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社會分層是以一定的標準區分出來的社會集團及其成員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層次結構、社會等級秩序現象。從以上對社會分層概念的界定,我們自然會引出這樣一個問題:社會分層與階級、階層都是對社會縱向結構進行分析的概念,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在目前的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與階級、階層經常混同使用,以分層研究取代階級、階層分析。而當前我國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概念與階級、階層概念並用。社會分層的意義較為寬泛,並涵蓋階級、階層。一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分層內容具體包括階級、階層、層界。
階級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思想在內的廣泛的社會範疇,劃分階級的依據是經濟因素,是人們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所處的地位,包括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在社會勞動組織中的作用,領取財富的方式和數量。
階層是社會中處於某種特殊地位的社會集團。它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之外,處於相同地位的人們組成的社會集團。階級劃分的依據是經濟,階層劃分的依據不完全是經濟,職業、權力、受教育程度、社會聲望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分層的標準。
層界指階層、階級之外的社會集團。層是社會按垂直方向分化出來的一些較小的社會集團,大多存在於階層內部,有些也存在於階層或階級之間。界,是社會按水平方向分化出來的一些較小的社會集團。層界也階級、階層的區別在於它劃分的標準既不是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的同一性,也不是社會經濟地位與作用等方面的同一性,而是收入與收入源泉、勞動分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某一方面的同一性。層界劃分的意義,在於承認客觀存在的最大量也是最一般的社會差別。
綜上所述,可見,在當前我國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概念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是反映社會地位差別的一般性概念,包括階級差別、階層差別、以及層界差別等。
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的研究範圍很廣,學派紛雜,就其研究課題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社會分層的標準以及不同社會地位成員的特徵;第二,如何測量社會分層。
標準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層理論在西方的影響非常廣泛,除了馬克思的階級學說之外,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也普遍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韋伯使用三項指標來劃分社會層次結構,即財富、權力和聲望。也就是說,韋伯把經濟、社會和政治三方面標準綜合起來劃分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
在韋伯之後,沃特等人提出六個階層的劃分方法,共八項指標,即職業、收入數量、收入來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態度和價值觀念。根據這八項指標,沃特把社會成員劃分為上上層、上下層、中上層、中下層、下上層和下下層六類。
測量
1、不平等指數。指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會不平等程度。即將最高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與最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相加,兩者之和代表不平等程度。
在實際調查中,若難以確定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界限,則一般把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視為最低收入者,把收入超過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社會成員視為最高收入者。
不平等指數反映社會貧富兩極人口的分布狀況。如果指數高,意味著貧富分化程度高;反之,則表明社會中間階層占大多數,社會分化程度低。
2、五等分法。指把總人口分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會總收入中所占比例。這種方法最早由F.W.佩什提出的,他以人均收入的高低為標準將人口分為五等份,然後測量每等價人口占總收入的比例。
3、基尼係數。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C.基尼提出。他根據洛倫茨曲線設定測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其公式為:個g=a/(a+b)
其中,g代表基尼係數;a:實際由入分配線與絕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b:實際收入分配線與絕對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
基尼係數較準確反映了財產、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被廣泛套用於社會分層的研究中。
4、恩格爾係數。指食物支出額與全部生活消費支出額的比率。它最早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其目的是測量社會成員的總體生活水平狀況。
一般把恩格爾係數在58%以上視為赤貧;51-58%的視為溫飽水平;41-50%的視為小康水平;31-40%的視為富裕;30%以下的視為極富裕。
5、社會經濟地位量表。用來測量社會地位的綜合狀況。它以經濟收入地位、社會教育地位和職業地位的綜合值為指標,反映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個地位分五個等級,把各個地位的所得值加起來,總分即為指標值。這樣,可根據社會成員的總分值劃分不同的社會地位等級。
分析
①階級的產生。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是私有制社會的普遍現象。
②劃分階級的標準。劃分階級的標準是人們在生產關係中所處的地位,主要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以及由此決定他們在生產方式中所起的作用與領取社會財富的方式、數量等。
③階級的內部關係。階級內部成員具有共同的經濟地位與共同的利益,他們的行為表現一致性程度較高。階級有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過程。在階級鬥爭中,同一階級的成員有著共同的階級意識;同時,階級內部成員之間越來越緊密地聯繫起來,採取共同行動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④階級與階層。每一階級內部又分為若干階層。各個階層的利益、價值觀和政治傾向有所不同。在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的過程中,不同階層對革命的態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會中各階級之間的關係。階級存在是私有制社會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私有制社會中,由於各階級的地位與利益不同,存在著階級之間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關係,階級鬥爭與階級衝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階級鬥爭與社會革命構成社會發展的動力。
⑥階級的消滅。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社會歷史上最後的兩大對立階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資產階級,剷除滋生階級與社會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無產階級本身也將隨歷史的發展而消亡。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私有制的廢除、階級的消亡是根除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前提條件。
西方理論
