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貝殼亞圓形,堅厚,較寬。殼表有花紋或斑點色彩。殼形、斑點色彩因棲息的地區、水深、底質不同而變異較大。放射肋90~100條,與生長紋交叉形成布目狀格。進出水管基部癒合,頂端小部分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精子頭部呈彎錐形。
雜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與菲律賓蛤仔相似。寬度稍小,放射肋50~70條,閉殼肌痕清楚。進出水管從基部起完全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區大體與菲律賓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國沿海分布於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島、北部灣沿岸。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蛤仔大多棲息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生活方式
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乾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對水質的要求
1.水溫:蛤仔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範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溫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蛤仔的適溫上限為43℃,當水溫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溫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溫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溫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2.鹽度:蛤仔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著山 洪暴發而發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蛤仔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滿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嚴重污染,溶解氧含量連續處於0.5毫克/升以下達10天左右,就會導致蛤仔死亡。
4.耐乾旱能力: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乾出時間與蛤仔個體的大小、氣溫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
分布範圍
中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南至雷州半島都有分布,遼寧、山東較多。天然產量很大,是水產捕撈和增養殖的重要種類。此外也分布於蘇聯、日本、朝鮮、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沿海。引種後又分布於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沿岸。
藥理作用
延緩衰老作用
雜色蛤水提取物明顯降低小鼠肝組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提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皮膚和尾腱中羥脯氨含量,具有顯著的延緩衰老作用。
抗腫瘤作用
該提取物對肉瘤180、艾瘤腹水型和肝癌實體型具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
降壓作用
菲律賓蛤仔肉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生物學特性
蛤仔多棲於有適量淡水注入的內灣。分布範圍從潮間帶到水深10餘米的泥沙海底。潛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棲息深度因個體大小和水溫高低而異。個體小、水溫高時棲息較淺;個體大、水溫低時則較深,一般不超過其體長的2倍,可密集成數層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灘面濾食。棲息區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間。短時間內低鹽度對其生長無影響。 適應水溫為0~36℃,致死溫度為37℃以上和-2℃以下。最適水溫為18~30℃。棲息底質含沙率一般為70~80%。在含泥率為2~50%的海灘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時也有發現,但死亡率較高。食物主要為浮游及底棲硅藻類。被動濾食。
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海區較其他海區生長迅速。一般1齡貝體長在2厘米左右,2齡貝長3厘米多,3齡貝長4厘米以上。雌雄異體,1齡性成熟。雌貝每次可產卵數百萬粒。成熟卵呈圓形,沉性,直徑約65微米。產卵水溫23~26℃。產卵次數1~2次。精卵成熟後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較大。受精卵孵化後經2~3周浮游期生長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絲附著於固體物上,隨著殼長增長,潛入泥沙中生活。
功用主治
主治
滋陰,利水,化痰,軟堅。治消渴,水腫,痰積,癬塊,癭瘤,崩、帶,痔瘡。
1、《本草經集注》:"煮之醒酒。"
2、《嘉佑本草》:"潤五臟,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3、《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4、《本草求原》:"消水腫,利水,化痰,治崩帶,癭瘤,五痔。"
5、《泉州本草》:"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諸淋。"
選方
1、治痰火喘嗽:蛤仔殼洗淨,放炭火上燒焙,去火毒,為末,磁器收貯,遇痰火症,取一兩,分為三服,少吃晚飯,先用麵糊調,捏丸如黃豆大,少用滾水,將丸藥二、三口吞下,旋丸旋吞,不可放乾。(《經驗廣集》蛤仔散)
2、治氣虛水腫浮脹:大蒜研爛,以蛤粉和,五分兩,可丸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百一選方》)
3、治小便不通:蛤粉半兩,麻根半兩。搗細羅為散,每於空心,以新汲水調下二錢。(《聖惠方》)
4、治虛熱遺精:黃柏(炒)、知母、蛤粉各一斤。青黛(飛)為衣,粥丸服。(《醫學六要》)
5、治胃氣痛:瓦楞子十個,蛤仔殼十個。二味火煅,共為細末,薑湯送下。(《梅氏驗方新編》)
6、治心脾疼:真蛤粉一錢(炒),桂(去皮)一錢,乾薑(炮)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7、治湯火傷:蛤仔殼燒研為末,油調塗之。(《養生必用方》)
8、治吹奶:蛤粉三分,槐花三分,麝香一分(細研)。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9、治肺癰:蛤仔,童便煅研,甘桔湯日進三服。(《本經逢原》)
10、治雀目:真正蛤粉,炒黃色為細末,上油蠟就熱和為丸,如皂子,納於豬腰子中,麻纏蒸熱食之,可配米粥。(《儒門事親》)
養殖方法
蛤仔的養殖方法簡單。在底質適宜的中、低潮區,直接將種苗均勻撒播於灘面即可;在底質較硬或亂石較多的灘面,可先行清理,耙松灘面,以利苗種潛入,也可圍泥作堰或四周圍網。播放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條件、苗種規格有關。500個/千克的苗種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養殖1年產量可增加3~4倍。養殖期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預防自然災害、清除敵害生物(如海星、螺類、蟹類、蛇鰻、鳥類)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劃定適於蛤仔生長並能自然附苗的灘區,封灘育貝。初期在種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種,在自然貝苗分布不勻的灘面可移密補稀,促進生長,達到商品規格(體長3厘米以上)後進行輪捕、銷售,以有利於貝苗的再附著。增養殖用苗種多采捕自然苗,但其產量不穩定。中國已採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間帶高、中潮區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沒及,設有進、出水大閘和排納上層池水的濾水閘。成貝經流水刺激後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經各期發育直至變態都在池中附著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餌料生物,並投以可作為蛤仔餌料的單細胞藻類輔之。變態後棲於池底灘涂層間生活; 待長至1毫米左右時即可用竹篩將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區暫養。生長至數毫米時,可開始作為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種。
蛤仔肉嫩味鮮。鮮蛤亦可作為養殖對蝦的餌料。在內灣潮間帶灘涂污染嚴重的海區,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後可引起腸胃疾病。
性狀鑑別
(1)莫律賓蛤仔貝殼呈卵圓形,長2.5-4.5cm。外表面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帶狀花紋或褐色斑點,並有細密的放射肋與同心排列的生長紋交錯形成的布狀紋;內表面灰黃色,略帶紫色。質堅厚。氣微,味微鹹。
(2)雜色蛤仔貝殼較小,長卵圓形,長2.5-3.9cm。外表面棕色、淡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並常有淡色色帶2-3條,放射肋與同心生長紋交織成布紋;內表面淡灰色或肉紅色,質較薄。氣微,味微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