源地理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介於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間的邊緣科學。研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的數量和質量的地域組合特徵、空間結構與分布規律,以及資源的合理分配、合理利用、合理保護和經濟評價,最終提出對資源開發的遠景估計與戰略規劃,並從中揭示資源利用與地理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其研究內容為: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土地、礦產、氣候、生物、海洋、人力、智力、信息、旅遊等各類資源的評價與利用;資源開發原理;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等。資源地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軍事和經濟規劃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前者如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後者如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企業選址和設計規模的需要等,均對資源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資源地理資源地理
歐美各國從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學的研究,並在大學設定相應的課程。蘇聯於60年代初建立這門學科,6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於研究自然資源地理,而後擴展到社會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領域。蘇聯學者明茨(A.A.Mints)1972年出版的《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評價利用效益方面地理差異的科學方法論問題)》一書,系統論述了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理論問題,闡述了礦產、森林、土地和水資源評價的原則,揭示了這些資源的地域組合評價的實質。他強調在自然資源評價中,必須將地理觀點和經濟觀點相結合。資源地理研究綜合性問題,不僅同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密切相關,也同自然科學(如生物學、土壤學、地質學等)、技術科學(如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經濟科學(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技術經濟)等緊密聯繫。必須充分利用有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來豐富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