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和生態學

絹絲麗蚌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一帶的湖泊、水庫、河流及溝渠中,要求有淤泥或泥沙,靜、流水和有無水草均可。絹絲麗蚌生活在水體的底部,絲毫不與其他水生經濟動物爭奪生存空間和餌料生物,移植、增殖和養殖它具有增加水體產量、挖掘水體生產潛力和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 絹絲麗蚌主要以底層的浮游植物為食,其次為有機碎屑。
絹絲麗蚌的繁殖期為10月至翌年元月;10月中旬為排放精子、卵子盛期和妊娠盛期。胚胎髮育時間為40-60天。12月至翌年元月為成熟鉤介幼蟲排放期。絹絲麗蚌性成熟年齡為4-5齡,性成熟後一年一個生殖周期,一次產卵類型。雌蚌兩片外鰓為育兒囊。鉤介幼蟲呈亞三角形,具殼鉤和鉸合線端部足絲與足絲窩。鉤介幼蟲排放體外可存活28天,排放15天后仍具寄生能力。鉤介幼蟲寄生變態發育時間為90-120天。
生態條件適宜時,絹絲麗蚌生長3-5年,即可製作珠核、可溶性鈣粉和珍珠粉等。
移植、增殖與養殖技術
絹絲麗蚌引種與移植有二條途徑,一是引進成熟的親蚌,二是購買1-3cm的幼蚌。引種與移植的成功率可達100%。
當引種與移植的絹絲麗蚌經3-5年生長後,即可制定捕撈計畫和資源保護措施。一般說來,應建立十分之一水體絹絲麗蚌資源保護區1-3個。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用網具將保護區圍住,並將鰱、鱅、草魚等家魚魚種投放其中,使保護區內絹絲麗蚌排放的鉤介幼蟲寄生在這些魚種的鰓等部位之上,做到自然增殖與人工增殖相結合,保證水體中絹絲麗蚌最大持續資源量。絹絲麗蚌合理捕撈規格為5-7cm,嚴禁將幼蚌捕撈起水。絹絲麗蚌合理捕撈時間為12月至翌年元月份,此間,一方面水位較低,十分利於捕撈。另一方面,此時正是成熟鉤介幼蟲排放期,可在室內進行人工寄生鉤介幼蟲放流和繁育幼蚌放流,既可獲得最大持續漁獲量,又可獲得資源量的補充。
經濟利用
絹絲麗蚌為中國特有種,其貝殼堅厚,皎白如玉,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該技術針對絹絲麗蚌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增殖技術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改善大水面養殖品種結構、增加絹絲麗蚌產量的移植、增殖技術,包括選擇優質絹絲麗蚌親蚌和適宜的宿主魚,採用親蚌移植和鉤介幼蟲人工寄生移植放流;選擇合理的捕撈規模和捕撈時期,建立網圍保護區等。該技術可在湖泊和平原型水庫廣泛推廣養殖。
絹絲麗蚌貝殼硬度好,不易破碎,特別適宜於機械加工珠核工藝流程。絹絲麗蚌皎白如玉,在麗蚌屬中首屈一指。這些優勢充分說明了絹絲麗蚌不僅是製作有核珍珠業中珠核的優質材料,而且也是製造可溶性鈣粉、珍珠粉和似珍珠項鍊、手鍊等首飾、裝飾品的優質原料。珠核主銷國外市場,國內銷售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地區。可溶性鈣粉、珍珠粉和首飾、裝飾品廣銷國內外市場。因此,絹絲麗蚌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
軟體動物門(十)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