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是德國陸軍二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重型坦克。它的稱呼為:虎II”/“虎王”,德軍編號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強大的重型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怪物。

基本信息

保時捷亨舍爾之爭

VK4502(P1) VK4502(P1)

“虎王”的設計最終由德國的兩家公司:位於德國卡塞爾(德國東部城市)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德國西南部城市,巴登-符騰堡州首府)的波爾舍(保時捷)公司來競爭。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

波爾舍和亨舍爾公司被責成著手研製新的重型坦克。波爾舍公司提供了兩個基於以前的VK4501(P)樣車的方案,並定名為VK4502(P)。第一種方案是將炮塔安裝在車體中央;另一種方案則是炮塔置後,發動機置中(與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布置方式相同)。

VK4502(P2) VK4502(P2)

兩個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盤和車體以及其他部件,發動機都採用VK4501(P)樣車的汽油發動機(電傳動)。兩種方案極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機械部件的區別。不過由於最終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波爾舍這兩種設計都只製造了木製模型。亨舍爾公司有兩種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為基礎改進而成的,算得上是“繼承性強,改進處少”。但是由於這種設計要求有銅作為電路傳輸,當時銅對德國屬於稀缺資源,所以被否決。

德國陸軍兵器局第6科負責審查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過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進展極快,最終其VK4503(H)方案被選中進入生產。這個方案採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標準化坦克生產,根據1943年2月德國陸軍兵器局的命令,亨舍爾的VK4503(H)設計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中型坦克的擴大版。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1943年10月20日,一輛木製的亨舍爾設計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東普魯士阿亞茨給希特勒做審查。德國準備從1943年12月起在位於卡塞爾的亨舍爾工廠製造三種樣車型號的“虎”II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式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其中,亨舍爾用的是與黑豹相似的VK4503(H)底盤,前裝甲150mm還帶有50度的傾斜角,側裝甲80mm傾斜角25度,車前右冊裝有一挺MG34,每邊有9個重疊的有框線的輪子,履頻寬2英尺1/2英才寸,重2.5噸。這種設計的虎王后來被大量生產。

簡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生產的重型坦克,盟軍稱之為“王虎”或“ 皇家虎”( Royal Tiger)。它的設計概念沿襲自虎I坦克但採用了傾斜裝甲概念。其重型的裝甲及強力的火炮使得盟軍望塵莫及,而它的底盤也用在獵虎式坦克殲擊車上。

虎王的誕生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德國重型坦克發展計畫最早開始於1937年,由德國的武器軍備發展局提出,並將新型重型坦克的具體性能要求下發給德國的四家公司,他們是:戴姆勒`賓士公司、亨舍爾公司、MAN公司、波爾舍(保時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新式重型坦克發展計畫正式起步。在此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具有強大的擊穿敵人坦克的火力,敵人坦克無法擊穿的厚實的防護裝甲,最大速度不低於40公里/小時。這次會議的決定發展了德國二戰期間兩種重型坦克,它們分別是虎式和虎王(虎II)。由於虎式在戰場上的成功,導致了虎王的發展進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種新的替代虎式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才真正開始。

儘管人們認為虎王是虎式的繼承和替代,但是實際上虎王和虎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設計初衷是考慮裝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式的88毫米L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國人發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徑的坦克炮。

技術性能

火力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安裝了一門精確的88mm KwK 43 L71型坦克炮,該88mm炮的71倍徑身管長為6.3m,最大有效射程為10km,裝有炮口制退器,其使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最初“虎王”重型坦克安裝的是雙目TZF 9b/1型觀瞄鏡,後來換裝為單目TZF 9d型觀瞄鏡。火炮射界為+17度到-8度。炮彈重為20kg,所以其射速較慢。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還有“克倫威爾”以及T-34/85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Kwk43坦克炮使用彈種為Pzgr39-1和Pzgr40/43,另外還使用HE-T榴彈。使用Pzgr39-1的穿甲性能為射程1000米時165毫米,2000米時132毫米;使用Pzgr40/43 1000米為193毫米,2000米為153毫米。(全取30度的入射角)。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

