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
《宋書·后妃傳序》: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新唐書·百官志二》:內官:貴妃、惠妃、麗妃、華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內,無所不統。宮廷名詞
抬旗規矩
概述按制度,皇后以下迄嬪位,人數可達13人(皇后以外),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可是,在同、光時期,由於慈禧太后的淫威,皇帝後宮之中的正常選妃活動一直未能進行,都還只是皇帝初婚時期的后妃指數。同治帝有5位後妃均為同治十一年進宮,以後再沒有后妃選進;光緒帝的后妃就只有他初婚時的那拉皇后和珍妃、瑾妃3人。所以,清末,東西十二宮中就不像清初康、乾盛世時那樣,熱熱鬧鬧地住著皇帝成群的后妃,這些后妃為皇帝生下了幾十個孩子,宮廷之中不時傳來嬰兒的啼哭之聲,有時一年之中要生下數個皇子、公主,所以嬰兒啼哭之聲是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而到在同、光時期,由於王朝進入沒落時期,皇帝后妃人數少得可憐,東西十二宮中冷冷清清,居然再也沒有孩子出生,王朝氣數已盡了。清宮后妃的抬旗,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這是一種重要的榮譽,不是特別得寵的后妃不會有此殊榮,因而對后妃來說很重要。清代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下五旗為: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上三旗歸屬皇帝直轄,地位尊貴,與下五旗有著明顯的區別。雖在旗籍上有上下之分,但選女入宮卻不分上下,一律選擇,同時驗看。所以,被選中的女子身份會很不一樣,有高有低。從現有檔案分析,清帝后妃中的旗籍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主要是身份最高的皇后,由下五旗旗籍抬入上三旗。
皇后抬旗
《養吉齋叢錄》記載,“皇太后,皇后丹闡(漢意:母家之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順治以前,典制未備,后妃的身份變化不大,因而,沒有抬旗現象。最早實現抬旗的皇后是順治帝的妃子佟佳氏,也就是皇三子玄燁的生母。因為她的父親佟圖賴隸漢軍旗,康熙帝繼位後,為了抬高生母的地位,於康熙十六年將佟佳氏抬入滿洲鑲黃旗,為八旗中的首旗。這種抬旗的皇后還有很多,比如乾隆帝孝儀皇后,她本為漢軍,為正黃旗包衣,由於她的皇十五子後來當了皇帝,便被抬入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也是一樣,其父惠征本旗為鑲藍旗,載淳繼位後,她被抬入滿洲鑲黃旗。
但是,如果皇后本來出生在上三旗之中,就無需抬旗了,即使她並不是鑲黃旗,也是如此。比如順治帝孝獻皇后為正白旗滿洲、康熙帝孝誠皇后為正黃旗滿洲、雍正帝生母為正黃旗滿洲、雍正帝孝敬皇后為正黃旗滿洲、乾隆帝烏喇那拉皇后為正黃旗滿洲、嘉慶帝孝淑皇后(道光帝生母)為正白旗滿洲等。蒙古貴族之女,由於其自身的高貴血統和歷史上的原因,一般不抬旗,比如清初諸後等都未進行過抬旗。可是也有特例,比如奕生母孝靜成皇后,雖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卻也被抬入滿洲正黃旗,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入宮後,也由蒙古旗抬入滿洲鑲黃旗。因為在那個時代,滿洲畢竟為正統的統治階級。
皇貴妃抬旗
皇貴妃在後宮中只有一位,如果皇后不在或皇后死去,要由皇貴妃代皇后行使職權,管理六宮事務。平時,皇貴妃則輔佐皇后處理事務。因而,皇貴妃的身份也很重要。查閱史料,我們發現清宮中的皇貴妃大多數是上三旗中人,如康熙帝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為滿洲鑲黃旗人、愨惠皇貴妃為滿洲鑲黃旗、雍正帝純懿皇貴妃為滿洲鑲黃旗,等等。
禮遇外戚
