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殖民地時期

香港殖民地時期

殖民地香港,又稱英屬香港;英治香港。泛指1841年——1997年香港回歸前香港殖民地時期,又稱香港英治時期、港英時期,是指香港於1841年至1997年期間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期。前後共歷經156年。

基本信息

歷史

殖民地早期的香港中環

殖民地時期國旗殖民地時期國旗

東印度公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採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

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

主條目: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定,於1841年1月20日登入今上環水坑口街 (Possession Point) 一帶,並占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訊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到中國。之後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占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要取得與中國貿易的自由。在香港建立基地以後,即宣布香港為自由港。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販及銀行家亦有到香港參與跟中國的貿易。
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萬多人。香港亦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沿海的主要轉口港。除了貨物的轉運外,香港亦成為華南中國人移居海外的中轉站。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超過200萬廣東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或被運往海地充當勞工。

第二次鴉片戰爭、割讓九龍半島

主條目: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
1856年至1858年,清朝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在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上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再割讓給英國。當時的清廷已經是日薄西山,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0年代,南中國發生鼠疫。1894年春,在廣州傳出超過十萬人死亡的訊息。同年五月,太平山中國人集中聚居的地區亦爆發了病症,每天的死亡人數最多達一百人。結果當年之內共有2,552人死於瘟疫,為數約十萬名的華人離開香港,貿易額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後三十年之內,鼠疫仍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便再有1,290死於鼠疫。

租借新界

主條目: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占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占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藉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向清政府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這些地方後來成為現在的新九龍、新界,以及鄰近的兩百三十六個離島。租借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時屆滿。

受英國影響

1、文化,中西方文化交融
2、語言,英語成為官方語言,英語成為公務員必須掌握的語言;
3、教育,全面參照英國教育體制,英語成為學習重點;英國學歷享有特權
4、法律,全面接受英美法系包括程式
5、軍事,軍事由英軍接管
6、經濟,以市場化規程運作,與西方完全接軌
7、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成為主流宗教信仰
8、公務員,大量英國人進入香港公務員隊伍,並擔任主要職務
9、國籍,大量社會精英加入英國國際
10、民俗,西方節慶被香港人所接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