裝甲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正面裝甲厚達150mm,而炮塔正面也有180mm厚的裝甲防護,並且車體與炮塔均有傾角,防護性能極其優異,當時盟軍普遍裝備的75毫米反坦克炮只能在零距離方能將其擊穿。蘇聯於1944年將繳獲的102號虎II在庫賓卡進行了測試,稱蘇制122炮和100炮能在500米打穿首上的焊縫,然後在1500米打穿炮塔正面,並把測試中的虎王的裝甲質量問題歸因於缺少鉬,然而事實上這只是射擊裝甲上固有的觀察孔、機槍孔及反覆射擊同一部位的結果,不足以作為虎II裝甲劣化的證明,同樣蘇聯人也從未證明俄國坦克如IS-2被同類火炮射擊時不會出現焊縫開裂 。

虎王的裝甲質量明顯高於同時期盟軍生產的坦克的裝甲,更因為其更加厚重,二戰中西方盟軍和蘇軍任何一種火炮都無法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虎王的正面裝甲。

炮塔

保時捷炮塔與亨舍爾炮塔比較 保時捷炮塔與亨舍爾炮塔比較

首批的50輛“虎”Ⅱ重型坦克(包括樣車在內)裝備了波爾舍公司設計的炮塔(魏格曼公司製造)。晚期的則安裝了亨舍爾公司設計的炮塔(克虜伯公司製造)。兩種炮塔都安裝在車體中央。波爾舍炮塔是從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於VK4501(P)樣車的設計)上發展來的。儘管這個設計本身沒有被接受,不過炮塔的設計卻被接受了並安裝在亨舍爾設計的“虎王”重型坦克上。

克虜伯公司也設計一種炮塔來裝在亨舍爾公司和保時捷公司的兩種不同的坦克底盤上,克虜伯公司的這種炮塔設計編號為:P-2 Turm。P-2 Turm炮塔的前裝甲為100毫米厚,具有60度的傾斜角度,頂裝甲為40毫米,炮塔內有寬敞的空間,能攜帶16發炮彈。一種新的設計為混合型的設計,混合性設計的虎王乃是一種過度的型號。克虜伯公司大約生產了50個這樣的炮塔。50個P-2 Turm型炮塔安裝在保時捷公司生產的底盤上。這種新的炮塔被命名為:Serien Turm。不過最後定型的是亨舍爾炮塔,因為德國軍方認為保時捷炮塔雖然防彈外形不錯,但圓滑過度,很容易造成跳彈自傷。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亨舍爾公司設計的炮塔前裝甲厚度為180毫米,81度傾斜角,側面裝甲的傾斜角度被修改為69度,修改傾斜角度後的炮塔能夠多攜帶22發炮彈波爾舍型炮塔的防盾呈彎曲狀,車長指揮塔位於炮塔左側。由於火炮防盾彎曲形狀會導致一些機械問題,1943年12月,亨舍爾公司受命設計一個新炮塔作為以後的標準炮塔。亨舍爾型炮塔的車長指揮塔比較平,不象波爾舍的呈突出狀,火炮防盾為“豬頭式”。亨舍爾炮塔也被稱為克虜伯型炮塔。“虎王”的炮塔在液壓驅動下旋轉360°需要19秒,火炮俯仰角度範圍為-8°-17°。裝有保時節炮塔的虎王重68.5噸 ,而裝亨舍爾的炮塔重69.8噸。

炮塔裝甲厚度列表(毫米/傾斜角度)=前裝甲=側裝甲=後裝甲=頂裝甲

保時捷公司的炮塔=100毫米/曲面設計=80毫米/30度=80毫米/30度=40毫米/77度或40毫米/90度

亨舍爾公司的炮塔=180毫米/9度=80毫米/21度=80毫米/21度=40毫米/78度或40毫米/90度

混合型的炮塔=150毫米/50度=80毫米/25度=不詳=40毫米/90度

Hull型炮塔=100毫米/50度=80毫米/0度=80毫米/0度=25—40毫米/90度

發動機與機動性

邁巴赫HL230發動機 邁巴赫HL230發動機

“虎王”為縮短開發時間而使用與“黑豹”、”虎“式相同的的發動機,為邁巴赫公司生產的HL 230 P45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515千瓦(700馬力),該發動機雖然可靠,但卻因“虎王”的重量而出現了的問題。“黑豹”是45噸,“虎”式57噸,“虎王”達到創紀錄的70噸,這樣一來其單位功率降到10馬力/噸,機動力嚴重不足。其最大公路速度為38千米/小時(實戰中只能達到30千米/小時),越野速度15千米/小時(沒有騎腳踏車快)。而且履帶的單位壓強大,造成通過能力也很低。動力不足和車體超重也導致了發動機超負荷運轉。“虎王”使用的發動機、變速器上都刻著“到目前為止絕對值得信賴”的字樣,說明該車在這種“超負荷”條件下是不“值得信賴”的。由於“虎王”的發動機經常發生機械故障,在戰場常常導致致命的危險。其每次剎車開炮(當時的坦克不能行進間射擊)都有可能損壞機械,而且維修起來也很麻煩(也許因為德國坦克太精密複雜,且容易產生故障,所以德國的修理人員都很優秀)。