皇帝在為皇后抬旗的同時,也同樣對皇后的母家加封晉爵,這樣才能門當戶對,保住皇家的顏面。除了金銀玉寶的大肆賞賜外,還有禮遇皇后母家的各種禮儀,諸典籍之中均有記載。
以慈禧太后為例,她為貴人、嬪、妃、貴妃時,其母家一直為鑲藍旗滿洲不變,而鹹豐崩御,其6歲的兒子載淳繼承大統,慈禧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太后。根據“皇太后、皇后丹闡(清語,母家之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之慣例,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十八日頒上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這樣,慈禧太后的母家就由下五旗的滿洲,一躍而為上三旗的首旗了,可謂身價陡增。
對於外戚的封贈最關鍵的就是封爵。從現有資料看,有一等承恩公、三等承恩公和男、子等品秩。封一等承恩公的有孝昭皇后父親遏必隆、孝敬皇后父親費揚古、孝聖皇后父親凌柱、孝賢皇后父親李榮保、孝儀皇后父親清泰;三等承恩公的有孝慎皇后父親舒明阿、孝靜皇后父親花郎阿、孝貞皇后(慈安)父親穆揚阿;一等侯的為孝和皇后父親恭阿拉;一等男的是孝全皇后父親頤齡,等等。
嚴懲外戚
外戚會不會依仗與皇帝的特殊關係而飛揚跋扈呢?歷代有之,因而,清代馭之尤嚴。一面禮遇外戚,一面又鐵面無私,尤其當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皇帝會怎么辦呢?
康熙帝孝懿皇后的弟弟隆科多,以貴戚授一等侍衛,累遷至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掌握京師重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燁病逝後,隆科多傳遺詔,擁立皇四子胤禛繼位。隆科多因此而承襲一等公爵,雍正帝稱其為舅舅隆科多,委以重任。可是,因其掌握雍正帝繼位的秘密,為雍正帝所忌憚。雍正五年十月,以四十二大罪圈禁,判終身監禁,死於幽所。
制度紀律
雛形(順治以前)順治以前的後宮等級不健全,基本上沒有成規典制。努爾哈赤的中宮皇后在當時稱為大妃或大福晉,余者稱為小福晉。1636年,皇太極棄汗稱帝時,冊封后宮,有中宮皇后,又稱國君福晉,另外,加封了東宮大福晉、西宮大福晉和衍慶宮淑妃及永福宮莊妃,至於其他宮中女眷,則概稱側妃、庶妃或格格。
順治一朝後宮中雖備位中宮,先後有過4位皇后,但典制與等級仍未脫離皇太極時期的制度,皇后以下即為妃子,雖然董鄂氏曾加恩封為皇貴妃,但並不能說明當時已建立了嚴格的后妃制度。比如孝東陵中就葬有4位福晉和17位格格,這種混亂不堪的後宮稱呼,帶有鮮明的關外色彩。
肇啟(順治時期)
順治親政後,對後宮進行了整飭。尤其是當年後宮受多爾袞擅權的影響,無論王公大臣到後宮妃嬪,都對皇權產生了弱化的影響,這是獨裁天子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順治帝首先提出了“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為五常百行之原”,把孝道作為建國立邦,教化黎民的根本。從一定意義上講“孝”就是對皇權之“忠”。
順治帝曾親撰《御製孝經注》,更加露骨地提倡遵循儒家的倫理之孝,移孝作忠,要人人作忠臣的典範。而對於後宮,福臨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推出《內政輯要》一書,該書收集了中國歷代后妃的嘉言善行,共二十章,四十一則。順治帝細心作注,並要求徵引歷代賢后、賢妃事跡,為當朝者借鑑。
順治十三年(1656年),再推出《內則衍義》,共十六卷,八綱,三十二子目,對歷代后妃善言嘉德進行了闡示,對后妃在孝、敬、教、禮、讓、慈、勤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於內廷刊刻頒行,成為約束后妃的制度。
成熟(康熙時期)
康熙中葉,後宮制度井然,制度備位後宮,規定了後宮主位的稱謂,尊帝祖母為太皇太后,母為皇太后,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分居東西六宮,嬪以下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宮。
