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蟠龍鎮(又名盤龍鎮),以坐落於蟠龍塘(又稱盤龍港)之西側而得名,現為青浦區徐涇鎮蟠龍居委所在地.清光緒元年《盤龍鎮志》中記載“其地處青邑東境,與上海縣接壤,曲水縈居,溪橋魚唱,蓋魚米之鄉.鎮建於清初,歷三百餘年,發展為東西長一里,南北長半里之十字街,里人從事耕織,群居於此”。抗日戰爭期間,鎮上有米行、米廠10多家,是向上海市區輸送糧食的主要集鎮之一。解放後,曾為龍固區政府駐地。現蟠龍居委會,有總人口2743人。轄區內還保存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香花橋和香客雲集的蟠龍庵堂。徐涇蟠龍古鎮也即將成為上海市又一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據徐涇志記載,隋朝仁清年間,由如瑩法師開山建寺,取名普門教寺。距今已有壹仟肆佰叄抬多年的歷史。唐太
宗十三年吳人陸素居士護法建寺,擴寺基72畝,宋祥符元年賜額。當時留有隋朝炫帝御製的碑記。明嘉靖年間遭倭寇焚掠,鞠友茂等僧某募建;崇禎乙卯年五月十七日午時遭大風吹倒,清朝陳瞻甫居士募建中殿;乾隆十一年募建前殿;道光年十九年程錫瑞金時待等募資主修,後當地百姓稱為蟠龍大寺。一九三七年釋友吉法師離開上海閔行區莘莊春申庵,常住蟠龍大寺,後因聖堂無人管理,友吉師太與徒仁秀法師來聖堂常住。聖堂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從金聯的普江寺請來一尊佛像而建起,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四顆炸彈炸毀,後改建兩間由蘆葦編的茅屋。友吉師太長住後,又遭文化大革命,寺廟不得發展,十年浩劫中友吉師太種地賣菜,血汗積累,一分一毛積存。十年過後,終於又造三間磚瓦房,中間供佛,兩頭住人。後於一九九四年不慎火燒,一九九五年經國家批准後,由明陽大和尚題詞為蟠龍庵,並介紹弟子釋果樂法師前來協助共同建廟,於一九九七年正式建成。住持
二零零零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若山長老介紹,世界名人之一的大德高僧園霖大和尚的弟子釋通 朋法師常住,經青浦區宗教局批准由通朋法師任主侍。通朋法師不辭辛苦的教導著出家、在家弟子,把正法傳播人間,感應了國內外眾多知名人士前來求法,蟠龍庵香火旺盛、佛法興隆、道風正派、正法久住,是末法時期崛起的一座正法道場。
如來庵的擴建工程得到了高郵市政府、宗教局的大力支持,原市委書記王正宇親自到上海聘請釋通朋法師主持道場。釋通朋法師得到上師諸佛慈悲加持,引領群蒙,叩佛立下鴻願,建立不分派別、實修實證之道場,愛國愛教、見性成佛。
得名
蟠龍村原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古鎮,傳說古時候朱元璋皇帝因戰亂困於此地,持兩把戰刀衝出去而得天下,故而取名蟠龍村。
相關詩詞
文天祥過蟠龍庵
鄧全恩魂牽故國過蟠龍,忠義黃通訪鄧宗。
夢挽天河吞悍虜,義軍重振赴刀叢。
蟠龍菴
白玉蟾
五乳峰前第幾峰,碧潭深處有蟠龍。
半岩冷落孔明雨,一枕蕭騷少說風。
變化爪牙君子竹,埋藏頭角大夫松。
高人淒此結茆屋,天下蒼生怨旱虹。
相關地理名稱
蟠龍庵村
位於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8公里處,村域面積0.15平方公里。蟠龍庵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也很便利,村北1.5公里處是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與郝李路接壤,村往南2公里與204國道相接。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2人,由江蘇海州盪蘆村三槐堂遷此立村,因此地山嶺盤旋曲折,形如蟠龍,又因有庵,故名。該村東邊有條小河,長年流水,河西邊綠竹茂盛,在竹林西側,有一棵古銀杏,約計有600餘年的樹齡,至今還枝繁葉茂。現蟠龍庵村有土地1755畝、居民317戶,1122口人,該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苗姓、朱姓、薦姓、周姓等少數居民。
蟠龍庵村歷史上以農為主。近幾年來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畜牧養殖、苗木種植、麵粉加工等規模較大的支柱產業,村莊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蛋雞養殖在近15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較大規模,現存欄量在20萬隻以上;種植銀杏苗木100多畝,經濟林1400多畝。麵粉加工業在2004年又加大規模,現日吞吐量達50餘噸。該村有個體工商業戶20多家,麵粉加工企業1家。2004年,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100元。該村被市政府命授予“畜牧業養殖狀元村”等榮譽稱號。
攤位整治
徐涇分隊整治蟠龍庵附近亂設攤每逢農曆初八,徐涇鎮蟠龍庵廟會日,從各地前來趕會的民眾達近萬人,許多小販趁機在附近諸陸路、徐華路上占路設攤,造成交通阻塞,給民眾的人身安全帶來嚴重隱患。為此,徐涇城管分隊最近組織力量進行了專項整治。首先,在蟠龍庵旁一塊空場地上,開闢了一處臨時設攤點,在水泥地上用油漆劃定設攤範圍,設定了262隻攤位,解決了小販的設攤出路問題。第二,在諸陸路沿線設定了三塊禁止設攤的禁令牌。第三,在蟠龍庵及附近張貼公告,告知民眾攤位遷移的時間、地點、方式。第四,廟會日派出十餘名隊員到現場維持秩序,進行勸導,協助搬遷。通過以上因地制宜、堵疏結合的工作,既解決了小販的出路問題,又恢復了道路交通,受到民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