虎王採用的傳動裝置為邁巴赫公司的“奧爾瓦”401216B型機械式變速箱,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此外,還安裝了亨舍爾公司的L 801型機械操縱系統。行動裝置包括雙扭桿獨立式彈簧懸掛裝置,和液力減振器,車體每側有9個直徑800mm的負重輪,負重輪分兩排,交錯排列。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條履帶有92塊履帶板組成。這一套裝置使其能做原地旋轉動作。“虎王”重型坦克裝備兩種履帶,用於鐵路運輸的660mm窄履帶以及更寬的800mm戰鬥履帶,使用極為不便。

缺陷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轉向控制系統由於過大車重帶來的壓力,經常突然報廢;而且襯墊容易漏油。

另外,坦克的發動機不僅油耗驚人,還很容易過熱甚至熄火。這是因為虎王坦克並沒有採用為其專門開發的發動機,而是直接採用現成的700匹馬力邁巴赫HL230 P45,該型發動機原本配用於較輕量級的黑豹(46噸)和虎式(57噸),使其驅動重達70噸的虎王坦克,是一種“小馬拉大車”的行為,發動機必須時刻保持全速運轉才能帶動坦克,這必然會極大程度的減損發動機壽命並降低其可靠性。

行程方面“虎王”也較差,在公路上1升油只能走162米,為此即使裝滿864升的油箱,其公路行程也不過140千米,野外時還要減少一半。這對大戰末期燃料不足的德軍來說真是雪上加霜。當時,不少“虎王”在沒有受到任何損壞的情況下,因燃料用光而經常被遺棄在荒涼的路旁。

設計廠家亨謝爾的員工,虎王的總工程師埃爾溫·阿德勒戰後解釋道:“虎王坦克的故障頻出,主要歸因於未經測試驗證便倉促投入量產。”動力系統的過度負荷是重型坦克的通病,而在虎王坦克上表現的尤其明顯。

本來,已經有一款專門為虎王坦克定製改良的邁巴赫HL 234 P45發動機被設計出來,準備為虎王坦克換裝。該機採用機械注油技術(燃料直噴)取代HL 230系列的化油器結構,提高了燃燒效率,新款發動機的額定輸出功率預計在850-1000匹馬力左右,甚至還有增壓方案能讓發動機輸出更多的動力。但是,由於第三帝國末期戰事吃緊,資源匱乏,加之工廠和研究機構時刻受到空襲威脅,這些動力升級方案直到戰爭結束,都還只能停留在圖紙階段,連一台工程樣品都沒能製造出來。

戰鬥中的“虎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屬在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的重裝甲營。大多數是配屬給國防軍部隊,大約150輛配屬於黨衛軍部隊。1944年2月,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重裝甲營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在兩線都參與作戰,在有經驗的乘員操縱下,它是一件令敵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

最早製造的5輛“虎王”重型坦克被隸屬在德軍130裝甲教導師下(第316無線電技術裝甲連),不過沒有用於戰鬥。“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參戰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著裝備“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裝甲營在1944年7月波蘭桑多米亞茲地區作戰。

第503重裝甲營在諾曼第戰役中有兩個連裝備了“虎王”重型坦克(波爾舍型炮塔),但在1944年8月底,嚴重的機械問題導致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損毀。而1944年,第506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荷蘭進行的阿納姆戰役(“市場.花園”行動)。據資料記載,有150輛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阿登戰役,黨衛軍第501重裝甲營(隸屬於“佩普”戰鬥群)就有一些。

