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簡介
親潮級潛艇,日本於90年代初建造的新型攻擊型常規潛艇。目前在役1艘,計畫建造5艘。日本上自衛隊按照“日本防衛計畫大綱”要求,將常年維持一支由16艘潛艇組成的潛艇部隊,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方式進行新舊潛艇的換代行動。“親潮”級目前是日本最新型的潛艇,採用長水滴型,有良好的流線型,採用NS110高強度鋼耐壓艇體,並有很好的靜音性,是常規潛艇的一朵奇葩。首艇1990年服役。
親潮級被許多軍事專家們視作春潮級的改良型,為海上自衛隊的第三代潛艇。該艇沿襲了日本潛艇慣用的淚滴式艇身設計,但與春潮級和夕潮級的復殼式艇身結構不同,親潮級改採最新的單殼、復殼並用複合結構,其艇身中央的耐壓船殼棵露,並且艇身的構型也不若以往圓滑,艇身的排水口大幅減少。此外,親潮級的耐壓船殼採用與春潮級(部份船殼)相同的NSl10調質高張力鋼板製造,推測親潮級的最大安全潛深應該會超過春潮級的350公尺。
性能特點
①採用拉長水滴形。
②水下探測能力強,噪聲低,隱身性好。
③武器系統先進。
基本數據
標準/水下排水量:2700/3000噸
長×寬×吃水:81.7×8.9×7.9米
水上/水下速度:12/20節
動力裝置:柴電推進,27兆瓦,單軸
人員編制:69人(其中10名軍官)
飛彈“魚叉”潛射反艦飛彈,從魚雷發射管發射
魚雷6具533毫米發射管,日本89型線導魚雷,20枚飛彈和魚雷
雷達:ZPS-6對海搜尋雷達
聲納:艇殼和舷側陣列聲納,主/被動搜尋和攻擊,中/低頻;ZQR-1(類似BQR-15)拖曳線列陣聲納,被動搜尋,甚低頻
電子戰:ZLR-7型雷達預警設備
識別特徵
①艏升降舵在指揮塔圍殼前部安裝。
②水面狀態時指揮塔圍殼前後艇段上面為平面形,兩側有明顯稜線。
③尾翼較高。
④艇號自SS-590起。
技術介紹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親潮級潛艇的帆罩和艇身大量加裝格狀的水中消音瓦,這是日本潛艇首度採用這項先進技術,可大幅提升該潛艇的水中隱匿性。柴電潛艇加裝水中消音瓦可以以俄制基羅(Kilo)級作為代表,消音瓦通常是由橡膠材料製造,以粘合劑與艇體接合併用螺釘固化,先進消音瓦的消音係數可達到0.9以上,能降低敵方主動聲納的探測能力50%至75%。此外,配合春潮級開始使用的減震合金制七葉推進槳,使得親潮級的靜音性極佳,象徵著日本潛艇的隱匿性將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親潮級的魚雷發射管設定方式也與以往的日本潛艇不同,雖然魚雷室仍設定在艇身中段,但以往是將6座魚雷發射管以上下並列方式從前段艇身兩側突出,親潮級的發射管則向艇首前移,兩側發射管各以一前兩後方式配置,並且是從艦體中心朝外斜向發射。武器系統部份則維持不變,艇內共裝備20枚魚雷和飛彈,包括最大射程38至50公里的89式線導魚雷和潛射式魚叉反艦飛彈,其中魚叉飛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30公里;而89式是日本版的Mk48型魚雷,為一種最大潛深900公尺的線導魚雷,都是日本潛艇的標準武器。
親潮級的射控和動力系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僅配備70名官兵操作,它的聲吶感測系統應與舂潮級相同,配備有艇舶聲納和置於其上方的被動聲吶裝備。親潮級的射控系統、通訊裝備和電子戰裝備應該有若干程度的提升,搭配最先進的ZYQ-3型戰鬥情報處理系統,可同時導控6枚線導魚雷接戰。
研製背景
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潛艇技術國家,二戰之前和之中曾建造過60艘潛艇。戰後從5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潛艇研製能力,1960年以來平均每隔6年左右推出一級常規潛艇,以此追求在役潛艇的技術先進性,並逐步向大排水量方向發展。90年代初日本在建造“春潮”級的同時便著手研製下一代潛艇,首先推出的是“春潮”級的改進型。“春潮”級的改進型艇長增加了1m,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增大了100t,並作為“春潮”級的第七艘[即“朝潮”(Asashio)號]於1992年投建,並已於1997年服役。