冊封后妃制度。康熙一朝典制大備,冊封后妃活動頻頻舉行。關於皇后的冊封確立,有三種形式:
a、皇帝舉行大婚,迎娶入宮,如玄燁之孝誠皇后。
b、由皇貴妃、貴妃、妃等晉升而成為皇后,如玄燁之孝昭、孝懿等位皇后。
c、追封皇后,老皇帝死去,新皇即位,尊其生母為聖母皇太后,隨即追封為先皇皇后,如雍正生母德妃,被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
冊封妃嬪之禮與冊封皇后之禮大同小異。
完備(乾隆時期)
典制大備的乾隆時期乾隆七年,弘曆命敬事房修訂內廷典制,遂成《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首是乾隆及以前諸帝關於內廷之“訓諭”,以下共分宮規18門,可規納為4個方面:
a、規定後宮人員等級待遇,如名號、玉牒、冊寶、服色、宮分、鋪宮、遇喜7門。其中宮分最為詳盡,對皇后等位的宮中享用進行了明確的劃定。
b、規定後宮禮儀、宴儀、典故、進春、謝恩等5門,如宮中主位生日的稱謂,就有萬壽、聖壽、千秋、壽辰、生日等多種稱謂,要看等級而定,不可稱錯。
c、規定後宮各項管理制度,如安設、歲修、錢糧等。
d、規定對宮中太監和宮女的管理制度。如品級、待遇、職責、賞罰等。
嘉慶以後,清廷呈現明顯的衰敗之象,對宮中規定雖然屢有增益,但總的說是恪守成憲,無甚創舉。
衰敗(同治時期)
清代皇帝娶進后妃,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從當初的大婚,到每3年一度的選秀女活動,幾乎是個程式化的宮中活動,不會改變,鹹豐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皇帝的後宮中不時增加些新面孔,也才使得皇帝更加覺得有新鮮感,從而達到滿足皇帝情慾和衍生子嗣的雙重目的。
1861年,鹹豐帝去世以後,25歲的慈安太后和27歲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權柄多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作為宮廷后妃制度的衰敗跡象,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太后包辦了後宮的一切,皇帝管不了自己的后妃,一切均由太后作主。
文化
區別
皇帝之正妻稱皇后。皇后名稱自秦漢沿用至清末。皇后在後宮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在前朝的地位。皇貴妃側室中最大的。她和皇后一樣只有一個。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皇貴妃相當於側皇后,多時立皇貴妃,有取代皇后之意。當皇帝在世,而皇后先駕鶴西去,那么由皇貴妃為皇后。南北朝
皇后以下置貴妃,位於貴嬪之上,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代修華、修容、修儀。以後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為九嬪,而以婕妤、容華、充華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損。梁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稱三職。隋朝
隋文帝在獨孤皇后死後,確立妃嬪制度。一品:三夫人(三人,分別為貴妃、淑妃、德妃)
二品: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各1人)
三品:婕妤(12人)
四品:美人
五品:才人(與美人共15人)
六品:寶林(20人)
七品:御女(24人)
八品:采女(37人)(與寶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代
一品:妃(6人,分別為貴妃、淑妃、賢妃、德妃、麗妃、惠妃)二品:嬪(9人)
三品:婕妤(9人)
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屬於官職,所以無品級)
宋朝
各個宋帝在位的時候略有差異。一品: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或宸妃)各一人)