在東線,“虎王”重型坦克參與了在匈牙利以及波蘭中部的戰鬥。對它的防護最有發言權的是前線官兵,武裝黨衛軍102重裝甲營的魯道夫-維斯特(Rudolf Wuester)軍士長回憶在柏林之戰中“裝甲板被打得哐哐直響……我們被三枚炮彈同時擊中,虎王坦克被炸得就象嬰兒車一樣前後搖晃……我們確認坦克前部有6個巨大得象月球坑一樣的炮彈坑,但都沒有擊穿,虎王萬歲!”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東線“虎王”的首戰為第501獨立裝甲營參與的爭奪蘇聯維斯圖拉河上巴拉諾夫橋頭堡之戰。在奧格萊德的戰鬥中幾輛虎王曾被數輛T-34/85伏擊擊毀,其中一輛被送往庫賓卡博物館展出至今。在德布勒森戰役中503重坦營於匈牙利奮戰,取得了121輛坦克,244門反坦克炮5架飛機和一列火車的戰果。並損失了25輛虎王,其中10輛被蘇軍擊毀,2輛被送回維也納大修,13輛因機械故障、缺乏燃料被乘員自行炸毀。

在1945年1月,接受抵抗蘇聯進攻波蘭和東普魯士的任務,此後參加德國對匈牙利的進攻。1945年4月,在德國投降前夕,虎王坦克與蘇軍在柏林東部西洛高地展開激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刻,若干輛虎王還在柏林市中心頑抗。103SS重坦營(原503重坦營)在45年號稱共取得了500個戰果而只損失了45輛虎王。在1945年5月10日,一輛隸屬於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被其乘員自毀,這也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一輛被摧毀的坦克(註:德國是在5月9日正式投降的)。

著名車組

庫爾特·肯斯佩爾(Kurt Knispel)

庫爾特·肯斯佩爾(Kurt Knispel) 庫爾特·肯斯佩爾(Kurt Knispel)

它極可能是真正的德國裝甲兵第一尖子,和他的坦克在一起時是不折不扣的"陸地之王"。 他曾經擔任過坦克上的裝填手、炮手和車長,摧毀第50輛敵坦克後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在參加了100多場坦克戰後獲得銀質坦克突擊章,消滅了126輛敵軍坦克(另外還有20輛沒有得到確認)後榮獲金質德意志十字勳章。

他是唯一在戰爭日誌上留下名字的德軍裝甲部隊非軍官成員。他作為一個虎I和虎II坦克的指揮官時還幹掉了另外42輛敵軍坦克,使其個人得到確認的總戰績上升到168輛敵軍坦克。他在東線和西線一直戰鬥到1945年4月29日陣亡為止,曾經四次被提名授予騎士鐵十字勳章,但始終沒有得到這一應得的榮譽。

1944年5月第503重坦克營回到德國本土進行整編。1944年5月14日該營接收了第一輛虎王(虎II)坦克,肯斯佩爾被調到第一連擔任虎王坦克的炮手。諾曼第戰役開始後,該營被調往西線迎擊盟軍,當時共編有12輛虎王坦克(全部在第1連)和33輛虎I坦克,也是諾曼第戰役中唯一的虎王坦克單位。7月11日肯斯佩爾敲掉了兩輛英軍坦克,8月20日德軍大勢已去時他被派去指揮一輛虎王坦克,這也成了他直到戰死時一直所在的崗位。

在回到本土進行再次整編後,第503重坦克營於1944年10月前往匈牙利戰場。在這之後的大小戰鬥中肯斯佩爾的戰績不斷增長。1945年4月29日在沃斯提茲(WOSTITZ)地域的戰鬥中他擊毀了第168輛敵軍坦克,之後更多的蘇軍坦克向他和他的同伴們撲來-炮彈擊中了他的虎王坦克,終結了陸地之王肯斯佩爾的傳奇。

許多戰史學家堅信他的戰績應該超過195輛敵軍坦克,比米歇爾·魏特曼、奧托·卡利歐斯、恩斯特·巴克曼等大名鼎鼎的裝甲英雄們戰績更高,可名氣卻遠不及他們。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他似乎有一種躲藏在光環背後的天性,永遠默默無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的一位指揮官阿爾伯特·魯貝少尉這樣評價他:" 庫特·肯斯佩爾是個毫不猶豫地幫助別人的人。他會與他的同志們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和飲水,如果需要的話,甚至拿出自己的最後一件襯衫。他是個真誠而豪爽的人,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會感到無論在進攻還是防禦時,只要他出現在前線,自己就是安全的,因為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拋棄自己的戰友"。

除了魯貝和馮-羅森在戰後合著的503營戰史中提到肯斯佩爾以外,很少有資料記載他的事跡。

卡爾·布羅曼(Karl Brommann)

