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數-面積曲線

是從一個群落中以各種面積為單位抽取標本,以表示其中所包含的種數與面積之關係的曲線

介紹

種數-面積曲線 species-area curve 從一個群落中以各種面積為單位抽取標本,以表示其中所包含的種數與面積之關係的曲線,稱為種數-面積曲線。求算這種曲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逐漸擴大小區劃到大區劃及標本面積以調查出現種數的方法;二是從作為調查對象的群落區內儘可能多次隨機採集小面積(q0)的標本,這些標本按全部組合中每n個組合彼此結合時的平均出現種數作為面積nq0的數種,並通過依次增大n值以擴大標本面積。若對構成群落的各種動物或植物的空間分布的局部影響予以排除,為了獲得群落內的平均種數-面積曲線,後者在理論上是有優點的。然而,套用這種方法時,個體的中心只是位於區劃之內的,才有研究的必要。種數-面積曲線的形態,是群落特徵的一種表現,而在群落調查最小面積的決定上,也可加以利用。這種型式如果作為數學式來處理,那么根據這些參數值,也有助於對群落特徵的了解。迄今對於這種曲線的模型,曾提出下列若干種算式(So=群落內總種數;s=標本種數;q0=標本面積;n=方形區分數;q=nq0;p=單位面積個體數。另外,m,k,E,A,a,b,c,r,a,λ均為常數)。

公式

(1)環型(閉鎖型)
(i)H.kylin(1926) S=So(1-e-mg)
(ii)M.v.Brian(1953)S=So{1-(1+pqkS0)-k}
假定負二項分布型的種數一個體數關係,k(>0)為負二項分布的參數。
(iii)s.kobayashi(小林,1976
S=So{1-(HqE)k}
本式假定ds/dq=A(So-S)/(E+q),則E便稱為因素麵積(elemental area)(A>0,E>0)。
(2)非環型(開放型)
(i)L.G.Romell(1920)S=a log10q+b
(ii)Q.Arrhenius(1921)S=cqr(1>r>0)
(iii)R.A.Fisher(1943)S=a/n(1+pq/a)
種數-個體數關係中以對數級數法則為前提,α為多樣性指數。
(iv)S.Kobayashi(小林,1974) S=λ(1+1/2+1/3+…+1/n)對於一定面積的區劃單位的調查法所提出的算式。λ為每區劃的平均種數。
(v)S.Kobayaski(小林,1975)S=λln(1+q/E)。
相當於(1)項的(iii)式的So→∞。E為因素麵積:λ為面積(e-1)E出現的平均種數(=種多樣性)。

闡述

 在環型方面,隨著標本面積的增大,而標本種數將會縮小到一定的上限值(So)。在種數-個體數關係方面,對數正態型(F.W.Preston,1948)或與其近似型的群落中,標本種數-標本面積的關係,最低限度屬於環型。另一方面,在非環型情況下,隨著面積的增大,種數也無限增加。但是初步看來,一般想像的非環型的種數-面積曲線,實際上也只是表示環型的一部分。在面積的對數值與種數的關係方面,環型將表示S形曲線,但是如果最大標本面積十分巨大,則如圖1的A+B+C所示,即使S形的傾向已經闡明,此時最大標本面積在q2範圍內也只能得到A+B的曲線部分,在這個範圍內,與Fisher型的非環型相近似。如果最大標本面積只停留在小值q1,則曲線只能求出A部分的數值。即使如此,也有近似地適合於Arrhenius型的可能性。因此,就某種群落而言,為了正確掌握種數-面積曲線,就有必要調查相當大的面積。如果超越單一群落的範圍而無限增大其面積時的種數-面積關係,這就是C.B.Williams(1964)構想的圖2曲線。這條曲線的a部分只限於單一群落內,而b部分則限於大陸內,C部分是擴大到整個地球範圍的面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