二品:九嬪(貴儀、貴容、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各1人,
或者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1人)
三品:婕妤(無定數)
四品:美人(無定數)
五品:才人(無定數)
遼朝
元妃、貴妃、德妃、文妃昭容、昭儀、淑儀、和儀、麗儀、順儀、芳儀等
皇后外,惟見妃子之稱,無其他等級。
金朝
貴妃真妃淑妃麗妃柔妃婕妤麗人才人
順儀淑華淑儀
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
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
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
海陵王執政時,寵妃多達十二位。
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仿照漢制立了嬪御製度,規定。
皇后
貴妃、賢妃、德妃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
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
御女二十七人
采女二十七人,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皆內官也。
元朝
后妃封號惟皇后、妃二等,再沒有別的名號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皇后一下皆為妃位,後代皇帝多有改動,也設立了一些等級,皇貴妃位份在明憲宗皇帝事情確立。
清代品級
皇后(1人)【位同帝尊,不設品級】一品:皇貴妃(1人)
二品:貴妃(2人)
三品:妃(4人)
四品:嬪(6人)
五品:貴人(無定數)
六品:常在(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歷代貴妃
漢朝1.東漢獻帝:董貴妃(此羅貫中演義小說中所稱,貴妃乃南朝劉裕始設)
北周
1.北周宣帝:元貴妃、尉遲貴妃
南朝
1.宋孝武帝:殷貴妃
2.宋明帝:陳貴妃
3.齊武帝:范貴妃
4.陳宣帝:錢貴妃
5.陳後主:張貴妃(張麗華)
唐朝
1.唐高祖:萬貴妃
2.唐太宗:韋貴妃、楊貴妃(追封的,史稱小楊妃)
3.唐睿宗:豆盧貴妃、崔貴妃
4.唐玄宗:楊貴妃、董貴妃
5.唐代宗:獨孤貴妃、崔貴妃
6.唐憲宗:郭貴妃
7.唐敬宗:郭貴妃
8.唐懿宗:王貴妃
五代十國
1.後周太祖:張貴妃
2.前蜀高祖:張貴妃
3.前蜀後主:錢貴妃
4.南漢後主:李貴妃
5.後蜀高祖:李貴妃
宋朝
1.宋真宗:杜貴妃、陳貴妃、曹貴妃、沈貴妃(追封的,宋仁宗追封為昭靜貴妃)
2.宋仁宗:周貴妃、張貴妃(死後追封為溫成皇后)、苗貴妃(死後追封為昭節貴妃)
3.宋神宗:宋貴妃
3.宋徽宗:鄭貴妃、王貴妃、喬貴妃、劉貴妃、劉貴妃
4.宋高宗:吳貴妃、劉貴妃、張貴妃
5.宋孝宗:謝貴妃、蔡貴妃
6.宋光宗:黃貴妃、張貴妃
7.宋理宗:謝貴妃、賈貴妃、閻貴妃
遼朝
1.遼景宗:蕭貴妃
2.遼興宗:蕭貴妃
金朝
1.金太祖:蕭貴妃
2.金熙宗:裴滿貴妃
3.海陵王:大貴妃、唐括貴妃
4.金世宗:李貴妃
明朝
1.明太祖:孫貴妃
2.明成祖:王貴妃、張貴妃
3.明仁宗:郭貴妃
4.明宣宗:孫貴妃、何貴妃
5.明英宗:周貴妃
6.明憲宗:萬貴妃、邵貴妃
7.明世宗:沈貴妃、文貴妃、王貴妃、閻貴妃、馬貴妃
8.明穆宗:李貴妃
9.明神宗:王貴妃(為孝靖皇后)、鄭貴妃(後為皇貴妃)、李貴妃(後為皇貴妃)
10.明熹宗:任貴妃(後為皇貴妃)、范貴妃(即范慧妃)
11。明思宗:袁貴妃、田貴妃
11。弘光帝:金貴妃
清朝
1.清太宗: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懿靖大貴妃)
2.清聖祖: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貴妃佟佳氏(先封貴妃,然後封為皇貴妃,最後立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貴妃佟佳氏(死後追封為愨惠皇貴妃,孝懿仁皇后的妹妹)
皇考貴妃瓜爾佳氏(康熙的和妃,雍正追封她為貴妃,乾隆追封她為敦怡皇貴妃)
