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地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
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納入中國
科學 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自然資源
綜 合考察委員會,為中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
上, 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
展、資源 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學問題和國
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會公認的、不可替代的貢獻,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
向與水平。
人員力量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現有職工520人,其中科技人員358人,研究員112人、副研究員和其他高級
專業技術人員153人,進入知識創新工程274人。陳述彭、吳傳均、孫鴻烈、陽含熙、劉昌明、鄭度、
陸大道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華、孫九林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該所工作。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設地理學和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是地理學一級學科與生態學、環境科學
和農 業經濟管理三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以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
系統、生態 學、氣象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培養點。目前共有研究生導師109人,
其中博士生導師 67人,碩士生導師42人;在學研究生504人,其中博士生350人,碩士研究生154
人,另有博士後73 人。連續多次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在2003年全國學位與研究
生教育評估所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研究所地理學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二,其中科學研究方面名
列全國第一。
目標定位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知識創新目標和戰略定位為:
通過對陸地表層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綜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類活動共同
影響 下陸地表層系統中物質與能量的空間分布格局、遷移轉化規律與形成演化機理,及其與人口、
資源、環境、區域發展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揭示地球表層系統和人地系統動態機制及各組成要素間
相互作用機理;發展以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為基礎的陸地表層系統與人地系統綜合集成研究方法。
創新和發展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
與此同時,在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的支持下,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
發展 為目標,瞄準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生態建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國家需求,在資源持續利
用、環境整 治、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最佳化管理、地球信息與數據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領域,開
展綜合性的基礎與套用研究,重點解決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的相關重大問題,為
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努力把研究所建成為國家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的重要
創新基地;國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戰略諮詢與科學決策的信息庫、知識庫、思想庫;國
家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國家全民地理知識普及的核心基地;
國際一流的地理、資源與地球信息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根據知識創新目標,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確立了“兩個長期科學計畫,六個學科方向”的學科
發展格局。兩個長期科學計畫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研究”和“人
地關係地域系統與中國區域發展”;六個學科方向為: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研
究、生態網路研究、地球信息科學研究、資源科學研究、農業政策研究。根據學科布局,所科研
一線的機構設定由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中心、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研究中心、生態網路綜合研究中心、
地球信息科學研究中心、資源科學研 究中心、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以及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
重點實驗室、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院重點實驗室、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組成。
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施
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發展戰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適合科技創新的保障體系、現代研究所運行機制和
以人為本的創新氛圍,加強了科技創新跨越戰略部署,有力促進了重大創新貢獻成果產出。
目前承擔的國家973、863、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點項目共一百餘項。其中包括
973 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863課題“面向網路海量空間信息的大型
GIS”、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西部脆弱生態區生態系統評價與演變趨勢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
秀群體項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
綜合評估”、院創新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院創新方向性項目“華北地
區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項目,通過
組織跨所、跨院內外的合作和學科集成,取得了顯著進展。
成果
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共獲得不同類型的成果120 餘項。其中大型國家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家自然地圖集》獲得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確定為綜合重大成果;“海洋
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套用服務系統”研究成果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一代
大型全組件式GIS 軟體平台SuperMap”;“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中國陸地
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分別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全所完成32項重大決策諮詢報告, 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所建成的國家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
台,具備了適時向國家高層決策機構以及公 眾用戶提供資源環境空間數據服務的能力,可以滿足
國家對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決策,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資源環境信息的迫切需求。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500餘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352篇。出版科研專著118
部,申請國家專利44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9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33項,研究和編制了“中國
旅遊資源分類標準”等4項國家或行業標準。
期刊、科普工作取得良好成績。所刊物在全國科技期刊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國內科技論文數
量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地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影響因子在全國地質地理類和環境類期刊中
分別位居第一;《地理學報》、《中國國家地理》入選中國期刊方陣;《中國國家地理》獲第三屆國
家期刊獎提名獎、《地理學報》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經國家旅遊局審批,研究
所進入國家首批甲級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行列;經國家水利部審批,研究所獲國家水文、水資源調
查評價甲級資質認證。
國際合作一直保持良好態勢,與歐、美、亞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科研與學術機構建立了良好
的合作關係。常年執行多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包括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東亞環境
遙感監測研究;參與聯合國全球生態系統評估計畫開展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研究;與加
拿大CIDA開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與德國美因茲大學共同開展中國草原生態統溫室氣
體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參與美國NASA跨學科研究項目,開展中國生態系統過程研究等。國際
學術交流活躍,主辦國際性 學術會議頻繁,18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職務。
所圖書館具有以資源、生態、環境、巨觀經濟、區域開發與研究為重點的藏書體系,同時是中科
院地理文獻的主要收藏和服務單位,承建中國地理科學文獻資料庫的部分工作。
掛靠的國家一級學會有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IGBP中國委員
會秘書處與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也設在該所。主辦的刊物有《地理學報》(中英文版)、《自
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AMBIO-人類環境雜誌》(中文
版)、《中國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文摘》、《地球信息科學》、《中國國家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