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親建制派是香港傳媒及學者等常用的辭彙,泛指擁護香港特區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治及社會人物。
香港親建制派包括多個黨派及一些獨立人士。親建制派政治組織包括民建聯、工聯會等,自由黨很多時候也被視為親建制派的一員。不過使用此詞時亦應非常小心,因為部份人士只會偶爾支持某一兩個政府政策,而非凡政府政策皆會支持,這些人士其實並不能算是親建制派。
親建制派通常被激進民主人士稱為“保皇主義者”(有時亦稱“保皇黨”)。而另一個類似意思及更常被媒體使用的詞則是“親中人士”。親建制派內部有來自不同背景的組織,自傳統左派工會到工商界專業階層不等。
成員
親建制派政團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香港工會聯合會
自由黨
泛聯盟
親建制派立法會議員
(2004-2008年度)
田北俊
周梁淑怡
方剛
張宇人
劉健儀 楊孝華
梁劉柔芬
劉皇發
林健鋒
梁君彥 馬力
曾鈺成
譚耀宗
蔡素玉
陳婉嫻 陳鑒林
黃容根
劉江華
黃定光
李國英 張學明
王國興
鄺志堅
黃宜弘
范徐麗泰 霍震霆
林偉強
李鳳英
李國寶
陳智思
劉志榮(前亞洲電視藝員,油尖旺區議員)
郭必錚(觀塘區議員)
劉慶基(劉丹)(無線電視藝員,西貢區委任議員)
林文杰(中西區區議員)
思維親建制派人士
這裡包括一些曾公開表態支持香港親建制派的公眾人士,惟本身並非政治人物或高度參與香港政治。
演藝界人士:成龍、房祖名、譚詠麟(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選舉委員會成員)、曾志偉(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陳百祥(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
、李克勤、汪明荃(全國政協委員)、狄娜
工商界:霍英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嘉誠(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主席)、何鴻燊(信德集團主席)、曾憲梓(金利來集團主席,全國人大常委)、陳永棋(亞洲電視股東,全國政協常委)、陳啟宗(恒隆集團主席)、胡應湘(合和集團主席)
教育界:劉佩瓊(理工大學教授)、梁美芬(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
醫學及衛生界:鄔維庸(已故港區人大代表)、鄔顯庭、龐愛蘭(藥劑師、沙田區議員、新論壇成員)
外籍人士:鍾逸傑(香港前布政司)、杜葉錫恩(香港前行政局、立法局議員)、盛智文(海洋公園主席)
親建制派媒體
報業:《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東方日報》、《太陽報》、《星島日報》、《AM730》
電視電台:亞洲電視、香港商業電台、香港新城電台、無線電視。
選舉
2012年,第五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35個議席結果出爐,建制派贏得17席,泛民主派共贏得18席。建制派方面民建聯分拆名單成功,成為最大贏家,共取得9席,成為地區直選的大贏家。
背景
建制派有來自不同背景的組織,由左派工會到工商界專業階層不等。
傳統左派
參見:香港親共人士
在香港殖民地時期已經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傳統左派,包括工人組織如工聯會,有“紅校”之稱的香島中學及培僑中學、當時的學聯、學友社等,被形容為“根正苗紅”的本土親共勢力。整個1950至60年代,左派明來暗往地與親國民黨的右派鬥法,長期被殖民地政府打壓及箝制,左派學校的學生甚至因為校方杯葛港府的教育制度而被無法升讀大專院校。
1967年,在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風潮下,包括楊光、曾德成在內的傳統左派發起反對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反英抗暴”。惟左派在六七暴動中的暴力行為受到市民強烈譴責,一些人的恐共情緒至今亦不能清除[3]。1970年代,社會運動熾熱,以梁錦松為代表的香港大學學生會親北京派別“國粹派”,曾積極參與保釣、中文運動[4],在1980年代亦因香港前途問題與民主派針鋒相對。
後來在1992年,緊隨民主黨、自由黨(當時的啟聯)成立之後,傳統左派亦以曾鈺成、馬力、程介南、葉國謙、楊耀忠所屬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為首,創立民主建港聯盟(民建聯),以爭取擴大在立法局的力量。
自由黨(工商界)
自由黨成員本來為港英政府的工商專業人士,很多亦被委任為立法局內的非官守議員。創黨主席李鵬飛曾經在1983年中英談判期間,曾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青年才俊團”前往北京提出“主權換治權”建議,遭到鄧小平否決。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殖民地政府隨即加快民主化步伐,在港引入代議政制。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民主派取得壓倒性大勝。為制衡民主派,以行政、立法兩局首席議員李鵬飛為首的工商界人士創立了自由黨前身啟聯資源中心,成員有田北俊、倪少傑、楊孝華、周梁淑怡、唐英年、劉健儀、何承天、夏佳理、劉皇發,為立法局中的第二大黨。
1992年,彭定康就任港督,在任內推出大幅增加選民基礎的“新九組”方案,在中方強烈抨擊下,自由黨以會破壞順利過渡為由反對。中方宣布“另起爐灶”後,自由黨加入臨時立法會,推翻了不少被認為“對特區政府運作做成障礙”的法例。
其他派別
《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工商界和專業人士為代表的席胡法光、譚惠珠等人於1991年成立了香港自由民主聯會(自民聯),在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地區直選中慘敗,因為未占社會大多數,而選舉制度採取單議席而非比例代表制,18個議席僅取得1席,其餘皆由民主陣營獲得。1994年,另一個以工商專業界人士為主的香港協進聯盟成立,成員有劉漢銓、蔡素玉。兩個政黨後來皆被併入為民建聯。
曾擔任臨時立法會及立法會主席的現港區人大代表范徐麗泰曾被殖民地政府提拔,亦是建制派人物之一,而在殖民地時期循功能組別晉身立法局的部份工商界人士,亦建立了鬆散的政治聯繫,被歸納為早餐派。
回歸以來發展
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親建制派如自由黨的田北俊、民建聯的曾鈺成、工聯會的鄭耀棠等,皆曾被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直至2003年七一遊行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以及各種市民認為的施政失誤,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以反對立法,政府最終政府撤回方案,自由黨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大勝,而在七一遊行後,民建聯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大失議席,但在2007年區議會選舉中,共得117席,創下創黨以來的大勝。
這次大選親建制派更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在412個民民選議席中,只讓對手泛民獲得得83席。
因民建聯主席馬力逝世而出缺的2007年港島區補選由因推銷二十三條而下台的前保全局局長葉劉淑儀對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雖然葉劉淑儀落敗,但卻成功在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當選。2011年,葉劉淑儀與史泰祖及田北辰創立新民黨,以中產及專業界別選民為對象。
近年來,愈來愈多獨立建制派參選立法會,大部份都由中聯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