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裝甲艦(英語:PanzerShip;德語:Panzerschiffe)是德國海軍在一戰後提出的一種艦種,在當時被各國海軍稱作“袖珍戰列艦”。“德意志”級裝甲艦(DeutschlandPanzerschiff)共建造了3艘,即“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後更名為“呂佐夫”號(Lutzow)),“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
發展背景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明確規定德國不準擁有一艘其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性能優良的無畏型戰列艦,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隻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60t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mm,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由於最早的非無畏型戰列艦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條約限制內達到最佳作戰性能成了當務之急,但當時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允許馬上採取行動,而且設計人員大部分已分散了,僅有一些理論設計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設計細節,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這是德國人針對條約限制獨創的一種新型軍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2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knts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能夠進行遠洋破交作戰。
設計特點
排水量
裝甲艦是德國海軍在條約限制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排水量控制在條約範圍內,解決方法之一是採用柴油機,儘管實際上其對空間及重量的要求與同類裝備蒸汽輪機的艦隻並不占優勢,但柴油機油耗低,續航力大;解決方法之二是廣泛使用焊接,艦體重量比鉚接要減輕15%,這是第一次焊接在艦體建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效果也相當不錯。
艦型
在最後通過的方案中,"德意志"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裝甲防護能抵禦重巡洋艦的203.2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格拉夫·斯佩"號建成時的正常排水量為12294t、滿載排水量達到16460t;全長187.98m、艦寬21.71m、吃水5.79m;舷裝甲38mm~102mm,甲板裝甲19mm~57mm,炮塔裝甲127mm~139mm。
裝備
驅動
"德意志"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只是由於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志"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500t,續航力高達10000sm/15knts。
主炮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志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水上偵察機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志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雷達設備
1938年,"格拉夫·斯佩"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制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儘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儘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功能作用
對於該級艦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德國海軍部擬訂了雙重作用,首先:用作波羅的海區域的海岸防禦,這項任務並不需要很高的航速和較長的續航力,其次:用作商業運輸航線襲擊艦,以應付可能重新爆發的與英、法的衝突。裝甲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當這些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實際上,它們並不象看起來那么強大,由於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很難將其火力分散到二個以上的目標;另外,它們比當時的重巡洋艦(裝備203mm炮)稍大一點,但防護又好不了多少,卻又有著“戰列艦”的美名。“袖珍戰列艦”確實對歐洲海軍強國產生了影響,儘管沒有同類艦隻出現,但英、法也花了不少氣力去研究對付反襲擊艦的戰術。之後德國曾考慮建造其改進型,但由於其它原因而中止,該方案就再也沒有發展過。
