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2坦克

虎2坦克

虎2坦克又稱虎王坦克,是德國二戰期間最令人恐懼的一種重型坦克。它的稱呼為:虎II”/“虎王”,德軍編號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VI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VIAusf.BPzKpfw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

詳細信息

研製背景

德國重型坦克發展計畫最早開始於1937年,由德國的武器軍備發展局提出,並將新型重型坦克的具體性能要求下發給德國的四家公司,他們是:戴姆勒`賓士公司、亨舍爾公司、MAN公司、波爾舍(保時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新式重型坦克發展計畫正式起步。在此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具有強大的擊穿敵人坦克的火力,敵人坦克無法擊穿的厚實的防護裝甲,最大速度不低於40公里/小時。這次會議的決定發展了德國二戰期間兩種重型坦克,它們分別是虎1和虎王(虎2)。由於虎1在戰場上的成功,導致了虎王的發展進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種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才真正開始。
儘管人們認為虎王(虎2)是虎1的繼承和替代,但是實際上虎王和虎1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設計初衷是考慮裝上大威力、可*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國人發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徑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設計最終由德國的兩家公司:位於德國卡塞爾(德國東部城市)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德國西南部城市,巴登-符騰堡州首府)的波爾舍(保時捷)公司來競爭。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
虎2坦克
波爾舍和亨舍爾公司被責成著手研製新的重型坦克。波爾舍公司提供了兩個基於以前的VK4501(P)樣車的方案,並定名為VK4502(P)。第一種方案是將炮塔安裝在車體中央;另一種方案則是炮塔置後,發動機置中。兩個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盤和車體以及其他部件,發動機都採用VK4501(P)樣車的汽油發動機(電傳動)。兩種方案極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機械部件的區別。不過由於最終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波爾舍這兩種設計都只製造了木製模型。亨舍爾公司有兩種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為基礎改進而成的,算得上是“繼承性強,改進處少”。德國陸軍兵器局第6科負責審查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過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進展極快,最終其VK4503(H)方案被選中進入生產。這個方案採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標準化坦克生產,根據1943年2月德國陸軍兵器局的命令,亨舍爾的VK4503(H)設計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坦克的擴大版。1943年10月20日,一輛木製的亨舍爾設計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東普魯士阿亞茨給希特勒做審查。德國準備從1943年12月起在位於卡塞爾的亨舍爾工廠製造三種樣車型號的“虎”II重型坦克。

裝備信息

從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製造了489輛“虎”II重型坦克(三種樣車-V1、V2、V3),其中1943年12月製造了12輛,1944年1月到12月製造了377輛,1945年1月到3月製造了100輛,生產了四個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盤編號為280001-280489),比原定的1500輛的生產計畫相差甚遠。主要原因是因為盟軍轟炸了亨舍爾在卡塞爾地區的工廠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產一輛所耗費的原材料和工時相當多。
首批的50輛“虎”II重型坦克(包括樣車在內)裝備了波爾舍公司設計的炮塔(魏格曼公司製造)。晚期的則安裝了亨舍爾公司設計的炮塔(克虜伯公司製造)。兩種炮塔都安裝在車體中央。波爾舍炮塔是從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於VK4501(P)樣車的設計)上發展來的。儘管這個設計本身沒有被接受,不過炮塔的設計卻被接受了並安裝在亨舍爾設計的“虎王”重型坦克上。波爾舍型炮塔裝備一門單節88mm火炮,而亨舍爾的炮塔上裝備的是雙節式88mm火炮(從1944年5月開始)。波爾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攜彈80發,亨舍爾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則為86發。75%的彈藥存儲在車體內側面,另外的25%彈藥則存儲在炮塔後部。此外,用於本車防禦和對空射擊的3挺MG34/MG42型7.92mm機槍則配彈5850發。

