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社會學
正文
研究勞動者及其行為、勞動關係、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社會過程,以揭示勞動社會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勞動社會學所研究的勞動社會又稱產業社會。它是勞動者互動作用的產物,是一個內含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要素的綜合體。勞動社會有其特殊的地位──角色結構,如廠長、車間主任、工段長等;與職業活動相適應的特殊文化,如企業文化等;特定的產業界限,包括工業、服務業中的一切勞動者與勞動組織,而把農業勞動者與農業勞動組織排除在外。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農業勞動者居住在鄉村社會,以家庭為活動中心,在鄉村社會中,家庭組織與勞動組織經常合而為一,勞動者之間的血緣關係、地緣關係與業緣關係難分難解,尚無可能將農業勞動組織、農業勞動者業緣關係單獨分離出來。唐海在《中國勞動問題》(1927)一書中曾使用過“勞動社會”的概念。日本社會學家萬成博、杉政孝主編的《產業社會學》(1967)也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了“產業社會”的概念。起源與發展 勞動社會學從普通社會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動社會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1959年被法國一家社會學雜誌用作刊名,促進了這一名稱的流傳。
勞動社會學的前史,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對勞動社會問題的研究。為這門學科做出過奠基性貢獻的學者有K.馬克思和F.恩格斯,德國的M.韋伯,法國的É.迪爾凱姆,美國的T.B.凡勃倫、F.W.泰勒和G.E.梅奧等。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迪爾凱姆的《社會分工論》(1893)、韋伯的《經濟與社會》(1921~1922)、凡勃倫的《有閒階級論》(1899)、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梅奧的《工業社會中人的問題》(1939)和《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1945)等,是勞動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勞動社會學在西歐、美國和日本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在大多數歐美國家,這門學科往往與“工業社會學”、“企業社會學”、“職業社會學”等名稱混用。比較有影響的著作有美國社會學家W.E.穆爾的《勞資關係與社會秩序》(1946)、D.C.米勒與W.H.福姆的《工業社會學》(1951)、E.V.施奈德的《工業社會學,工業及其群體中的社會關係》(1957)、T.卡普洛的《職業社會學》(1954)、聯邦德國R.達倫多夫的《工業—經營社會學》(1956)、法國G.弗里德曼與P.納維爾60年初主編的《勞動社會學文集》、日本萬成博、杉政孝主編的《產業社會學》(1967)。
70、80年代,蘇聯、東歐也相繼出版了一批勞動社會學著作,影響較大的有:民主德國R.施托伯格的《勞動社會學》(1978)、蘇聯瓦·彼·馬赫納雷洛夫的《勞動社會學》、南斯拉夫M.馬爾科維奇的《勞動社會學》(1981)。
對勞動問題的社會學研究在中國早已開始。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李劍華的《勞動問題與勞動法》(1928),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1929)等一系列專門著作。80年代以來,中國勞動社會學研究又逐步活躍起來。1984年,出版了趙履寬、王子平合著的《勞動社會學概論》。
研究內容 勞動社會學對勞動社會的研究,具體有以下內容:①勞動者。包括工業勞動者、服務業勞動者。②勞動者行為。即勞動者在勞動領域中發生的社會行為,如擇業、就業、生產、管理、怠工、罷工,等等。③勞動關係。即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係,如主雇關係、勞資關係、師徒關係、同事或工友關係,等等。④勞動組織。包括工業勞動組織、服務業勞動組織等。⑤勞動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為保證勞動組織的有效運行而制定的各種法則、規章、程式的統稱,主要包括勞動就業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勞動獎懲制度、勞動保障制度和各種崗位責任制等。⑥勞動社會過程。指勞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如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協作、順應、同化,以及勞動制度的改革與重建等。
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勞動社會學與普通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存在具體與一般的關係。普通社會學研究一般社會人,研究各類人的一般社會行為;勞動社會學則把人當作勞動者來研究,只研究勞動者行為。普通社會學研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血緣、地緣、業緣等關係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研究一般社會組織、一般社會制度和社會過程;勞動社會學只研究勞動關係,研究勞動組織與勞動制度,以及勞動社會過程。
勞動社會學與經濟學,尤其是與勞動經濟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都研究勞動者行為、勞動組織、勞動制度,但兩者觀察與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勞動社會學把人當作勞動者來研究,關心的是勞動行為的社會效益,主要任務在於揭示勞動者與各社會變數之間的關係,諸如職業聲望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人際關係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等;套用勞動社會學的知識,有助於獲得勞動社會的最佳運行效果。勞動經濟學則把人當作勞動力來研究,側重於勞動行為的經濟效益,主要任務在於揭示勞動力與各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諸如:勞動力配置與流動的規律,勞動工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等;套用勞動經濟學的知識,可以指導如何以最少的活勞動投入獲得最大的價值產出。
功能 勞動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了解勞動社會中的權力—地位結構,把握勞動領域中的人際關係,發現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發展與變遷的規律。其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勞動管理的科學性和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認識與處理經常發生的一系列勞動社會問題,如勞資糾紛問題、女工問題、白領犯罪問題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陳達:《中國勞工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1929。
唐海:《中國勞動問題》,光華書局,上海,1927。
趙履寬、王子平:《勞動社會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