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

現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歷史時期被稱為卓克基趕槍巴(即卓克基街之意),當時居住此地的人多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間手工藝者,解放後將此地劃為西索村一組,時下居於民居中的村民多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間和工藝者的後代。民居建築時間有待考證,據了解,居民中連續居於此寨最長者已繁衍數十代人。

基本信息

民居特色

西索民居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獨具嘉絨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建築風格,寨子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目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整個民居從遠處鳥瞰,便會驚奇地發現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寶圖案中的“花依”圖案(狀如“中華結”,代表釋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來豎往、彎來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圖案的線條展現的非常清晰。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腳步聲在高聳的石壁間迴響,在細長的小道中延展,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瑕想。這些線條分明,稜角突出的石頭建築,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環境渾然天成,鮮艷的圖騰房、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幡、給這裡增添了幾分神秘。藏寨全是三層石樓,底層飼養牲畜,第二層是廚房和住宿,三層是經堂和客房。民居建築形如碉狀,也稱碉樓。房屋四周的牆體均用片石砌成,用黃泥粘合。牆體厚達1米,採用內直外收的砌法, 工匠們僅憑經驗,砌出的石牆如刀切豆腐般整齊,稜角銳利,上窄下寬,整個牆體處於抗壓狀態,成為建築的承重主體。加之內部木結構橫樑的互相支撐拉合,整個建築下大上小、重心向內、穩定性強。到最高處,碉樓四角順勢形成角鋒,造成一種氣勢,最高處的石牆邊緣加厚,避免牆表的平面化,增強立體感。房頂一分為二,前半部分為平頂,三面砌成矮牆;後半部分形成斜山式,復蓋石板或瓦。每層樓的窗戶都外小內大,窗框很講究,用上了雕刻、繪畫、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濃。這種碉樓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建築藝術獨特,審美價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

接待情況

西索民居共有63戶,其中具有接待能力的民居35戶左右,全村可接待遊客195人左右。西索民居可提供住宿、餐飲、篝火晚會、烤全羊等接待,大部分民居都有洗澡設施、房間布局為嘉絨特色的坐床、漢式睡床。

鍋莊廣場:位於西索民居中央,約有1000平方米,是當地進行民眾性業餘生活的地方。每當藏族節日到來時,當地民眾會在此一起吃糕點、品咂酒、撒龍達、插經幡、煨桑煙、跳鍋莊。

旦達輪寺:旦達輪寺位於 卓克基鎮西索村一組,系佛教寧瑪派,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