卡爾·布羅曼(Karl Brommann) 卡爾·布羅曼(Karl Brommann)

卡爾·布羅曼的虎王坦克於1945年1月從鐵路運送到東普魯士的但澤地區(現格但斯克)協助疏散難民以及阻擊蘇軍的行動。1945年1月31日,鮑曼作為SS第503重坦克營第1連的一名車長在連長利瓦特中尉的帶領下,和一些傘兵一起對雷格蘭地區展開突擊,全連共摧毀了80門蘇軍反坦克炮。在森林中迪納斯堡SS上士在車外進行聯絡時被蘇軍子彈擊中頭部,而布羅曼的虎王坦克則由於遭到數枚反坦克炮彈命中而拋錨,因此他並未參加對雷格蘭防線最後的總攻擊。

1945年2月3日,鮑曼率領4輛虎王坦克前往被蘇軍圍困的昂斯瓦德執行解圍任務。結果4輛坦克無法通過厚達5公里的包圍圈,反而在擊毀了2輛敵坦克後全部拋錨。乘員棄車後又找到4輛新的虎王布下防禦線,他們在霍亨瓦德和薩林丁地區抵擋了蘇軍的數次突擊。在戰鬥中鮑曼的坦克主動輪被打壞無法動彈,夜裡其餘3輛虎王將它拖到了破敗的昂斯瓦德聖母堂進行修理。一個月後,布羅曼和SS上尉貝克的2輛虎王在1輛IV號坦克、1輛突擊炮和1門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頂住了蘇軍80輛坦克大集群衝擊並摧毀了其中57輛(各單位共同戰果).之後布羅曼指揮他那輛孤獨的虎王猛衝赫爾曼斯霍夫農場的蘇軍包圍圈,終於將困在那裡的第23軍野戰司令部拯救出來。

卡爾·鮑曼於1945年2月2日到3月18日期間在格登哈根地區共取得了擊毀敵坦克66輛(包括部分波蘭第1裝甲旅的T-34坦克)、火炮44門和15個車輛單位的驚人戰績。他因此殊勛而於4月29日獲頒騎士勳章,但是他並沒有出席授勳典禮。在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後,503營的殘部撤回至Swinemunde (Swinoujscie)地區並參加了Stettin (Szczecin)地區的戰鬥。在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裡,六輛503重型坦克營的“虎王”坦克配屬給武裝黨衛隊第11裝甲擲彈兵師(諾德蘭師)並參加了柏林保衛戰。布羅曼幸運地活到了戰後,並在德國一所大學的齒科研究室擔任技術員。

卡爾·克納(Karl Kerner)

卡爾·克納(Karl Kerner) 卡爾·克納(Karl Kerner)

1945年4月19日,蘇軍已經開始進攻柏林市郊結合部。SS第503營的繆勒中尉率領第2連的5輛虎王坦克在格爾諾高地布陣並對襲來的蘇軍坦克集群進行阻擊,但是德軍由於開炮過早而陷入彈藥不足的窘境。SS中尉立即呼叫後方待機部隊,SS上士卡爾·克納帶領3輛虎王趕來。在他的配合下戰鬥群共摧毀了70輛蘇軍坦克,但是繆勒在下車後遭到蘇軍火箭炮射擊身亡。

在隨後的偵察行動中,克納在波拉斯多夫地區發現了一個整編的蘇軍坦克旅在加裝油料,共密集著100輛以上的T34/85坦克,另外在通往斯特拉斯堡的公路上停著1個連的IS2重型坦克,克納立即通知旁邊的哈勒SS軍士長和另一輛僚車。3輛虎王坦克突然出現在毫無防備的蘇聯人面前!克納搶先開炮摧毀了蘇軍重坦克連編隊的頭1輛和最後1輛IS2坦克,這個IS重型坦克連的指揮官肯定是一個蠢貨,他將坦克全部橫在林蔭道中間,而克納是從他們背後發起攻擊,結果蘇軍坦克火炮被樹木阻擋而無法將炮塔轉向後方。虎王們大開殺戒,整條公路成為了蘇聯坦克的墳場,克納打出了所有的穿甲彈後退出戰場。在這場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襲中,克納共擊毀了39輛蘇軍坦克,哈勒包辦了另外25輛。