主要參數

虎2
乘員人數: 5
重量 :69.8 噸
體積 長: 10.29m (車身長: 7.3m), : 3.75m, 高: 3.09m, 離地高度: 0.49m
裝甲 - 車身: 前裝甲 100-150mm, 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 底部和頂部裝甲 28mm; 炮塔:前裝甲 180mm, 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 頂部裝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號: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機關槍 (5850 一輪)
最大時速: 41 公里/小時
視半徑: 170 km , 越野半徑: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侖/100公里
跨越障礙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寬的壕溝
對地壓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變型車

獵虎
“虎王”重型坦克的變型車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Grille17/21/30/42自行火炮(樣車)、280mm重型火炮運輸車(樣車)。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將20輛“虎王”重型坦克改裝為指揮坦克,加裝了無線電設備,其中使用了兩種型號的無線電台:FuG8型和FuG7型。首輛指揮坦克在1945年2/3月開始服役。兩種指揮坦克的攜彈量都為63發(32發穿甲彈和31發高爆彈)。1944年後期,克虜伯公司建議為“虎王”重型坦克換裝105mmKwKL/68型火炮,最終沒有實現。1944年12月,亨舍爾提出一種33t重的輕型“虎”II式坦克設計。發動機依然採用“虎王”坦克的馬巴赫HL230P30型發動機。其前部裝甲採樣傾斜式,厚度為80mm,側面裝甲則為新式的160mm的水平式裝甲。安裝一門克虜伯設計的100mmPWK型火炮,該火炮可以擊穿200mm裝甲。不過這種構想也僅僅停留在圖紙階段。同時,德國也對“虎王”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車體做過很多改進,比如在炮塔上安裝測距儀,重新設計其後部底板等,不過這些都沒有真正套用在“虎王”重型坦克上。

作戰使用

虎2
第一批在1944年1月到9月生產的“虎王”重型坦克(樣車除外)採用了防磁裝甲。一些在1944年6月以前製造的“虎王”重型坦克還裝備了潛渡裝置,不過主要是用來試驗的。在製造過程中不斷在改進,比如去除了墊圈和封蠟、採用不同型號履帶、附加履帶連線裝置等等。不過這些改進對於整車性能都沒有什麼顯著改善效果。
“一輛“虎王”重型坦克在150碼的距離上將我的坦克擊毀。我們的5輛坦克在200至600碼距離上對其開火,5到6發炮彈擊中了它。但是都被彈開,這輛“虎王”重型坦克開跑了。如果我們能擁有類似於“虎王”的坦克,我們現在就已在家了”--1945年,隸屬於美軍第2裝甲師的坦克車長克萊德.D.布郎森中士寫的報告。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第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虎王坦克的火炮與引擎和虎式坦克是一樣的,但他的裝甲非常厚。M4坦克在虎王面前幾乎沒有一點的機會,在法國還曾經出現過兩輛虎王摧毀了一正排的M4坦克,不過只要引擎被打中,就要該用手動來轉動炮塔。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屬在德國國防軍黨衛軍的重裝甲營。大多數是配屬給國防軍部隊,大約150輛配屬於黨衛軍部隊。1944年2月,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重裝甲營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最早製造的5輛“虎王”重型坦克被隸屬在德軍“李爾”裝甲師下(第316無線電技術裝甲連),不過沒有用於戰鬥。“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參戰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著裝備“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裝甲營在1944年7月波蘭桑多米亞茲地區作戰。第503重裝甲營在諾曼第戰役中只有兩個連裝備了“虎王”重型坦克(波爾舍型炮塔),嚴重的機械問題導致在1944年8月底,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損失了。而1944年,第506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荷蘭進行的阿納姆戰役(“市場.花園”行動)。據資料記載,有150輛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阿登戰役,黨衛軍第501重裝甲營(隸屬於“佩普”戰鬥群)就有一些。東線,“虎王”重型坦克參與了1944/45年在匈牙利以及波蘭中部的戰鬥。“虎王”重型坦克在兩線都參與作戰,在有經驗的乘員操縱下,它是一件令敵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1945年4/5月,“虎王”重型坦克最後參加了柏林的防禦作戰。一輛隸屬於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在1945年5月10日被其乘員自毀,這也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一輛被摧毀的坦克(編者註:德國是在5/9日正式投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