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陶

蛋殼陶

蛋殼陶是一種製作精緻、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黑陶。如高柄杯,為龍山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器物,是一種專為禮儀用的器皿,多見於較大型的墓葬中。 蛋殼陶均為細泥陶,陶土應為河湖沉積的細泥,經過淘洗,不含任何雜質,胎薄而且均勻,顏色單一純正,製作上普遍採用輪制。通過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類似同心圓的痕跡,部分器壁隱約可見快輪旋轉時形成的細密細弦紋,器壁極薄,最薄處僅厚0.3毫米。 1973年春,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大范莊古墓中出土蛋殼陶杯30餘件。1980年4月,臨沂市羅莊區湖西崖村出土蛋殼陶杯10餘件、蘭山區朱保村出土蛋殼陶杯10餘件。皆存於臨沂市博物館,該館龍山文化蛋殼陶館藏數量為全國之冠。

蛋殼陶的質料全部是細泥質的黑陶,不含任何雜質。薄陶胎是製作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最薄部位在盤口部分,薄至0.2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見也不超過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過25厘米,重量多數為50-70克。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之美譽,這種一觸即倒,易於破碎的珍貴器物絕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斷言“蛋殼陶”應該是專為禮儀用的器皿。

為什麼把蛋殼陶作為祭拜神靈的禮器呢?據地層考證發現,龍山地區在遠古時期地處沿海,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海神有無尚的崇拜,儘管人們通過各種神聖的方法來拜祭海神,但是自然的變遷依然阻止不了大海的咆哮給人們帶來災難,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龍山地區的先民們通過對自然事物觀察發現,在地震和海嘯這些人類無法躲避的自然災害面前,鳥類卻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於是當人們製作祭祀禮器的時候特意製作得輕盈嬌小,這樣蛋殼陶誕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