他們立即趕往主防禦區背後補充彈藥,這時其餘的虎王已經全部開往維爾諾伊辛地區。中午剛過,惱羞成怒的蘇軍派出超過30輛T34坦克向這3輛虎王坦克撲來。謝法SS少尉的第4輛虎王正巧趕到進行支援,此戰蘇聯坦克再次全軍覆沒,接下來虎王又使用帶延遲引信的榴彈擊潰了蘇軍步兵的進攻。日落後,蘇軍至少1個連的IS2重型坦克發起第2波攻擊,但是也被全部擊毀。克納隨後率領戰鬥群退到施特勞斯堡駐防。 4月19日正好是克納的25歲生日,在這一天他的擊毀坦克記錄激增至76輛。

克納戰鬥群在施特勞斯堡附近摧毀了若干輛蘇軍坦克(數量不詳),在拖延了蘇軍的行進後他們退至奧特朗斯堡,克納的坦克嚴重受損而被送進多根繆勒工廠緊急維修,他於是將謝法的虎王坦克“據為己有”。

克納帶領虎王集群由利希登堡出發經比斯多夫向柏林市區進發,途中再次遭遇蘇聯坦克集群。克納和菲克SS下士的2輛虎王迅速轉入反擊,他們共摧毀了15輛敵坦克,但這也是菲克的最後一場戰鬥:他的坦克指揮塔被擊中,大口徑子彈穿過觀察口打斷了他的脖子,SS下士的腦袋滾落在戰鬥室的地板上。

早晨,克納擊毀了1輛IS-2坦克,但是他沒有注意到還有另一輛隱藏在視線之外。第2輛IS2突然出現並從正面發起攻擊,這次精確的射擊恐怕是二戰中絕無僅有的:122毫米炮彈正好打進了虎王的88毫米炮膛,猛烈的爆炸將克納的裝填手打成了碎片!克納趕緊命令向修理部隊集結地撤退。將坦克交給修理工後,克納又把原屬於菲克的虎王搶來自己用。

已經晉升為SS軍士長的卡爾·克納與施雷特SS少尉的2輛虎王在柏林市區的科爾福斯滕施特塞地區和哈林澤火車站附近伏擊並摧毀了2輛蘇軍坦克。就在這一天蘇軍基本控制了柏林,戰爭實際上已經以德國的全面失敗而結束。

德軍已經被壓縮在帝國總理府附近的很小一塊區域內,另外在哈林澤火車站還有一部分SS“諾德蘭”師的士兵據守。SS第503重坦克營營長赫爾茨克SS少校、克納SS軍士長和謝法SS少尉被召集到納粹黨務辦公廳接受了一番毫無意義的表揚和最後的指令,在那裡他們見到了納粹德國最高執政者之一的黨務辦公廳主任馬丁·鮑曼,他也正準備搭乘虎王坦克逃走。卡爾·克納獲頒騎士勳章。

第503營僅剩的幾輛虎王坦克收到了戈培爾直接下達的指令:“貴部必須在弗里德里希車站集結,經過魏登當瑪橋向奧拉寧堡突圍!在接觸到施坦因納戰鬥群後,和他們一起向施勒蘇益格-霍爾斯泰因進攻!”官兵們哪會聽他的屁話,現在最重要的是活著離開這裡。戈培爾大概覺得還不過癮,在克納戰鬥群出發前聽到了這個瘸腿博士最荒謬的命令:“向西方突破後,你們要儘量和那裡的加拿大軍隊一起繼續打擊東邊的蘇聯人!” 同一天晚上21:00時,克納在魏登當瑪橋前方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擊毀了4輛蘇軍坦克,他在街角發現了一輛無人使用的完整“黑豹”坦克,裡面油料彈藥充足。克納以其一貫作風將這件禮物照單全收,並調撥了幾名士兵駕駛這輛“黑豹”與自己同行。

克納的小戰鬥群開始了逃離柏林的突破行動。他們從施特根出發向迪貝利茨前進,並在5號帝國大街擊毀了執行封鎖任務的1輛IS2重型坦克,之後又端掉了2輛蘇軍自行火炮。夜幕,隨著第三帝國的末日降臨。“黑豹”坦克由於發電機故障而被自行炸毀。克納最終突破了包圍圈向巴雷堡南方前進,他的虎王坦克在行進途中陷入一片鬆軟的草地。卡爾·克納放棄了坦克並向西方走去,他的下落不明。

