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扎木聶彈唱

藏族扎木聶彈唱

“扎木聶彈唱”廣泛流傳於青藏高原,是青海藏族聚居區影響較大,流傳久遠的彈唱藝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扎木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藏族彈撥樂器。藏語“扎”是聲音,“聶”為悅耳好聽之意,“扎木聶”意為悅耳的琴聲。扎木聶為四度關係音域琴,有三弦琴、四弦琴、六弦琴和八弦琴等種類。

藝術價值

扎木聶彈唱以獨有的藝術形式記錄了近、現代藏族社會的歷史,在民族語言、音樂、演唱、舞蹈動作上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充分體現了近現代藏族社會的人文精神、藝術品格、生存狀態和社會風貌,在文化人類學、民族藝術學、民族宗教學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
該項目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器簡介

藏族扎木聶彈唱藏族扎木聶彈唱

扎木聶,又稱扎年。藏族彈弦樂器。因其設六弦,故又稱六弦琴。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地。據藏文史書《紅史》載,扎木聶於唐代從內地傳入。
用紅木、核桃木或檀香木製,全長108厘米。音箱為半葫蘆形,長29厘米,上部較小呈棱形,下部較大呈橢圓形,蒙山羊皮或獐子皮。琴桿細長,指板無品。琴頭向後半弧形彎曲,六軸分列兩側,頂端雕刻成龍頭或無飾。
常用於歌舞和彈唱伴奏,也用於器樂合奏或獨奏。獨奏曲目多為歌舞伴奏曲,有《阿媽勒火》、《達娃雄奴》和《耶幾長木》等。演奏時,琴挎於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牛角撥子彈奏。也常席地坐彈或邊彈邊舞。
西藏是個“歌舞的海洋”,人們一有工夫就唱就跳,不僅青壯年喜愛歌舞,就是老年人和兒童也都喜歌善舞。不論在拉薩的街頭、集會上,還是在收穫的季節或喜慶的日子,甚至在藏胞的家裡,都可以看到他們出色的歌唱和動人的舞蹈,有時是通宵達旦徹夜不散。藏族音樂有著優良的傳統,公元七八世紀時,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曾在那裡聽到過燕樂大曲的演奏。 《新唐書·吐蕃傳》中有:“樂奏秦王破陣樂,又奏涼州、胡渭、綠腰雜曲,百伎中國人。”藏族的民間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可分為“魯”、“謝”兩類:“魯”是單獨的歌唱,曲調優美,詞句動人;“謝”是載歌載舞的形式。在拉薩、日喀則等地,流傳有囊瑪,在廣大城鎮、鄉村和牧場上,普遍流行著堆謝。此外,藏族的山歌、弦子舞和鍋莊舞等,也都為全國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
扎木聶套用範圍廣泛,除用於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外,牧民還經常用來彈唱自娛,有些地方還用於宗教儀式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新穎別致的女聲扎木聶彈唱表演形式。改良的扎木聶還可用於獨奏,所奏樂曲大多取材於歌舞音樂,較著名的樂曲有《阿媽勒火》、《達娃雄奴》和《耶幾長木》等。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