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陶手工技藝

蛋殼陶手工技藝

蛋殼陶是一種製作精緻、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黑陶。如高柄杯,為龍山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器物,是一種專為禮儀用的器皿,多見於較大型的墓葬中。蛋殼陶的質料全部是細泥質的黑陶,不含任何雜質。薄陶胎是製作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最薄部位在盤口部分,薄者0.3毫米,個別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見也不超過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過25厘米,重量多數為50-70克。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之美譽,這種一觸即倒,易於破碎的珍貴器物絕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斷言“蛋殼陶”應該是專為禮儀用的器皿。

造型藝術

蛋殼陶杯蛋殼陶杯

蛋殼杯講究美觀、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在造型上強調方圓結合,杯體與柄體、底座比例協調,大口沿、高手柄鏤空。融古老制陶工藝與實用、美觀與一體。

工藝流程

選泥——過泥——睡泥——練泥——起型——磨製——晾曬——燒制

製作方法

選泥:

以收縮性小的中性粘土為主。

過泥:

粘土加水攪拌成泥漿,用過濾網把泥漿過濾到沉澱池沉澱。

睡泥:

泥漿沉澱後成泥狀,並切成泥塊分別用密封袋密封,再放在密封的地窖“沉睡”一年以上(時間越長越好)。

練泥:

取出適量“睡”好的泥在案板上按揉至泥質水分均勻、柔韌適度為止。

起型:

方法一——輪制:取適量練泥放置轉輪盤中心,轉動輪盤,手拉泥成杯型胚,用細線把胚與輪面分離。

方法二——印坯:手塑成杯型實坯,再翻製成范模;取適量練泥成片狀在范模上按壓成型坯。

方法三——灌漿:取范模,用泥漿灌注范模內,適時倒出多餘的泥漿,吸敷在范模上的泥漿成型坯。

磨製:

分壓磨和擦磨兩種。壓磨,用質地較硬且表面平滑的材料,在七八成乾的成型坯上壓磨至光亮;擦磨,用柔軟的布質材料,在七八成乾的成型坯上擦磨至烏亮。

晾曬:把磨製好的成型坯放置陰涼處自然晾乾,燒制前再放置陽光下除去最後潮氣。

燒制:

先用柴火烘乾窯內潮氣,再把乾透的成型坯放置在窯內,加柴火燒至透紅,封窯滲碳而成。

燒制工藝

採用高溫密封窯煙之法。

建窯:

用硬質材料建窯體成倒罐狀,下四分之一為火膛,以上為窯膛。中間用陶片隔離,窯罐內壁用粘土封住不留空隙。窯口可在頂部或一側。

裝窯:

先用柴火烘乾窯內潮氣,把乾透的成型坯放置窯內,先放置大件後放小件,坯之間留有空隙,窯口半封。

燒窯:

以松枝為燃料最佳,始以溫火加熱至坯微紅時加大高溫燒制。

密封窯煙滲碳:

待高溫燒制坯透紅時,火膛內添加松針葉使其生煙,同時封蓋窯口和火膛口,不能有一點漏煙,使煙在窯內對透紅的坯進行滲碳。

出窯:

進行10小時以上的滲碳後即可出窯。

基本類型

目前,大都採用傳統輪制拉坯、灌漿技術製作不同規格的仿製蛋殼陶。形成了仿古、移植、創新三大系列,有普通黑陶、蛋殼陶、燒彩等多個類別300多個品種。

採用的器具

手動轉輪(現代多用電動快輪)、灌漿用的范模、沉澱池、壓泥機刻刀、打磨器(打磨棒、鵝卵石)等。

器型

作品有盤、罐、缸、杯等生活用品;蛋殼杯、?、鼎、豆等仿古品;花瓶、人物、動物等工藝品。

傳承

蛋殼陶手工技藝蛋殼陶手工技藝
日照地區蛋殼陶製作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龍山文化時期是其鼎盛時期,後在民間傳統黑陶製作技藝中傳承。日照現有從事黑陶燒制業的臧家窯、田家窯、朱家窯、徐家窯等村莊,均是自明朝洪武年間建村,並一直世代傳承。

民國時期至20世紀70年代,重要黑陶製作代表人物有:安茂嶺(已故)、田樹發(已故)、呂紀公、劉斯賢,呂方安、閻玉法、嚴豐春、田玉洪。

20世紀80——90年代湧現出研究創新的代表人物有:

林玉營:(1960~ ),男,日照黑陶研究所負責人。

仇志海:(1935~1996)男,青島城陽人。

目前重要傳承代表人物有:

安玉峰,1970年生,男,日照街道田家窯人,玉峰黑陶工作室負責人。

邢葆東,1962年生,男,籍貫河北生館陶縣馬頭村,日照黑陶刑藝術廠負責人。

蘇兆啟,1955年生,男,日照兆啟黑陶研究所負責人。

卜廣雲,0962年生,女,仇志海的弟子,廣雲黑陶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

重要價值

藝術價值。

雖然龍山時代以後無蛋殼陶出土,但是黑陶始終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用具,使傳統黑陶製作技藝得以延續,因而蛋殼陶基本製作技藝得到傳承。以“黑、薄、亮”著稱,造型美觀大方,製作技藝精湛。據考,在龍山時代蛋殼陶是作為禮器,現在多用於陳設、觀賞。

科學價值。

一般黑陶具有黝黑、烏亮、透黑的特性。不同的磨製方式據頂器物的厚薄;高溫窯煙滲碳程度不同,使其有黑陶、灰陶、紅陶等。而蛋殼杯,上部為大口沿杯狀,中部為手柄鏤空,底部為杯座。有“薄如紙、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瓮”之稱。蛋殼陶壁厚度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僅0.2~0.3毫米,謂之“薄如紙”。在燒制過程中的滲碳效果好、黑度高,謂之“黑如漆”。打磨過程中平滑效果好,出窯後光亮照人,謂之“明如鏡”。燒窯高溫達到一定火候,硬度如瓷,謂之“聲如瓮”。

蛋殼陶的拉坯紀實、燒制技術等要求十分高。在龍山文化時期燒制水平相當高。此後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雕塑家仇志海先生,在幾近失傳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挖掘搶救了蛋殼陶技藝。近年來,日照地區民間手工業者在市、區文化部門的支持下,使這一傳統手工工藝得以傳承弘揚。

現代生產的蛋殼陶,在滲碳技術、燒制高溫等方面,還很難達到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陶的水平。其製作技藝的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以其“黑如漆、薄如紙、明如鏡、硬如瓷”著稱,是黑陶的精品。蛋殼陶製作工藝繁瑣,拉坯、裝飾、燒制等技術要求嚴謹,龍山時代蛋殼陶製作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蛋殼陶製作技藝依託黑陶製作技術在一定的範圍內世代傳承。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瀕臨失傳的技術初步得到搶救研究,生產的蛋殼陶具有一定的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