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春潮”級改進型的改進幅度還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因此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的新一級潛艇的計畫,即與其二戰之後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同名的“親潮”(Oyashio)級建造計畫,以替代即將陸續退役的“夕潮”級潛艇,以便在21世紀初繼續保留16艘常規潛艇的兵力水平(目前該數字已調整為12~14艘)。1993財年“親潮”級建造計畫得到批准,擬建8艘,從1994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投建,並從1998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服役。現有3艘已經服役,即“親潮”(Oyashio)號、“滿潮”(Michishio)號、“渦潮”(Uzushio)號;另有4艘在建,其中第4艘命名為“卷潮”(Makishio)號,即將服役,其餘3艘尚待命名。按計畫到2005年8艘全部都將服役。該級艇由承擔“春潮”級建造任務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兩家船廠承擔,單艇造價約5億美元。與日本其他武器裝備一樣,由於受到嚴格的出口禁止,“親潮”級將只供裝備日本海上自衛隊。
“親潮”級的使命是在近海巡邏,執行水下偵察和防禦任務。就其排水量和武器裝備而言,它是一級遠洋作戰的多功能潛艇,可以遂行反艦、反潛、布雷等多項使命。圖2.3-4為“親潮”級的常規潛艇側視圖。
總體性能及裝備
“親潮”級潛艇的主尺度為:艇體長81.7m,寬8.9m,吃水7.9m。水面排水量2700t,水下排水量3000t。水上航速12kn,水下航速20kn。艇員編制69人(其中10名軍官)。下潛深度估計可達500m。
該級艇採用單軸柴電推進方式。主機為2台川崎公司的12V25S柴油機,功率4100kW;2台川崎公司的交流發電機,功率3700kW;2台富士公司的電動機,功率5700kW。該級潛艇的主要武器裝備是位於首部聲吶艙上部的6具533mm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日本的89型線導魚雷和美國麥道公司的“魚叉”潛射反艦飛彈。89型魚雷採用主/被動尋的方式,速度為40/55kn時航程為50/38km,戰鬥部重267kg。麥道公司的“魚叉”潛射反艦飛彈屬改進型,採用主動雷達尋的,速度為0.9Ma,射程130km,戰鬥部重227kg。該級艇共攜帶20枚飛彈和魚雷。
該級艇裝備SMCS型火控系統。對抗措施採用ZLR7型雷達預警設備。雷達採用日本無線電公司的ZPS6對海搜尋雷達。聲吶包括休斯/沖電公司的ZQQ5B/6艦殼聲吶和舷側陣列聲吶,主/被動搜尋和攻擊,中/低頻,並裝備仿製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艇上使用的類似於BQR15的ZQR1型被動搜尋拖曳線列陣聲吶,甚低頻。
技術特點
技術特點分析及述評“親潮”級是日本二戰之後自研自建的第七級潛艇,也日本最新一級多功能常規攻擊型潛艇。它是日本積40多年持續不斷研製建造潛艇之經驗、瞄準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而推出的一代海軍武器裝備。
主要特點如下:①採用新艇型。日本二戰之後建造的前6級潛艇一直沿用由美國“大青花魚”號潛艇發展而來的水滴形艇型,長寬比保持在7.2~7.7之間。“親潮”級較之前幾級潛艇艇型變化較大,它加長了艇長,縮小了直徑,使長寬比達到9.1,成為一種長水滴型外形。“親潮”級由於縮小了直徑,為不影響內部水密容積的可利用率,僅在首、尾段採用了雙殼體結構,這也是與以往潛艇重要的不同之處。此外,“春潮”級及之前的日本潛艇指揮台圍殼前後均為直緣,而“親潮”則採用了前後斜緣(即側輪廓上窄下寬)形式。
