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傳說
《三國演義》中敘述了幾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有不少戰役發生在盛暑季節。有的將領由於缺乏消暑去瘟的醫學知識,致使人馬多病,而造成軍事上的失利。如第八十五回魏吳交戰時,曹丕因“時值夏天,大疫流行,馬步軍十死六七,遂引軍回洛陽。”第一百三回吳將諸葛瑾對魏作戰,由於“正值暑天,人馬多生疾病”,而大敗撤兵。第一百八回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與魏交戰時,“因天氣亢熱,軍士多病”,“軍士面目黃腫、各帶病容;逐勒兵還吳”。
建興三年,諸葛亮親征孟獲,“時值五月,天氣炎熱,南方之地,分外炎酷,軍馬衣甲,皆穿不得”,“忽報蜀中差馬岱解暑藥亦糧米到。孔明令入。馬岱畢,一面將米藥分派四寨”。相傳這暑藥正是諸葛亮親自所配的“諸葛行軍散”。諸葛亮上通天文,下識地理,曉以醫道、精於用兵。他創製的“諸葛行軍散”,能避暑避瘟,保證軍士在炎熱的天氣里,仍能戰勝瘴氣疫癘,勇猛地戰鬥。因為諸葛亮曾封為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故諸葛行軍散又名“武侯行軍散”。
出處
《霍亂論》卷下別名
武侯行軍散(《感證輯要》卷四)、諸葛行軍散(《方劑學》)組成
西牛黃、麝香、珍珠、冰片、硼砂 各一錢,明雄黃 飛淨八錢,硝石 精製三分,飛金 二十頁。用法
上八味,各研極細如扮,再合研勻,瓷瓶密收,以蠟封之。每服三分至五分(0.3~0.9克),涼開水調下,或點眼、搐鼻。功效
清熱開竅,辟穢解毒。主治
暑穢蒙心之痧脹。霍亂痧脹,山嵐瘴癘,及暑熱穢惡諸邪,直中包絡,吐泄腹痛,煩悶欲絕,頭目昏暈,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牙關緊閉等危急之證。並治口瘡喉痛。點目可去風熱障翳;搐鼻可辟時疫之氣。方理
暑月痧脹,是因感受穢濁之氣所致。由於中焦氣機逆亂,清濁相干,升降功能失常,故見吐瀉腹痛,甚則煩悶欲絕;包絡神明被蒙,則頭目昏暈,不省人事。治宜開竅行氣,辟穢解毒。方中麝香、冰片芳香開竅,行氣辟穢,並善於止痛,針對吐瀉腹痛,竅閉神昏而設,是為君藥。牛黃清心解毒,用為臣藥。消石瀉熱破結;硼砂清熱解毒;雄黃用量獨重,辟穢解毒;珍珠重鎮安神,以上俱為佐藥。從本方組成分析,亦屬清熱開竅為主,配伍辟穢、解毒、安神,以加強清熱開竅的功效。方中牛黃、冰片、硼砂、珍珠等藥具有清熱解毒,防腐消翳之功,故能治口瘡咽痛,風熱障翳等證。現代運用
夏令中暑、急性胃腸炎等由感受穢濁之氣所致者,均可套用。注重事項
本方辛香走竄,孕婦慎服。歌訣
諸葛行軍痧脹方,珍珠牛麝冰雄黃,
硼硝金箔共研末,竅閉神昏服之康。
備註
《方劑學》:本方原用飛金,取其重鎮安神之效,上海、南京等成方配本均改用“姜粉”。《中國藥典》1977年版亦去飛金加姜粉,如此則具有降逆和中作用,增加辟穢解毒之功。但姜粉性味辛熱,因此對口瘡咽痛,風熱障翳者,不宜使用。又《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有乾薑粉1錢,薄荷冰1分。
中藥方劑之X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