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 中國有的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角度,把社會學概括為“維護建設性形態的社會學”。 這主要涉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的關係問題。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正文

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的、以歷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學學說的通稱。在世界社會學發展的兩大傳統中,它是與從A.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相對而言的另一大傳統。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包括K.馬克思F.恩格斯本人及其後繼者的社會學思想、社會學說,以及當代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所闡述的社會學理論、學說等。20世紀60~80年代,在蘇聯、東歐各國中占主導地位的就是帶有各國自己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代表作有蘇聯的《社會學手冊》(1976)、民主德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原理》(1977)等。在西方各國也有一些學者從他們各自的立場、觀點出發,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研究和評述。英國學者T.B.博特莫爾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1975)可看作這方面的代表作。
在中國,廣大社會學者正在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自1979年社會學重建以來,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一些進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對理解和建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歷史唯物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這種觀點在蘇聯30~50年代,在中國50~70年代均占主導地位。在60~70年代,蘇聯學術界弱化了這種“等同”或“代替”的觀點,提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有三層結構,即一般理論、專門理論和個別的經驗研究,其中的一般理論就是歷史唯物論。歷史唯物論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組成部分。這種“部分等同”或“部分代替”的觀點,在很長時間內是蘇聯學術界的主導觀點。
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相反,認為歷史唯物論應包括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之中。在南斯拉夫學術界不少學者主張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社會學是關於社會的一般科學,歷史唯物論只是歷史的邏輯學或辯證唯物主義的社會觀及社會發展觀。因此,他們往往在社會學著作中系統地講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盧基奇的《社會學原理》(1960)和布里舍里奇的《社會學原理》(1963)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在中國,也有少數學者持類似的“大社會學,小歷史唯物論”的看法,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屬於社會學,因為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而是具體科學。他們主張,普通社會學研究社會整體的基本構成及各部分的相互關係,揭示社會整體發展規律,它有“一般社會學”、“特殊社會學”和“個別社會學”三個層次,而歷史唯物主義屬於“一般社會學”的層次,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學的“指導論”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歷史唯物論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既相區別又有聯繫。一方面,歷史唯物論不能代替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二者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又強調歷史唯物論是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二者是緊密相聯的。有的學者具體論證了歷史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關係是哲學科學與具體社會科學的關係,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兩者的關係是:①從二者研究的對象看,歷史唯物論研究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社會學則研究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特殊規律;②從二者所屬的科學層次看,歷史唯物論是對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社會學則沒有這么高的概括程度,它在歷史唯物論的指導下,從自己特有的角度對其他社會科學進行概括;③從二者的作用看,歷史唯物論是考察整個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社會學則著眼於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研究社會,例如從社會結構社會互動的角度探討社會運行機制,等等。由於歷史唯物論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因此在理論上二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一方面,社會學必須以歷史唯物論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另一方面,社會學又以各種特殊規律豐富歷史唯物論。許多學者對於要建立一種不同於歷史唯物論但又以它為指導的作為具體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看法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一種形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第一種形態主要涉及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一方面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同時又指出它從根本上、總體上說是一個惡性循環和畸形發展的不合理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等著作中對此作了深刻的闡述。中國有的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角度,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一種形態概括為“革命批判性形態的社會學”。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創立的主要就是這一形態的社會學。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調查工作。
在理論方面主要有:①他們根據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科學地闡明了“社會”、“社會經濟形態”、“現實的人”等基本範疇,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揭露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提供了理論武器。②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惡性循環和畸形發展的根源,即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基本矛盾。③揭露了資本主義惡性循環的最突出的表現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④揭露惡性循環不可避免的結果,即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並提出了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辦法──社會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15頁)。
在調查研究方面,馬克思的《資本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和社會的運行機制及其必然滅亡的後果時,充分利用了各種調查材料。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則用長達21個月的實地調查所得的材料,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惡性循環的種種具體情況。恩格斯在該書開頭的《致大不列顛工人階級》的信中說:“我尋求的並不僅僅是和這個題目有關的抽象知識,我願意在住宅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親眼看看你們為反抗你們的壓迫者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而進行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頁)。恩格斯重視實地調查工人階級的狀況,是因為“工人階級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社會一切災難的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同上書,第278頁)。這說明要真正揭露資本主義的惡性運行必須抓住最能表現當時一切社會災難的工人階級的狀況。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向壓迫無產階級的資產階級社會挑戰,因而一開始就與從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傳統相對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二種形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對資本主義社會在總體上採取批判的否定的態度,而對社會主義社會則採取維護的、肯定的態度。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成果。中國有的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角度,把社會學概括為“維護建設性形態的社會學”。這種維護建設性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就是以改善社會主義社會為目標,以社會主義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特別是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為對象的社會學。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表明,建立這種形態的社會學是可能的。他們根據對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和階級對立的觀察和分析,對未來的新社會做了許多預測,並對這兩種社會制度在理論上做了對比研究。馬克思主義創始者認為,只有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合理地組織起來的社會”。既然“合理地組織起來的社會”是可能的,那么反映、不斷改善這一社會的社會學也是可能的。有的中國學者把“合理地組織起來的社會”理解為“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從實質上說,維護建設性形態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主要形態,甚至可以說是本來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它與革命批判性形態的區別主要在於:革命批判性形態以“破”為主,維護建設性形態以“立”為主,二者不能混淆。當然,立中也有破。這兩種形態只是不同而不是對立,二者有共同的理論基礎──歷史唯物論,破是為了立,二者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革命批判性形態為建立社會主義掃清道路,間接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維護建設性形態則直接為社會主義服務。這種維護建設性形態的社會學,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學。
