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計畫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是依據冷戰末後期美國海軍“前進戰略”的需求而設計的,其目的是建造一種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能在各大洋與北冰洋冷水對抗任何蘇聯現有與未來 核潛艇,並取得制海權的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計畫將其前進部署於靠近蘇聯的海域遂行作戰,並且格外強調武器裝載量、持續作戰能力與靜音能力,以便增加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存活機率以及勝算,並延長在這種目標極多的海域內作業的時間,減少為了補充彈藥物資而穿越蘇聯海上防線的次數。此一計畫被稱為二十一世紀攻擊核潛艇(SSN-21),產物就是海狼級,設計哲學上堪稱潛艇進行反潛作戰的極致產物,能長時間在大洋或靠近蘇聯的近海進行反潛巡邏,擁有絕佳的聲納感測能力,並配備比 洛杉磯級核潛艇多一倍的 魚雷管和魚雷,以長時間進行反潛作業。建造過程

命名編號
海狼級的命名與編號嚴重打亂了美國海軍的命名規則。原本SSN-21隻是計畫代號,後來竟然變成海狼級首艦的編號。而第一艘命名為海狼號(USSSeaWolfSSN-21),打破了自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啟用的城市命名規則,重返以往潛艇的海洋生物名。第二艘海狼級更離譜,以康乃狄克州為名。第三艘也一樣,找了前總統吉米·卡特之名(USSJimmyCarterSSN-23);之所以一反將總統名用於航空母艦的理由,是吉米卡特從軍期間曾在美國潛艇上服役。有趣的是,繼海狼級之後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艇,首艦編號(SSN-774)又接上了洛杉磯級(最後一艘此級艦為錢尼號(USSCheyenne,SSN-773)),因此在這方面海狼級在美國核潛艇艦隊獨樹一幟,成為異類。設計特點
艦體設計

海狼級除首艦外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設計時使用電腦輔助設計工具(CAD)的潛艇,比起傳統手工繪製設計圖的方式更加精確、方便且節省人力;然而如果分別建造的船段如果無法控制誤差,就會發生海狼號般無法接合而被迫重造的窘境。
靜音設計
美國在設計海狼級時,費盡心思將其靜音性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使美國潛艇能繼續保有靜音方面的相對優勢。海狼級的帆罩前方有一傾斜彎角造型,這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潛艇上的特徵,此設計是用來降低海水流經帆罩產生的噪音;而其他艦體接縫、艙蓋與水櫃開口等也經過精心設計,儘可能簡潔平滑,降低流體阻力與噪音。與688-I型一樣,海狼級所有的輪機都裝置在減震浮筏上,輪機也考慮了配置與隔音,艦體外部覆蓋著可減低本身噪音且降低敵方聲納回波的橡膠隔音瓦,甚至很可能使用了主動降噪減震技術;而仗著艦體較大的優勢,海狼級的輪機擁有雙重減震平台(等於是三重艦殼),比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以外的核能潛艇多出一層,使得傳入海中的噪音與震動更少。此外,海狼級總共有26個散布於全艦的噪音、震動偵測器,能檢查本身不明的噪音或震源,以進行修正,而洛杉磯級核潛艇只有裝9個。海狼級使用一具功率高達52000馬力(約38.8MW)的S6W核反應堆,這種反應堆擁有十分複雜的循環迴路系統,自循環比率超過30%,意味著對加壓循環泵浦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使得不需開啟循環泵的靜音航速增加。船電設計

2008年,美國海軍決定為海狼級與洛杉磯級的Type-18潛望鏡進行升級,加裝一套RemoteReality的光電偵測套件,以一個12兆相素的高解析度鏡頭取代原本只能提供窄視角的傳統光學鏡頭,新鏡頭可提供360度權方為焦點視圖,或實時捕捉高解析度圖像;此外,還整合一具不需要冷卻的新型紅外線熱影像儀(640X480),供夜間使用,而潛艇控制室內也會配合加裝後端的彩色平面顯示器與控制、顯示軟體。此系統從2008年中開始在洛杉磯級上進行測試。
武裝設計
與以往的美國攻擊潛艇相比,海狼級無論在魚雷管數量、口徑或武器搭載量都大幅增加,以加強武備能力與持續作戰時間,並為將來換裝全新發展的武器預作準備。最初美國海軍打算在海狼級上裝置30英寸(762mm)魚雷管,並在一艘洛杉磯級潛艇曼菲斯號(USSMemphisSSN-691)上裝置一門30英寸魚雷管進行測試。後來其口徑遭到縮小,成為26英寸的MK-69型魚雷管,但仍較以往美國潛艇慣用的21英寸口徑為大,除了預留未來換裝更大口徑新武器的空間外,以游出方式發射魚雷時也更加安靜,使敵方很難察覺自己正遭受攻擊。海狼級總共有八門魚雷管,較以往的美國潛艇多出一倍,意味著每次裝填武器之後能接戰的次數多一倍,武器籌載量更大增至50枚;由於海狼級是專門用來獵殺蘇聯潛艇,所以並未配備專門裝填對陸巡航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艦上可用的武裝包括MK48魚雷ADCAP、 魚叉反艦飛彈、 戰斧巡航飛彈等,未來也會配備發展中的先進巡航飛彈(ALAM)。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 |
---|---|
水上排水量 | 浮航7,568噸 |
潛航排水量 | SSN-21/22:9,142噸 SSN-23:12,139噸 |
水上吃水 | 35英尺(10.7米) |
潛航深度 | 2000英尺(610米) |
全長 | 353英尺(107.6米) |
全寬 | 40英尺(12.2米) |
艇體結構 | 單層外殼 |
動力系統 | 1座奇異S6W壓水堆52000馬力,1具備用柴油推進系統, |
推進 | 單軸噴射推進器 |
水上極速 | 20節 |
潛行極速 | 35節 |
自持力 | 80晝夜 |
乘員 | 133 |
船電武裝 | |
---|---|
主要武裝 | 8×艦側MK-6926英寸(660mm)魚雷管 (裝填MK-48ADCAP線導魚雷、魚叉反艦飛彈、戰斧巡航飛彈、水雷等) |
雷達 | 1×AN/BPS-16I頻平面搜尋雷達 |
聲納 | AN/BQQ-5D/E聲納系統 |
BQS-24近距離高頻主動聲納 | |
作戰系統 | AN/BSY-2水下戰鬥系統 |
其他 | AN/WLY-1魚雷誘餌 |
設計變更

增加這段多任務平台讓吉米·卡特號的潛航排水量超過12000噸,最大航速約降低4節,航速20節時的噪音也比前兩艘海狼級略增2dB。由於這些改裝,吉米卡特號下水的預期也從最初的2001年延後至2004年6月,並在2004年年9月移交美國海軍,2005年2月19日正式服役。由於設計變更以及通貨膨脹,卡特號的造價高達32億美元,較前兩艘海狼級的二十多億美金又大幅攀升,是截至2013年全世界最昂貴的攻擊核潛艇。
本級艦
艦名 | 編號 | 番號 | 安放龍骨 | 下水 | 服役 | 建造 |
---|---|---|---|---|---|---|
海狼(Seawolf) | 21 | SSN-21 | 1989/10/25 | 1995/6/24 | 1997/7/19 | Groton |
康乃狄克(Connecticut) | 22 | SSN-22 | 1992/9/14 | 1997/9/1 | 1998/12/11 | Groton |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 23 | SSN-23 | 1998/12/5 | 2004/5/13 | 2005/2/19 | Bang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