SS軍士長卡爾·克納短暫而輝煌的戰鬥結束了,他最終的戰績是擊毀了100輛以上的敵軍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就是說SS第103/503重坦克營總戰績的20%以上是由他取得的。

註:武裝黨衛隊軍士長卡爾·克納和武裝黨衛隊少尉卡爾·鮑曼都是“虎王”坦克上的尖子,他們的作戰經歷幾乎全在“虎王”坦克上渡過。他們都在第三黨衛隊裝甲師(日耳曼尼亞)著名的503(103)重型坦克營服役。黨衛隊第503重型坦克營的前身是黨衛隊第三裝甲擲彈兵師(骷髏師)的第8連,1943年7月到1944年3月裝備“虎式”坦克。

“獵虎”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的變型車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獵虎”坦克殲擊車、Grille 17/21/30/42自行火炮(樣車)、280mm重型火炮運輸車(樣車)。這裡主要介紹“獵虎”坦克殲擊車。

德國於1943年2月開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同年10月20日,便造出木製模型給希特勒審查。“獵虎”坦克殲擊車設計的目的是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鬥車輛。1944年2月一共製造了兩種原型車,一個是波爾舍懸掛裝置,由8個負重輪組成,另一種是亨舍爾懸掛裝置,由9個負重輪組成。其第一次命名為JagdpanzerVI,後來改成Jagdtiger,其設計編號為Sd.Kfz.186。德國人原計畫於1943年12月開始生產,不過最後改成在1944年7月開始,又由於需要優先生產PzKpfwV“黑豹”坦克而推遲。到了1945年1月決定優先生產“獵虎”坦克殲擊車的時候,德國形勢已經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生產了。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基於虎II坦克的底盤以及部件,它安裝了一門128mm的PaK44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兩挺用於防空和自身保護的MG34/MG42機槍。其火炮是二戰中威力最強大的反坦克炮,它可以輕易地在盟軍絕大多數火炮的範圍以外擊毀盟軍的坦克。火炮被固定在重裝甲防護的車體上部中央。其上部艙室側面是由單片斜角裝甲連線在車體側面的。火炮可以左右各轉動10度,俯仰角為-7到+15度。使用的穿甲彈威力相當大,在1000m的射擊距離上,命中法線角為30度時,可擊穿230mm厚的鋼裝甲,在3000m的距離上,可穿甲170mm。彈種有兩種:穿甲彈和破甲彈(均為分裝式彈藥)。這種128mm反坦克炮本來有炮口制退器,裝車時,為了減少射擊時炮口焰,以免暴露自身,取消了炮口制退器。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獵虎”坦克殲擊車的防護性能相當不錯,戰鬥室正面的裝甲厚度達到了250mm,不僅超過了“虎王”坦克炮塔最厚部位的裝甲厚度,也超過了“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厚部位的裝甲厚度,堪稱是二戰期間最厚的裝甲了。“獵虎”坦克殲擊車從總體布局上看,和“虎王”坦克相同,但是由於取消了旋轉炮塔,側裝甲板一直延伸到車體頂部,再加上乘員增至6人,使得艙門位置有了相當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固定炮塔的後部開了一個較大的雙扇艙門,便於乘員上下車和補充彈藥,但對防護有一定影響。

從外觀看,“獵虎”坦克殲擊車和“虎王”坦克區別很大。“獵虎”坦克殲擊車個頭要大,火炮口徑也大,側裝甲板一直延伸到車體頂部構成其炮塔體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顯得碩大無比。車體兩側各安放2排2列共4組8塊履帶板,既是備份履帶板,又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不過它那糟糕的機動性使強大火力和堅固的裝甲防護性大打折扣。