②首次裝備舷側陣聲吶。“親潮”級是日本首級裝備舷側陣聲吶的潛艇。隨著現代潛艇噪聲的大幅度降低,改進探潛能力成為提高攻擊型潛艇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日本建造“春潮”級潛艇時便將提高水下探測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在艇上安裝了拖曳線列陣聲吶,並從80年代末開始在原有的“夕潮”級上加裝了拖曳線列陣聲吶。但這類聲吶對目標的定位能力差,模糊性大,因此日本在決定建造“親潮”級潛艇時,瞄準水下探測能力的國際先進水平,確定在該級艇上裝備舷側陣聲吶。由於基陣排列對長度有一定的要求,使得“親潮”級艇體長寬比加大。據報導,“親潮”級上安裝的舷側陣類似於美國的寬孔徑陣,呈曲面排列而非平直排列。
③隱身性能好。“親潮”級除了繼承和改進“春潮”級的全部隱身措施(如敷設消聲瓦,採用減振浮筏,採用七葉大側斜螺旋槳等)外,還採取了新的隱身措施,如更大範圍使用NS110超高強度鋼材,增加了下潛深度,從而使隱蔽性更強;對殼體的甲板部分、指揮台圍殼重新進行了設計,改善了線型,降低了流體噪聲。
④攻擊能力強。“親潮”級的武器配置與“春潮”級相同。89型線導魚雷和“魚叉”反艦飛彈都屬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之列,加之由於舷側陣聲吶與艇殼聲吶及拖曳線列陣聲吶一起構成了完整而先進的水下綜合探測系統,提高了遠程探測與精確定位能力,從而增強了武器的使用效能。
⑤提高了自動化程度。“親潮”級較“春潮”級排水量增加,但艇員數量卻減少了7%,這表明該艇自動化程度有所提高。
“親潮”級潛艇滿載排水量達3000t,是目前世界上在役和在建的大排水量常規潛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之一。它既適合於在日本這個多島之國的水域執行巡邏警戒任務,也適合於遠海作戰。大幅度提高潛艇性能,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貫追求的目標。但限於多種原因,日本至今與核潛艇無緣。不過早在建造“春潮”級的同時,日本就把提高潛艇作戰能力的重點放在使用AlP系統方面,為此不僅本國花大力氣研究燃料電池推進技術,而且在1995年之前分兩次向瑞典考庫姆公司購進了2台斯特林發動機,準備與國外合作研製潛艇AIP推進系統。雖然從目前進度看,“親潮”級不可能裝備AIP系統,但由於日本今後的新型潛艇研製速度可能放慢,因此不排除通過“親潮”級的改裝加裝這種推進系統。
服役狀況
艦名 | 編號 | 舷號 | 動工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製造商 |
親潮號(おやしお) | 8105 | SS-590 | 1994年1月26日 | 1996年10月15日 | 1998年3月16日 | 川崎造船 |
滿潮號(みちしお) | 8106 | SS-591 | 1995年2月16日 | 1997年9月18日 | 1999年3月10日 | 三菱重工 |
渦潮號(うずしお) | 8107 | SS-592 | 1996年3月6日 | 1998年10月15日 | 2000年3月9日 | 川崎造船 |
卷潮號(まきしお) | 8108 | SS-593 | 1997年3月26日 | 1999年9月22日 | 2001年3月26日 | 三菱重工 |
磯潮號(いそしお) | 8109 | SS-594 | 1998年3月9日 | 2000年11月27日 | 2002年3月14日 | 川崎造船 |
鳴潮號(なるしお) | 8110 | SS-595 | 1999年4月2日 | 2001年10月4日 | 2003年3月3日 | 三菱重工 |
黑潮號(くろしお) | 8111 | SS-596 | 2000年3月27日 | 2002年10月23日 | 2004年3月8日 | 川崎造船 |
高潮號(たかしお) | 8112 | SS-597 | 2001年1月30日 | 2003年10月1日 | 2005年3月9日 | 三菱重工 |
八重潮號(やえしお) | 8113 | SS-598 | 2002年1月15日 | 2004年11月4日 | 2006年3月9日 | 川崎造船 |
せと潮號(せとしお) | 8114 | SS-599 | 2003年1月23日 | 2005年10月5日 | 2007年2月28日 | 三菱重工 |
持潮號(もちしお) | 8115 | SS-600 | 2004年2月23日 | 2006年11月6日 | 2008年3月6日 | 川崎造船 |
潛艇
蘇聯 | |
美國 | |
法國 | |
英國 | |
德國 | |
日本 | |
荷蘭 | |
朝鮮 | |
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