3.清世宗:熹貴妃鈕祜祿氏(乾隆皇帝母親,先封為熹妃,後封為熹貴妃、死後追封為孝聖憲皇后)
貴妃年氏(死後追封為敦肅皇貴妃)
皇考裕貴妃耿氏(先封為裕嬪,後封為裕妃,乾隆尊她貴妃,後尊她為皇貴妃)
4.清高宗:貴妃高佳氏(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弘曆即位,九月二十四日詔封為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封皇貴妃,二十五日薨,次日冊謚慧賢皇貴妃)
嫻貴妃烏拉那拉氏(先封為嫻妃,晉嫻貴妃、嫻皇貴妃,封為皇后,死後以皇貴妃禮儀安葬)
令貴妃魏佳氏(嘉慶皇帝母親,乾隆十年初封魏貴人,同年冊為令嬪。乾隆十三年晉令妃。
二十四年晉令貴妃,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晉令皇貴妃,死後追封為孝儀純皇后)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乾隆帝即位後,蘇氏初封純嬪,二年晉純妃,十年晉純貴妃,二十五年四月晉純皇貴妃,同月十九日薨,年四十八,謚曰純惠皇貴妃。)
慶貴妃陸氏(乾隆初年為貴人;十六年封慶嬪;二十四年晉慶妃;三十三年晉慶貴妃。嘉慶帝感念其養育之恩追封為慶恭皇貴妃。)
嘉貴妃金佳氏(雍正年間,入侍高宗潛邸。雍正十三年,高宗即位,賜號貴人。乾隆二年晉封為嘉嬪,六年晉封為嘉妃,十四年晉封為嘉貴妃。死後追封為淑嘉皇貴妃。)
婉貴妃陳氏(乾隆即位後初封陳常在,二年晉貴人。乾隆十四年四月冊封婉嬪,之後她當了很多年婉嬪,到乾隆五十九年才象徵性地晉封為婉妃。死後追封為婉貴妃)
穎貴妃巴林氏(乾隆十三年初入宮時受封為貴人,乾隆十六年冊封為穎嬪,二十四年晉穎妃。死後追封為穎貴妃)
忻貴妃戴佳氏(乾隆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入宮詔封為嬪;十九年閏四月封為忻嬪。 二十八年九月初十晉忻妃。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以貴妃禮治表。相當於追封忻貴妃)
愉貴妃珂里葉特氏(初封海常在。乾隆元年晉海貴人。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永琪;十三日封愉嬪;十一月行晉封禮。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晉愉妃;十一月十七日行晉封禮。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七十九,以貴妃禮治表。相當於追封愉貴妃。)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
5.清仁宗:和貴妃鈕祜祿氏、誠貴妃劉佳氏、皇考如貴妃鈕祜祿氏
6.清宣宗:全貴妃鈕祜祿氏、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琳貴妃烏雅氏、彤貴妃舒穆祿氏、佳貴妃郭佳氏、成貴妃鈕祜祿氏
7.清文宗:貞貴妃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祺貴妃佟佳氏、玫貴妃徐佳氏、婉貴妃索綽絡氏
8.清穆宗:瑨貴妃西林覺羅氏、珣貴妃阿魯特氏、瑜貴妃赫舍里氏
9.清德宗:兼祧皇考瑾貴妃他他拉氏、珍貴妃他他拉氏(追封)
10.清遜帝:明賢貴妃譚玉齡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稱謂
正在各電視台熱播的《後宮·甄嬛傳》對歷史的把握近乎苛刻,還原了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的等級制度。本任務總結了中國至漢代開始的后妃體制,以及後宮嬪妃、女官的個級別稱謂。網友們在參與任務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後宮。 |
中國妃嬪分類導航
中國妃嬪,是用來代指中國所有皇帝之妾的總括之稱,不論她們之間的地位和級別。中國古代歷朝帝王一般都有眾多妃嬪。 | |||
清朝妃 | 隋朝妃嬪 | 宋朝妃嬪 | 金朝妃嬪 |
五代十國妃嬪 | 三國妃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