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用人市場,長期以來似乎都是學歷與起薪關係密切,從專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學歷越高,就業後的起薪就越高,這是學歷層次有別、文憑高低不同使然。但是,依據學校等級和聲望,公然對不同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明碼標出等級價”,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普通院校5000元,重點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華、北大、電子科大9000元。”這是2014年11月在廣東2015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一場招聘專場中,深圳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開出的技術類新進應屆生的薪資標準。這個標準按院校等級不同,起薪點不同。有人質疑不公平。
原因
企業之所以“論校排薪”,或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諸如清華、北大等名校培養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要比普通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優秀。
爭議
“論校排薪”,引來社會上一些質疑聲:“普通大學一樣有英才,重點大學也難免有庸才”、“只看院校不看能力,只看出身不管素質”等質疑和批判,同時也得到近四成網友的支持,他們認為“明規則比潛規則好”、“教育也是一種投入,投得多,得的也多”、“起薪並不決定未來,要是塊寶,早晚會放光” 。
一些公司認為,按不同級別院校區分應屆畢業生起薪,是公司一貫的薪酬制度,不存在不公平。
而社會一些人士認為。“論校排薪”,是一種變相的“標籤化招聘”,有歧視普通院校畢業生之嫌,人為製造了職場上的不平等。
媒體評論
評論指出,普通大學也會出英才,重點大學也有庸才,哪怕清華北大畢業生,日後不一定都比普通院校畢業生更優秀。中國校友會網2013年發布的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被名校瘋搶的高考狀元,在職場的表現遠低於預期,大部分狀元的職業成就並不突出,較少有出類拔萃的。
企業招聘員工,應該參考畢業院校等級,但最應看重的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企業支付員工薪水,應依照員工的崗位、貢獻和能力,若只看畢業院校,對同期被錄用者有失公平。招聘之初,若難以判定畢業生的能力大小,也可做到進門標準一致、起薪一致,至於進去拿多少績效工資,誰考核得好,誰就可以多拿。
這些年來,一些用人單位搞“學歷上查三代”、非名牌大學畢業生不招,一些招聘會設入場資格審核區,其實都是變相的就業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