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準,即財富──經濟標準,威望──社會標準,權力──政治標準。韋伯認為,財富指社會成員在經濟市場中的生活機遇,這就是個人用其經濟收入來交換商品與勞務的能力,即把收入作為劃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經濟標準。社會標準指個人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在西方分層理論中,常常按照這個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社會身份群體。所謂社會身份群體是指那些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並能從他人那裡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政治標準指權力。韋伯認為,權力就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的行動者即使在遇到反對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權力不僅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對於生產資料的所有關係,也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在科層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條標準既是互相聯繫的,又可以獨立作為劃分社會層次的標準。
此後,西方社會學家對社會分層的研究,大多繼承了韋伯的上述觀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分層模式和理論,歸納起來有:①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大的階級。由於劃分階級的標準不同,曾提出過許多的階級模式,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a.三個階級理論,即把人分成上等階級、中等階級與下等階級。b.林德的兩個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R.林德與H.林德在《中鎮》(1929)與《過渡的中鎮》(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業家階級”與“工人階級”的模式。企業家階級由商業與工業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稱之為專家的人組成。其他人則屬於工人階級。c.米爾斯的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在《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把工人分成白領與藍領兩個階級。白領是指從事腦力勞動的技術熟練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藍領則是非熟練的體力勞動者。
②把社會成員劃分成若干個層次。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W.L.沃納等人依據多重標準曾提出 6個層次的劃分方法。這實際上是把上、中、下三個階級各分兩層,即:a.上上層。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組成,這些人既擁有大量的物質財富,又有上流社會特有的生活方式。b.下上層。他們雖然在財產上並不遜色於上上層,但他們還沒有具備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有人稱之為“暴發戶”。c.上中層。他們是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居住的環境優美的郊區,有自己舒適的住宅。d.下中層。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員、神職人員等。e.上下層。他們的收入並不比上中層和下中層的人少,但他們主要從事體力勞動。f.下下層。主要是指無固定收入者、失業者以及只能從事一些非熟練勞動的人。
③續譜排列。根據人們在職業分工、工資收入與身份聲望等方面的具體而細緻的差別,把社會成員劃分成連續排列的多個小層,即續譜。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T.帕森斯主張以職業作為分層的標準。他認為,在美國社會中最重要的分層標準是職業,財富與聲望都依賴於職業。職業的等級是代表個人成就的,是社會對個人成就的一種認定與酬賞。酬賞分配製度就是社會分層的原因。結構功能主義的分層理論在美國長期占統治地位,採取這一分層方法的社會學家通過社會調查,把美國 100多種職業按社會聲望的高低排出名次來。具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美國進行的職業評分,這次評定的職業上至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醫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87種,所得的分數最高為94分,最低只有34分,共列出40多個層次。
當代社會學對社會分層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社會學中對社會分層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職業聲望的測量。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中間階級,即所謂管理者階層。這個階層沒有資本,以從事腦力勞動為生,在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的趣旨在於這個階層的定義和歸屬問題。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曾提出在“社會主義發達階段”出現工人階級、農民階級與知識分子一體化趨勢的觀點。80年代以來,有些社會主義國家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分化現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借鑑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對社會分層作了新的探討。
"社會分層" 英文對照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classification; social stratum;
"社會分層"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社會分層就是根據一定的社會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級層次。
2、根據一定標準對社會群體進行階級、職業、收入、權力、地位、心理等方面的高低有序的等級層次的排列。
"社會分層"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社會分層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對於社會分層的理解,學界有兩種理解,一是視其為客觀過程的界定,即認為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不同而呈現出高低有序的等級或層次的現象和過程。
2、因此,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將社會分層下定義為:‘從社會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組成一定的社會體系的人類個體及他們之間在待遇上的相對優劣分成等級。
3、社會分層是指根據個人的職業、財富、威望、權力等的不同對其社會地位所進行的劃分和排列其中職業是社會地位的代表性指標.古代社會社會分層狀況是相對穩定不變的社會地位的獲得以“世襲”為主。
4、社會分層理論所謂社會分層是指根據不同的社會標準把人們劃分為若干等級層次.社會分層是社會分化的一種是一種垂直的社會分化。
5、“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被區分成高低有序不同等級和層次的過程和現象.劃分階層的依據是人們在社會經濟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職業、權力、教育與收入等多方面的同一性。
6、社會分層是指建立在法律或規則和結構基礎上的、比較持久的社會差別的體系.汽油的應納稅額一銷售數量(升)×0.2元。
7、詳細的說,社會分層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依據社會關係不同層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會層次結構.”川關於這裡提到的“依據一定的標準”,社會學家們有不同的觀點。
8、社會分層是指制度化了的社會不平等體系.在這種不平等體系中,有的人或集團可以獲得更多的爭取社會資源甚至攫取公共資源的機會,而別的人或集團則在資源的獲取機會上處於明顯不利的地位。
9、如果將社會中的成員根據一個或若干標準劃分成高低不同的階層,這種階層的形成過程或者劃分的制度即可稱為社會分層.社會分層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分析和研究社會現象與結構的方法。
10、於是人們就把地質學上使用的概念移植到分析社會結構中去把社會結構存在的高低有序的層次稱為社會分層。
與"社會學" 相關的學術圖片
研究 "社會分層" 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
李強 黃頌 李路路 李瑜青 吳海燕 劉群 仇立平 吳忠民 李元書 劉祖雲 李金 劉欣 張宇 韓克慶 李煒
出版 "社會分層" 相關文獻的期刊
社會學研究 江蘇社會科學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社會 學海 浙江學刊 廣西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輯刊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大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