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詞是寫給東坡老友李公擇的送別詞,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該詞上片主寫暮春,微露惜別之情;下片寫送別,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詞意圖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詞意圖

原文

蝶戀花
暮春別李公擇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注釋

1. 李公擇:是東坡老友,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
2. 櫻桃過:是指櫻桃花期已過。

詞牌釋義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雙調,六十字。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簌簌無風花自墮。
⊙●⊙○○●▲(仄韻)
寂寞園林,
⊙●○○(豆)
柳老櫻桃過。
⊙●○○▲(協仄韻)
落日有情還照坐,
⊙●⊙○○●▲(協仄韻)
山青一點橫雲破。
⊙○⊙●○○▲(協仄韻)
路盡河回人轉舵。
⊙●⊙○○●▲(協仄韻)
系纜漁村,
⊙●○○(豆)
月暗孤燈火。
⊙●○○▲(協仄韻)
憑仗飛魂招楚些,
⊙●⊙○○●▲(協仄韻)
我思君處君思我。
⊙○⊙●○○▲(協仄韻)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中文名:蘇軾 外文名: Su shi 別名: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中國北宋 民族:漢 出生地: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職業:官員、文學家 主要成就: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代表作品:《赤壁賦》《石鐘山記》《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蘇軾 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韓愈
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後,曾任、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尊遺願葬於中嶽嵩山,今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賞析

這首詞題記為“暮春別李公擇”,李公擇是東坡老友,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這是一首送別詞。 
“簌簌無風花自墮”,寫暮春花謝,點送公擇的時節。暮春落花是古詩詞常寫之景,但東坡卻又翻出新意:花落聲籟籟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好一份安閒自在的情態。接著寫“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點出園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戲答劉禹錫和其《別柳枝》絕句詩,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這裡借用“柳老”寫柳絮快要落盡的時節,所謂“柳老”就是“春老”。“櫻桃過”是寫櫻桃花期已過。正巧今送李公擇亦逢此時。東坡這期間另有《送筍芍藥與公擇》詩說道:“今日忽不樂,折盡園中花。園中亦何有,芍藥裊殘葩。”芍藥,櫻桃,同時皆盡,而這個時候老朋友又將遠行了。花木榮枯與朋儕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時俱至,卻還是讓人難以接受。“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兩人在“寂寞園林”之中話別,“相對無言”時,卻見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橫雲之變態。此時彼此都是滿懷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這份靜默。上片主寫暮春,微露惜別之情,“照坐”之“坐”,點出話別之題旨。
“路盡河回人轉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河回”二字居中,相關前後。船一轉舵,不復望見;“路盡”岸上人亦送到河曲處為止。岸上之路至此盡頭了,是送行送到這裡就算送到盡頭了。“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這一句是作者想像朋友今夜泊於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這兩句,便見作者對行人神馳心繫之情。“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上句用《楚辭·招魂》中天帝遣巫陽招屈原離散之魂的故典,表達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願望。東坡與公擇因反對新法離開京城出守外郡,情懷鬱悶,已歷數年,每思還朝,有所作為,但局面轉變,未見朕兆,他們四方流蕩,似無了期,所以有“飛魂”之嘆。“飛魂”與“楚些”是倒裝,求其語反而意奇。“我思君處君思我”,採用回文,有懇切濃至的情思,也是對前面“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的深情想像的一個照應。下片寫送別,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