法國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只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制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排水量26500噸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建造情況
在最後的設計方案獲得通過後,德國海軍隨即於1928年11月訂購了第一艘裝甲艦--A號艦,該艦於1929年2月5日在基爾(Kiel)的德意志船廠(Deutsche Werke)輔設龍骨。戰列艦的建造時間是由能否及時提供主炮炮塔,即由主炮的建造進度決定的,實際上德國海軍的建造計畫是共建造五艘裝甲艦,為此共向位於埃森的克虜伯兵工廠(Krupp AG of Essen)訂購了10座3聯裝279.2mm炮塔,這樣也大幅度的降低了造價,A號艦的建造進展順利,該艦於1931年5月19日下水時被命名為"德意志"號。
B號艦於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的海軍船廠(Wilhelmshaven Marinewerft)動工建造,該艦在1933年4月1日下水時被命名為"舍爾海軍上將"號,同一天,"德意志"號服役並成為艦隊旗艦,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僅為10000t(沒有油料及補給品),實際為11700t,而滿載排水量則高達15900t。
“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4年11月12日服役,對於該級艦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德國海軍部擬訂了雙重作用,首先:用作波羅的海區域的海岸防禦,由於德國害怕波蘭的野心,這項任務並不需要很高的航速和長的續航力,其次:用作商業襲擊艦,以應付可能重新爆發的與英、法的衝突。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只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制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與此同時,C號裝甲艦的建造被帝國議會(Reichstag)批准,並於1932年10月在威廉港鋪設龍骨,1934年6月30日下水,該艦被命名為"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其設計作了些修改。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此艦增強了裝甲防禦,加加了防空火炮,包括6門105mm高炮和8門88mm高炮。有一段時間曾提出在該艦上裝高壓蒸汽輪機的動力裝置,但如此一來就會牽涉到進一步的改裝工程,因此最後仍裝上了MAN柴油機。
該艦於1936年1月6日服役並取代"德意志"號成為艦隊旗艦。當時西班牙內戰(Spanish Civil War)已在歐洲爆發,這三艘裝甲艦均參加了支持不干涉行動的海軍封鎖,在行動中,其前部炮塔頂部有紅、白、蘭三條色帶作為識別標誌,"德意志"號在1937年5月29日在伊比薩港(Ibiza)停泊時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飛機的攻擊,命中兩彈,未造成艦隻損傷,但艦員死38人,傷78人,此次攻擊是為了報復"舍爾海軍上將"號兩天前對共和軍控制的阿爾米里亞港(Almeria)的炮擊。
建造D號裝甲艦和E號裝甲艦的預算在1934年就通過了,但準備工作進展緩慢。1935年6月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使德國可以合法地超過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最終這兩艘艦被改成了戰列巡洋艦來建造,完工後則成為"格奈森諾"號(Gneisenau)和"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服役。
服役情況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
開戰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的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與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躲過英、法海軍艦艇的追擊。但最後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國巡洋艦在拉普拉塔河口(Rio de La Plata)截住,經過激戰後該艦駛入了中立的蒙特維迪約港(Montevideo),最後在強大的軍事及外交壓力下於17日自沉。在這次戰鬥中,由於“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將炮火分散到多個目標,這是其在海戰中失利的原因。
儘管“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她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英國軍艦和輔助艦隻的注意力達三個月之久,而這些艦隻用於其它地區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戰果。
“德意志”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
