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鬘螺

灰鬘螺

灰鬘螺 ,貝殼大型到中型,殼厚呈球狀。螺塔低,體螺層大。殼口成半月狀。水管溝反伸至背側,是異足目唐冠螺科鬘螺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水深10-50米的細砂底、潮間帶至水深20米。

基本信息

灰鬘螺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 灰鬘螺
【拉丁學名】Phalium glaucum
【命名者】 Linneaus, 1758
【英文俗名】 Gray Bonnet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異足目、唐冠螺科

外形特徵

灰鬘螺
貝殼大型到中型,殼厚呈球狀。螺塔低,體螺層大。殼口成半月狀。水管溝反伸至背側。內唇上有厚厚的繭,外唇厚,內部呈細齒狀。口蓋薄,角質,呈半月狀,核在中心。齒舌的中央齒缺乏後齒尖。螺層肩角有小瘤列,呈黃褐色。外唇肥厚,外唇底部有3-4根小棘。尺寸: 7 cm。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域,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海峽。
台灣分布 高雄旗津海域,台灣西南海域,澎湖,台南,高雄縣,屏東縣東港,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恆春半島

習性環境

水深10-50公尺的細砂底

台灣貝類(—)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