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多解
嬪,服也。謂服事人者。——《說文》
嬪婦也。——《爾雅》
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書·堯典》
七月嬪婦。——《周禮·大宰》
①跟從:
日嬪月隨。——《太玄·從》
②帝王諸侯的姬妾:
周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九嬪執掌四德。
九妃六嬪。——《國語·齊語》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唐·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嬪妃(帝王的女官和侍妾);嬪媵(嬪妾);嬪御(古代帝王、諸侯的侍妾與宮女);嬪娥(宮中的姬妾與宮女);嬪妾(宮嬪、侍妾);嬪妓(姬妾與歌舞女藝人)
③ 宮廷中的女官:
往往令倚嬪御歌。——宋·王儻《唐語林·雅量》
又如:嬪嬙(宮中女官,天子諸侯姬妾);嬪婦(宮中女官);嬪從(宮嬪、侍從);嬪侍(宮嬪侍從)
④對亡妻的美稱:
生曰妻,死曰嬪。——《禮記·曲禮》
婉彼幽閒女,作嬪君子室。——顏延之《秋胡詩》
⑤通“繽”,眾多:
嬪然成行。——《漢書·王莽傳》
又如:嬪然(眾多的樣子)
清代制度
雛形(順治以前)
順治以前的後宮等級不健全,基本上沒有成規典制。努爾哈赤的中宮皇后在當時稱為大妃或大福晉,余者稱為小福晉。1636年,皇太極棄汗稱帝時,冊封后宮,有中宮皇后,又稱國君福晉,另外 ,加封了東宮大福晉、西宮大福晉和衍慶宮淑妃及永福宮莊妃,至於其他宮中女眷,則概稱側妃、庶妃或格格。
順治一朝後宮中雖備位中宮,先後有過4位皇后,但典制與等級仍未脫離皇太極時期的制度,皇后以下即為妃子,雖然董鄂氏曾加恩封為皇貴妃,但並不能說明當時已建立了嚴格的后妃制度。比如孝東陵中就葬有4位福晉和17位格格,這種混亂不堪的後宮稱呼,帶有鮮明的關外色彩。
肇啟(順治時期)
順治親政後,對後宮進行了整飭。尤其是當年後宮受多爾袞擅權的影響,無論王公大臣到後宮妃嬪,都對皇權產生了弱化的影響,這是獨裁天子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順治帝首先提出了“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為五常百行之原”,把孝道作為建國立邦,教化黎民的根本。從一定意義上講“孝”就是對皇權之“忠”。
順治帝曾親撰《御製孝經注》,更加露骨地提倡遵循儒家的倫理之孝,移孝作忠,要人人作忠臣的典範。而對於後宮,福臨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推出《內政輯要》一書,該書收集了中國歷代后妃的嘉言善行,共二十章,四十一則。順治帝細心作注,並要求徵引歷代賢后、賢妃事跡,為當朝者借鑑。
順治十三年(1656年),再推出《內則衍義》,共十六卷,八綱,三十二子目,對歷代后妃善言嘉德進行了闡示,對后妃在孝、敬、教、禮、讓、慈、勤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於內廷刊刻頒行,成為約束后妃的制度。
成熟(康熙時期)
康熙中葉,後宮制度井然,制度備位後宮,規定了後宮主位的稱謂,尊帝祖母為太皇太后,母為皇太后,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 人,妃4人,嬪6人,分居東西六宮,嬪以下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宮。
冊封后妃制度。康熙一朝典制大備,冊封后妃活動頻頻舉行。關於皇后的冊封確立,有三種形式:
a、皇帝舉行大婚,迎娶入宮,如玄燁之孝誠皇后。
b、由皇貴妃、貴妃、妃等晉升而成為皇后,如玄燁之孝昭、孝懿等位皇后。
c、追封皇后,老皇帝死去,新皇即位,尊其生母為聖母皇太后,隨即追封為先皇皇后,如雍正生母德妃,被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
冊封妃嬪之禮與冊封皇后之禮大同小異。
完備(乾隆時期)
典制大備的乾隆時期乾隆七年,弘曆命敬事房修訂內廷典制,遂成《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首是乾隆及以前諸帝關於內廷之“訓諭”,以下共分宮規18門,可規納為4個方面:
末代貴妃
a、規定後宮人員等級待遇,如名號、玉牒、冊寶、服色、宮分、鋪宮、遇喜7門。其中宮分最為詳盡,對皇后等位的宮中享用進行了明確的劃定。
b、規定後宮禮儀、宴儀、典故、進春、謝恩等5門,如宮中主位生日的稱謂,就有萬壽、聖壽、千秋、壽辰、生日等多種稱謂,要看等級而定,不可稱錯。
c、規定後宮各項管理制度,如安設、歲修、錢糧等。
d、規定對宮中太監和宮女的管理制度。如品級、待遇、職責、賞罰等。
嘉慶以後,清廷呈現明顯的衰敗之象,對宮中規定雖然屢有增益,但總的說是恪守成憲,無甚創舉。
衰敗(同治時期)
清代皇帝娶進后妃,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從當初的大婚,到每3年一度的選秀女活動,幾乎是個程式化的宮中活動,不會改變,鹹豐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皇帝的後宮中不時增加些新面孔,也才使得皇帝更加覺得有新鮮感,從而達到滿足皇帝情慾和衍生子嗣的雙重目的。
1861年,鹹豐帝去世以後,25歲的慈安太后和27歲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權柄多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作為宮廷后妃制度的衰敗跡象,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太后包辦了後宮的一切,皇帝管不了自己的后妃,一切均由太后作主。
品級冠服
清代冠服
在《大清會典》中記載:嬪朝冠,冬熏貂,夏青絨,頂承金翟,上銜囉子,周綴金翟石,飾東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後金翟不飾貓眼石,垂珍珠一百七十二,結飾東珠,珍珠各三。
嬪吉服冠頂,用冠亞。
嬪金約,鏤金雲八,後垂珍珠三行二就,共一百七十七。中間每結飾東珠,珍珠各四。
嬪耳飾,用三等珍珠。
嬪朝褂,三種,制與皇后同,領後垂絛用金黃色。
嬪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
嬪朝袍,三種,制與皇后同,用香色。
嬪龍袍,一種,繡金龍九,制與皇后同,用香色。
嬪朝珠,三盤,珊瑚一,密珀一,吉服用一盤。
嬪采帨,不繡花紋,金黃色。
嬪朝裙之制與皇后同。
歷代品級
武則天
一品:妃(4人,分別為貴妃、淑妃、賢妃、德妃)二品:嬪(9人)三品:婕妤(9人)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屬於官職,所以無品級)
康熙年間
一品:皇貴妃(1人)二品:貴妃(2人)三品:妃(4人) 四品:嬪(6人) 五品:貴人(無定數) 六品:常在(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無品:官女子(無定數)註:皇后不是官職,官女子是可以服侍皇帝的奴婢。
文化
唐代品級
前期:唐高宗武德、唐太宗貞觀時期:
一品:妃(四人,分別為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二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
三品:婕妤(9人)
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屬於官職,所以無品級,連同婕妤、美人共稱為二十七世婦)
六品:寶林(27人)
七品:御女(27人)
八品:采女(27人)(與寶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時:裁撤後宮人數,更易內官名稱
一品:贊妃、德妃(代四妃)
二品:宣儀(4人,代九嬪)
三品:承閨(5人,代美人)
四品:承旨(5人,代才人)
五品:衛仙(6人,代寶林)
六品:供奉(8人,代御女)
七品:侍櫛(20人,代采女)
八品:侍巾(30人,統稱“內官”)。
唐玄宗時:根據法象之意改四妃為三妃
一品:惠妃、麗妃、華妃(但仍封楊玉環為貴妃均為正一品)
二品:芳儀(六人)
三品:美人(四人)
四品:才人(七人)
五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宋朝品級
各個宋帝在位的時候略有差異。
一品: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或宸妃)各一人)
二品:九嬪(貴儀、貴容、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各1人,
或者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1人)
三品:婕妤(無定數)
四品:美人(無定數)
五品:才人(無定數)
明朝品級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皇后一下皆為妃位,後代皇帝多有改動,也設立了一些等級,皇貴妃位份在明憲宗皇帝事情確立。
明世宗嘉靖皇帝效仿古制設立後宮等級
皇貴妃、貴妃
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九嬪(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
婕妤、昭儀、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
清代品級
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設品級】
一品:皇貴妃(1人)
二品:貴妃(2人)
三品:妃(4人)
四品:嬪(6人)
五品:貴人(無定數)
六品:常在(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八品:官女子(無定數)
級別
後宮的一個級別,妃以下,貴人以上。
八嬪臨御
僖嬪
赫舍里氏,賚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端嬪
董氏,員外郎董達齊之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死期不詳,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穆嬪
陳氏,陳歧山之女。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誠親王胤秘,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晉尊為皇考貴人。死於雍正年間。乾隆元年五月,乾隆帝追封為皇祖穆嬪。
熙嬪
陳氏,陳玉卿之女。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封為皇祖熙嬪,二年正月初二薨。
道嬪
色赫圖氏,員外郎多爾濟之女,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日生皇二十二子胤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被乾隆帝晉尊為皇祖謹嬪,四年三月十六日薨。嬪所生的皇子胤祐,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三十三歲,就是說胤祐比他的侄子輩的乾隆皇帝還小一歲;謚曰“恭勤”。
通嬪
納喇氏,監生常素保之女,初封貴人。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日生皇子萬黼,十八年二月三十日生皇子胤禶均早殤;二十四年生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雍正二年六月晉尊為皇考通嬪。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
襄嬪
高氏,高廷秀之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日生皇十九子胤禝,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生星二十子胤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帝即位,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晉尊為皇祖襄殯,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襄嬪所生皇十九子早殤,皇二十子胤禕於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二月晉貝勒,十二年降輔國公,十三年仍晉貝勒,二十年正月初九日薨,年五十歲,謚曰“簡靖”。
靜嬪
石氏,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胤祁,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被乾隆帝晉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薨。其子胤祁,號東山,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晉貝勒,後因事降為貝子。乾隆四十二年又因事降為鎮國公,四十五年復晉貝子,四十七年再晉貝勒,四十九年十一月加郡王銜,五十年七月二十七日薨,年七十二歲。
清朝嬪等級冠服
在《大清會典》中記載:嬪朝冠,冬熏貂,夏青絨,頂承金翟,上銜囉子,周綴金翟石,飾東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後金翟不飾貓眼石,垂珍珠一百七十二,結飾東珠,珍珠各三。
嬪吉服冠頂,用冠亞。
嬪金約,鏤金雲八,後垂珍珠三行二就,共一百七十七。中間每結飾東珠,珍珠各四。
嬪耳飾,用三等珍珠。
嬪朝褂,三種,制與皇后同,領後垂絛用金黃色。
嬪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
嬪朝袍,三種,制與皇后同,用香色。
嬪龍袍,一種,繡金龍九,制與皇后同,用香色。
嬪朝珠,三盤,珊瑚一,密珀一,吉服用一盤。
嬪采帨,不繡花紋,金黃色。
嬪朝裙之制與皇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