隨著戰爭的臨近,“德意志”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於1939年8月底從威廉港出發,分別占據攻擊北部和南部大西洋交通線的陣位,而"舍爾海軍上將"號由於機械故障的困擾,留在本土水域。9月4日,該艦遭到英國轟炸機的攻擊,但命中的炸彈全部未能爆炸。1940年2月,"舍爾海軍上將"號進行了全面的改裝,包括重建一個顯著傾斜的艦首,以減少逆浪航行時海水對上甲板的衝擊,為此舷邊緣的錨鏈孔也由傳統的艦艏錨鏈管取代,同時,塔式的前主桅結構也改成了與"德意志"號類似的筒式主桅,該艦還裝備了雷達和消磁設備。
與此同時,在北大西洋作戰的"德意志"號僅取得了有限的戰果,它擊沉了兩艘6297t級的商船並俘獲了另一艘。1939年11月15日,"德意志"號更名為"呂佐夫"(Lutzow)號,這是為防止該艦被擊沉或打成重傷而造成德國的恥辱,兩天之後,到達戈騰哈芬(Gotenhafen),她的第一次戰鬥巡航也隨即結束。1940年2月,"呂佐夫"號和其殘存的妹妹艦"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被劃分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這更適合它們主要用作襲擊艦的使命。
1940年4月9日,德國侵略挪威,帝國海軍(Kriegsmarine)的所有可用的艦隻都參與了行動。"舍爾海軍上將"號正在改裝,"呂佐夫"號掩護了進攻奧斯陸(Oslo)的部隊,該艦在與挪威海岸炮兵交火時被3發279.2mm炮彈擊中受傷。兩天之後該艦在返航途中被英國潛艇"旗魚"號(HMS Spearfish)的魚雷擊中,艦後部受到重創,該艦被拖至基爾進行修理及改裝。艦首作了改裝以改善其適航性,同時,防空火炮由6門雙聯裝105mm高炮替代了1934年就裝艦使用的性能不佳的88mm高炮。
1940年底,剛完成改裝的"舍爾"號成功地從基爾運河北部突入大西洋。11月5日該艦對英國HX84護航船隊發起進攻。該船隊有39艘商船,僅由一艘裝備較弱的輔助巡洋艦"賈維斯灣"號護航,儘管該艦被擊沉,但為整個船隊贏得時間分散,"舍爾"號僅擊沉了5艘商船,這對整個船隊來講,損失並不重,但對於在北大西洋邊緣的海運航線上出現袖珍戰列艦,而迫使英國中斷了海上交通。在此次攻擊之後,"舍爾"號轉向南面,進入印度洋,並未取得很大戰果,該艦於1941年4月1日回到基爾,此後,該艦主要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沿海活動,直到1942年11月再次回到威廉港作了一次長時間改裝。
1942年初完成修理後,"呂佐夫"號活動於挪威海岸,主要威脅駛向摩爾曼斯克(Murmansk)給蘇聯運送戰爭物資的盟國運輸船隊。該艦和德國海軍其它的大型艦隻一起,不出海以保存燃料,並吸引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注意力由於"呂佐夫"號和其它德國大型艦隻在1942年12月31日的巴倫支海戰鬥中對處於劣勢的皇家海軍艦隻表現極差,希特勒解除了雷德爾海軍司令的職務,改由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接任,由此注定了這些德艦的命運,1943年10月初該艦被撤回,以準備為潛艇戰提供一些可用的資源。
與此同時,"舍爾海軍上將"號完成了在威廉港海軍船廠進行的長時間改裝,再次出海,該艦成為一艘訓練艦。這樣一來,袖珍戰列艦和其它德國大型戰艦在北方冬天晦晴的光線中溜出丹麥海峽去威脅大西洋運輸線的日子再也不復存在了,由於燃油供應不足,最重要的是潛艇部隊要求源源不斷地提供受過訓練的艇員,最後"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被特定為批准拆毀的艦隻,儘管只有一段時間曾構想將其加長改裝成航空母艦。
但1944年底,由於戰局的發展,該級艦又重新投入作戰行動,這次是在波羅的海,它們主要用於支援德國陸軍,阻止蘇軍的前進,1945年4月16日"呂佐夫"號在施韋因蒙德(Swinemunde)以南遭到英國空軍5.5t級炸彈的攻擊,儘管沒有直接命中但幾枚近失彈所造成的損失使得該艦座沉在淺水區,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里,它被用作固定炮台,隨著蘇軍的進一步挺進,為避免被俘獲,該艦於1945年5月4日自爆。
舍爾海軍上將號則撤至基爾,直到1945年3月底都在德意志船廠作進一步改裝,在此期間,出乎意料的是其防空火力又得到極大增強。4月9日,該艦被英國空軍發現,命中5彈,在改裝泊位翻轉沉沒。一個月後歐洲戰爭結束,接管基爾船塢的英軍發現了該艦破損的殘賅,傾覆的艦體中可拆的均取走拆毀。最後,在1948年基爾船塢區進行重新清理時,殘存的艦體被覆上橡膠並弄平。
沉在施韋因蒙德淺水區的"呂佐夫"號的艦體於1947年9月才被蘇聯海軍重新浮起,後拖至列寧格拆毀。
結束語
這樣,裝甲艦--這種結合了岸防戰列艦的武備和裝甲巡洋艦的尺度與防護力的"袖珍戰列艦"全部成了歷史的遺蹟,在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它們的設計是在可能的最小尺度上集中最大的攻擊力量,它們將英軍海軍現代化的大型艦艇牽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們有一陣子不能在更為需要的遠東地區發揮作用,其後它們轉而進入波羅的海支持陸軍作戰,使皇家海軍能騰出大型艦隻用於其它地區。英國空軍則承擔了搜尋和摧毀它們的任務,最後也決定了這些艦隻的最終命運。
相關電影
基本簡介
片名:Ironclad
中文名:裝甲艦
導演:(JonathanEnglish)
主演:(威廉·莫斯利WilliamMoseley)、(保羅·吉亞瑪提PaulGiamatti)、(理察·阿滕伯勒RichardAttenborough)、(皮特·波斯特爾斯懷特PetePostlethwaite)、(安格斯·麥克菲戴恩/安古斯·麥克菲登AngusMacFadye)
上映:暫定2010年美國
地區:英國、美國
對白:英語
顏色:彩色
類型:動作、冒險
主要演員
威廉·莫斯利WilliamMoseley....(rumored)
保羅·吉亞瑪提PaulGiamatti....(rumored)
理察·阿滕伯勒RichardAttenborough....ArchbishopLangton
皮特·波斯特爾斯懷特PetePostlethwaite....SheriffdeCornhill
安格斯·麥克菲戴恩/安古斯·麥克菲登AngusMacFadye....NedCoteral
