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昭媛,古代妃嬪稱號之一。
歷史沿革
唐代女官名。為 九嬪之一。唐承隋制,於 后妃下置昭儀﹑昭容﹑昭媛等各一人,正二品。
唐高祖 武德初年,於 皇后下設有:
1) 貴妃、 淑妃、 德妃、 賢妃為 夫人, 秩正一品
2) 昭儀、 昭容、 昭媛、 修儀、 修容、 修媛、 充儀、 充容、 充媛為 九嬪,秩正二品
3) 婕妤(秩正三品)、 美人(秩正四品)、 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 二十七世婦
4) 寶林(秩正六品)、 御女(秩正七品)、 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 八十一御妻。
後有多次反覆。 見《 舊唐書 列傳第一 后妃傳序》。
唐高宗 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定有: 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 供奉八人以代 御女,秩正七品;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 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鹹亨二年(671年)復舊。
唐玄宗 開元年間再次更定,於皇后之下立 惠妃、 麗妃、 華妃,以為 三夫人,正一品;又置 淑儀、 德儀、 賢儀、 順儀、 婉儀、 芳儀,以為 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 尚儀、 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宋代妃嬪分五等;首為貴、淑、德、賢四妃;以昭儀、昭容、 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之前再加 大儀、 貴儀、 淑儀、 淑容、 順儀、 順容、 婉儀、 婉容八人;更次為婕妤;第四為美人,第五為才人、 貴人。
金代基本沿用唐制: 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 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
明清兩朝,未用此封號。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稱謂
正在各電視台熱播的《後宮·甄嬛傳》對歷史的把握近乎苛刻,還原了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的等級制度。本任務總結了中國至漢代開始的后妃體制,以及後宮嬪妃、女官的個級別稱謂。網友們在參與任務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後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