“獵虎”坦克殲擊車需要6名乘員操縱,車體前部為駕駛員和機電員,戰鬥室中有車長、炮手和兩名裝填員,可見其彈藥裝填任務是相當繁重的。內部空間可以攜帶38至40發炮彈。它也如同虎II坦克一樣過重,耗油量也很大,這些原因導致“獵虎”坦克殲擊車速度很慢。它的這些致命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乘員經常拋棄整車或者將其炸毀以免落入盟軍手中。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建議為“獵虎”坦克殲擊車安裝更長身管的128mmKwKL/66型火炮,不過這個方案沒有被接受。之後他們又設計用88mm的KwK43L/71型火炮取代原來的128mmPak44L/55型炮。1945年4月,有4輛被安裝了88mmPak43L/71型火炮,取名為“安裝88mmPak43/3的虎式坦克殲擊車”,設計編號為Sd.Kfz.185,而裝備128mmPak44L/55火炮的設計編號則為Sd.Kfz.186。“獵虎”坦克殲擊車安裝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運轉齒輪,亨舍爾型(74型)以及波爾舍型(11型,這個型號是從1944年2月至9月生產的),這兩種行動裝置不僅扭力軸的布置形式不同,負重輪尺寸也不一樣,亨舍爾公司製造的負重輪直徑為800mm,而波爾舍公司製造的則為670mm,形狀也不同,這給部隊的維修保養和備件供應帶來不便。波爾舍型的比亨舍爾型便宜一半價格,製造更節約時間。“獵虎”坦克殲擊車是由聖瓦勒汀的工廠生產,它的測試則是在奧地利的道勒沙姆進行。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獵虎”坦克殲擊車改成火焰噴射坦克,不過他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從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產了85輛“獵虎”坦克殲擊車,而原計畫是生產150輛。其中從1944年7月到12月生產了49輛,1945年1月到1945年4月生產了36輛。

生產

從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製造了489輛“虎”II重型坦克(三種樣車-V1、V2、V3),其中1943年12月製造了12輛,1944年1月到12月製造了377輛,1945年1月到3月製造了100輛,生產了四個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盤編號為28000到280489),比原定的1500輛的生產計畫相差甚遠。主要原因是因為盟軍轟炸了亨舍爾在卡塞爾地區的工廠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產一輛所耗費的原材料和工時相當多。

總結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防禦力和火力遠優於T-34/85、M4、克倫威爾等盟軍中型坦克,但是機動性太差(曾經有一輛T-34/85連續擊毀3輛虎王坦克 ),故障率太高,很多虎王坦克由於故障被放棄。”總的來說,“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象”式坦克殲擊車一樣,都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防護,致命弱點都是機動性太差。而且“虎王”重型坦克生產的數量很少,其對整個戰爭的形勢起不到什麼關鍵性的作用,更無法去挽救納粹德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從二戰中期開始,德軍戰車為了提升戰鬥性能,採取直線式的放大設計思路,導致車重結結攀升。超重的車體給德軍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不過這些數不盡的麻煩也使德軍對重型車輛的動力系統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並在紙面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就有虎王重型坦克,它吸收了二戰末期德國在坦克開發上苦心研究所得的大量高新技術。但隨著德國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希特勒將希望寄託於各種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留給虎王的研發資源並不多。最後,由於盟軍的大舉進攻,第三帝國最終垮台,虎王等大多數稀奇古怪的軍事物資都被盟軍繳獲,淪為今天軍事愛好者們的談資。

性能諸元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類型:重型坦克

製造商: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

樣車:VK4503 (H)

產量: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包括各種類型在內485輛

人員編制:5人

重量:68.5噸(波爾舍(保時捷)公司)

重量:69.8噸(亨舍爾公司)

車高:3.09米

車長:7.62米(不含炮管)

車長:10.28米(含炮管)

車寬:3.66米(不帶裙板)

車寬:3.76米(帶裙板)

裝甲:

車身:首上裝甲:150mm/50°

首下裝甲:100mm/50°,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21°,底部和頂部裝甲 28mm

炮塔(亨舍爾):前裝甲 180mm/9°,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頂部裝甲 42mm

炮塔(保時捷):前裝甲 100mm/弧形 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 頂部裝甲42mm

發動機:邁巴赫 V12 HL 230 P45 (700hp)

虎王式重型坦克 虎王式重型坦克

變速箱:邁巴赫 OLVAR EG 40 12 16 B(8個前進檔、4個倒檔)

公路最大速度:35—38公里/小時

越野最大速度:17公里/小時

公路最大行程:11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80公里

無線電台:FuG 5型

坦克主炮:88毫米 KwK 43 L71倍口徑坦克炮

輔助武器:3挺機槍,分別是1挺炮塔外部的 MG 7.92毫米機槍、1挺同軸MG 7.92毫米機槍、1挺指揮倉蓋上的MG 7.92毫米機槍

彈藥:88毫米炮彈80發(保時捷公司的炮塔)

彈藥:88毫米炮彈86發(亨舍爾公司的炮塔)

彈藥:7.92毫米機槍彈5850發

觀瞄具:TZF 9b,後期型號為TZF 9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