劇情簡介
公元1215年,英國男爵叛亂,約翰王被迫簽署了大憲章,大憲章抑制了王權,保證了人們享受自由的權利,也為今後英國的普通法系奠定了基礎。然而不甘心受限的國王出爾反爾,在英國南部海岸集結了一支僱傭兵軍隊準備將男爵們抓獲,試圖將國家重新收歸他的獨裁統治之下。就在國王軍隊一步步向倫敦逼近,王權即將收回之時,Albany男爵率領的7人小組在羅切斯特城堡奮力抵抗,等待法國的救援。羅切斯特城堡也成為了公平、正義和自由而奮起反抗的重要象徵。
相關評論
赤裸裸的暴力和無情的寫實主義為本片加分不少。
——TotalFilm
野蠻殘暴、愛國熱血、極端雄性主義。
——HollywoodNews
影片相關
大憲章簽署的歷史在英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憲章簽署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連主演傑姆斯·鮑弗都表示自己不知道這段歷史。本片故事改編自英國歷史上偉大的羅切斯特城堡保衛戰,在真實和虛構的結合下,導演喬納森·英格利西不遺餘力地展現了中世紀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在戰爭時的艱難求生。
早在2008年坎城電影節時,本片的製作公司Mythic在尋找投資人的同時,也向女演員梅根·福克斯拋出了橄欖枝,福克斯辭演後她的角色由凱特·瑪拉代替。2009年由於信用證金額和籌措資金減少,電影的預算大幅下降,除傑姆斯·鮑弗和保羅·吉亞瑪提之外的配角演員集體大換血,製片人AndrewCurtis在接受《綜藝》雜誌採訪時笑稱,“電影的籌措資金簡直比倫敦的捷運地圖還複雜。”直到電影拍攝完畢,電影的監製總共有18名之多。2009年10月9日開拍,影片由DragonInternational電影工作室在威爾斯一個鄰近Llanharan的村莊拍攝完成,羅切斯特城堡的複製品則在室內搭建完成。
“格鬥場面就應該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刺激”
導演喬納森·英格利西坦言自己是個歷史迷同樣也是個城堡迷,儘管他住在Surrey附近,但從沒去過羅切斯特城堡。4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羅切斯特城堡,被那裡的建築和廢墟深深地震撼了,“那裡不像城堡而更像是個戰場,於是我開始專門研究這場戰役,研究勇士們如何靠著馬肉和水生存下來的。我想這故事拍出來會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喬納森·英格利西非常重視劇中的格鬥場面,他坦言,他並不想像大多數英國獨立電影一樣迴避這個,在這些電影中格鬥場面很少,電影最後變成了戲劇。他希望一開始格鬥場面就應該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刺激。另外,他認為演員們本身也喜歡刀劍上的格鬥,他說,“演員都愛刀劍格鬥,如果要說他們更喜歡的,那就是刀劍格鬥訓練。”
本片匯集了老中青三代演員,最為導演喬納森·英格利西欣賞的是老戲骨布萊恩·考克斯等人,他認為正是他們的演出給電影奠定了嚴肅和莊重的基調。老演員如CharlesDance和DerekJacobi在劇中都是飾演真實的歷史人物,而年輕一輩的如傑姆斯·鮑弗等飾演的是虛構的人物,因為反叛軍都是普通百姓,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為人知。導演喬納森·英格利西透露了此舉的真正目的,他想借住真實的歷史人物來吸引老演員們的興趣,“你跟CharlesDance說想讓他飾演幫助約翰王簽署大憲章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自然會非常感興趣,他們都喜歡這種故事,而且還有很多喜歡暴力。”
演員傑姆斯·鮑弗在片中飾演一個虛構的人物聖殿騎士ThomasMarshall。在《所羅門凱恩》拍攝快結束時,導演MikeBassett收到了導演喬納森·英格利西的郵件,想邀請傑姆斯參演《鐵甲衣》。在與導演面談並看過劇本之後,傑姆斯認為劇本很有趣,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於是欣然同意。去年,他出演了同為中世紀動作片的《所羅門凱恩》,由此大家認為他已然走在了以大刀闊斧為特點的英國動作片復興的最前沿。對此傑姆斯表示自己並非刻意塑造此類形象,“我想可能是因為此前拍過類似的角色,製片人對我的舞刀弄槍表示認可,因此認為邀請我參演會非常有安全感。”
花絮
梅根·福克斯原定出演LadyIsabel,後由凱特·瑪拉代替。
理察·阿滕伯勒由於身體狀況不佳被迫退出了電影製作。
本片是威爾斯作為取景地所拍攝的最大型的獨立影片。
劇組用了14周的時間用木頭、鋼筋和塑膠搭建了一個原樣大小的羅切斯特城堡,雖然不能還原城堡原本的高度,但從效果來看還是相當逼真的。
電影使用了真實效果和CGI結合技術,倒塌的城堡是個18英尺高的微縮物。電影中的投石機也是真實的,算得上是全英國最大的投石機,確實能將巨大的物件投擲過河。
手持攝像機拍攝也在片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電影的資金來源渠道廣泛,而每個投資人都想要在監製一欄留下歷史性的一筆,於是造成了電影監製多達18位的驚人現象。
精彩對白
Albany:Weclaimthiscastleinthenameoftherebellion!
Albany:我們以反叛的名義占領這座城堡!
Albany:[CallsdowntoKingJohn]Youarenomoreakingthantheboilonmyarse![Turnstohisfriend]Whatatediouslittleman.
Albany:(對著約翰王)你這個國王連我屁股上的瘡都不如。(對他的朋友們)多么無聊的一個小矮人。
Marshall:Haveyoueverkilledaman,squire?Itisnotanoblething.NotevenwhenitisforGod!
Marshall:你殺過人嗎?這不是什麼高尚的事情,就算是以上帝的名義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