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螺

蜘蛛螺

蜘蛛螺(學名:Lambis lambis lambis)為鳳螺科、蜘蛛螺屬。殼口有7根突起的長管,因像蜘蛛形狀,故名。高約17厘米,淡褐色。分布很廣,從日本奄美島以南、澳洲以北、東非以東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蹤跡,主要取食微小生物,棲息於淺海沙質海底和沙灘上。肉可食,貝殼形狀奇特,殼表顏色美麗,鮮艷有光澤,可供觀賞,也可製作裝飾品,價值較高。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蜘蛛螺蜘蛛螺

物種名稱:蜘蛛螺

拉丁學名:Lambis lambis

命名者:Linnaeus, 1758

外形特徵

蜘蛛螺蜘蛛螺

貝殼外唇前方有一個“鳳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這個缺刻是鳳凰螺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一般而言,前水管較長,螺層為錐形,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有的種類的後水管也很發達。發達的雙眼是螺的重要特徵。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雌雄異體。

貝殼大,堅實,螺塔與體層高度相當。殼口向外伸張,有六根管狀長棘,一側開裂,大都向上彎曲。前水管溝與最上端的棘對稱而相似;鳳凰螺缺刻深。體層上具有鈍結節,最靠近唇的結節最大。殼表螺肋不發達。每一螺層均內凹。內唇滑層遮蓋住殼口的側邊。殼表呈肉色,有褐色斑紋。

(註:雌性貝殼上的突出比雄性的長。)

蜘蛛螺貝殼堅固結實。螺層9-10層。殼面具細密的螺肋。縫合線上方各層殼面擴張成肩角,並具結節突起。殼表黃白色雜有褐色斑點和花紋。殼口窄長,內面桔紅色。外唇擴張,邊緣具有7條爪狀長棘;內唇弧曲。前溝半管狀,稍長。靨角質,可防止殼體陷入泥沙中。外形奇特,備受人們賞識,故遭受掠捕,資源量大為減少,應予以大力保護。

有六隻反曲的足和明顯的stromboid notch ,前水管較足短且寬,也較彎曲且不密合。有螺肋;體層上有兩排瘤,第一排的瘤較大。軸唇和殼口平滑,外唇厚。殼色:殼色澤變異性大,以淡黃色為底,有棕色至紅棕色的色塊或條紋、斑點。殼口及軸唇的顏色變異性也非常大,從淡黃色到棕色,偶爾尚有粉紅色或淺橙色。大小:大型螺,雌性較雄性大,90-240mm。(146.6*96.9mm)

分布範圍

蜘蛛螺蜘蛛螺

分布很廣、從日本奄美島以南、澳洲以北、東非以東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蹤跡。海南、西沙、南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恆春、澎湖、蘭嶼、綠島及南海海域。

台灣分布 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東沙島,南沙太平島,蘭嶼,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澎湖見於我國西沙群島、台灣、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也有分布。產於海南島文昌、瓊海、陵水、三亞、臨高沿海。

習性環境

蜘蛛螺蜘蛛螺

棲息於淺海沙質海底和沙灘上。 純熱帶種,生活於低潮線以下的淺海沙底或珊瑚礁、間。活動力小,貝殼表面常附生其他生物。主要取食微小生物。繁殖期分集中在春、夏季節,秋季也有少量產卵。

經濟價值

肉可食,貝殼形狀奇特,殼表顏色美麗,鮮艷有光澤,可供觀賞,也可製作裝飾品,價值較高。備受人們賞識,故遭受掠捕,資源量大為減少,應予以大力保護。

軟體動物門(十)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台灣貝類(—)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