維護建設性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本國革命勝利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後所致力於建立的社會學。就中國的情況而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認識的、歷史的、理論的等原因,建立維護建設性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任務被整整推遲了30年。而1949年以來的實際經驗教訓表明,建立這樣的社會學是非常必要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在於能夠真正從整體和局部兩個方面做到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但這僅僅是一種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如果搞不好,也可以長期處在有障礙的常態運行和發展即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之中,甚至陷入像“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樣的全面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之中。這說明,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也不會自動到來,而要根據它的條件和機制,根據它的規律性去努力爭取。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開放性 這主要涉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的關係問題。社會學界許多學者都承認孔德和馬克思是理論社會學的兩大鼻祖。這兩大社會學產生於大體相同的歷史背景下,它們回答的問題都沒有離開社會運行和發展這個基本點。但是二者在本質上是根本對立的。這種對立除各自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不同之外,主要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的立場和態度不同。
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革命批判性形態與西方社會學的對立可歸結為:前者要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新社會;後者則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儘管有弊病,但整個來說是能夠長久繼續下去的,因而要維護它,改善舊社會。二者的對立是革命與改良的對立。而維護建設性形態與西方社會學的對立則表現為:前者要維護社會主義社會,後者則要維護資本主義社會。二者要維護的對象是對立的。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西方社會學除了根本對立的一面,還有相似的一面。前者的維護建設性形態和西方社會學都是一種維護性的社會學。儘管它們要維護的對象是對立的,但就維護這一點來說卻是相似的。主要表現在:①要維護總要論證被維護社會的優越性。西方社會學總是這樣那樣地論證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維護建設性形態當然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論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②要維護總要有一套維護的辦法,即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社會運行機制的辦法。西方社會學自始至終就是這樣做的,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維護建設性形態對待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成果──社會主義社會也必須這樣做。③要維護總要面對各自存在的社會問題。西方社會學從資產階級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各種社會病,以便消除社會障礙的因素。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二種形態,則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種種社會問題。由於上述的相似性,維護建設性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維護和改善社會主義社會時,有可能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借鑑吸收西方社會學中合理的東西。這種相似性還說明,革命勝利後,一些過去維護舊社會的社會學家有可能轉而維護新社會。事實證明,這種“轉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開放性。一方面要如實承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是有原則區別的,避免全盤照搬西方社會學,實事求是地分析它實際包含的唯心史觀和形上學,分析它為資本主義辯護的狹隘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要承認二者的相似性,以避免全盤否定西方社會學,實事求是地利用其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東西。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不是封閉狹隘的,而是開放的,是用人類文明大道一切合理的東西豐富起來的。只有採取實事求是、具體分析的態度看待西方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才能真正占領有關的理論陣地,才能真正高於西方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要點和框架 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內容和框架的理解,在學術界尚無一致的看法。有些學者著重探索、發掘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社會學思想和理論;更多的則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著重探索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應包含的內容。
蘇聯學者所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導論》(1962)一書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應包括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社會生活、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的精神生活 4個方面的內容。該書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唯物主義地闡明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現象的社會屬性,以及它們在社會關係體系中的發展、發揮功能的規律與作用。該書認為,上述4個方面構成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框架和主要內容。
蘇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編寫的《社會學手冊》(1976)一書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是關於社會經濟形態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以及這些規律在個人、社會集團、階級、民族活動中的作用機制和表現形式的科學。據此,該書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框架為:一般社會學理論(歷史唯物論)、各種專門的社會學理論(“中間層次”理論)以及具體的社會學研究。前者是理論社會學,後兩者則是套用社會學。該書在敘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時,正是按這三個層次展開的。
德國學者所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原理》(1977)一書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的對象,是研究怎樣日益充分滿足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怎樣保證社會主義生產、勞動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在科學技術進步基礎上的高速增長。該書的內容,除了敘述社會學方法和具體研究方法外,還著重探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包括階級結構、勞動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差別、階級與階層的社會接近等)、社會組織和社會集團(包括群體、社會組織、管理和權威等)、個性問題(包括個性、人的社會本質、生活方式、勞動與個性、家庭與個性、自由時間等)。該書強調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計畫和指導社會發展的手段,作為社會科學它又是工人階級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
有的中國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維護建設性形態在不同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有不同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應具有下述特點:①以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為對象。這一點決定著社會學本身的框架、學科地位及它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角度。②以歷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這一點決定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其他社會學的根本區別。③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改革的實踐為立足點,並且尊重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歷史。它是否具有中國特色,主要由此決定。④具有開放性。它參考蘇聯社會學的經驗和教訓,汲取其成果。實事求是地、有分析、有鑑別地汲取西方社會學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的東西,汲取現代科學發展的相關成果。⑤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既重視經驗的研究,又重視理論的研究;既重視巨觀的研究,又重視微觀的研究。
在中國學術界也有人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學是一門具體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是一門通過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係研究社會主義的社會生活、社會矛盾、社會管理、社會發展及其規律性的科學。有的中國學者還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以現實的人為其社會學分析的邏輯起點,以社會經濟形態為其基本的社會分析模型,以唯物史觀為其主要的社會分析工具,以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為其社會分析的對象,並認為這構成了唯物史觀社會學的基本思路。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