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鄉

藍田鄉

藍田鄉地處安溪縣中部偏西,距安溪縣城64公里。地處北緯25 °08′,東經117°52′,東與尚卿鄉毗鄰,西與祥華鄉接壤,南與西坪鄉、蘆田鄉相連,北與長坑鄉交界,總面積99.77平方公里。全鄉下轄15個行政村,2個鄉辦場(溫宅茶場、鄉辦林場),2006年底全鄉共6100戶,總人口26174人。

基本信息

福建省安溪縣藍田鄉

藍田鄉藍田鄉
概述

藍田鄉地處安溪縣中部偏西,距安溪縣城64公里。地處北緯25 °08′,東經117°52′,東與尚卿鄉毗鄰,西與祥華鄉接壤,南與西坪鄉、蘆田鄉相連,北與長坑鄉交界,總面積99.77平方公里。全鄉下轄15個行政村,2個鄉辦場(溫宅茶場、鄉辦林場),2006年底全鄉共6100戶,總人口26174人。

歷史沿革

藍田鄉據譜志記載,開發於宋代,最早有曾、朱、羅等姓氏居住。當時森林茂密,水源充裕,先民們伐木墾荒,築壟為田,故有稱“林田”。因閩南方言“林”與“籃”諧音,而“籃”又與“藍田”字形近似,遂雅化寫成“藍田”,沿襲至今。

宋代屬金田鄉還集裡,明清時代為還一里。民國時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崇新區,1945年10月改為藍田鄉。解放後,先後屬長康區、第五區、第六區、十一區、長坑區;1958年11月屬於長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又改屬長坑區;1965年4月撤區仍屬長坑公社;1981年11月從長坑公社分出藍田公社,轄有10個生產大隊;1984年4月改為鄉建制謂藍田鄉。

藍田鄉寬闊筆直的街道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藍田鄉屬丘陵山地,地處戴雲山東南坡,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內,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多是崇山峻岭,一座座奔如群馬、舞似龍蛇、立如熊貔的郡峰,一片黛綠,秀色迷人。最高山峰為“朝天山”,海拔1368米,山勢高聳峭拔,氣勢雄偉,為安溪西北部名山,與長坑鄉的達摩岩遙互相望,俗稱“達摩對朝天,大小十八仙”,指的是之間有十八座奇峰綿延。境內次峰“國公山”,海拔1045米,為鄉域南部跨越二鄉之名山,森林面積共3萬多畝,樹木品種繁多。進德村南有文衡山,尖頂如刀切斧削,岩壑幽邃,清澗茂林,奇花異草,賞心悅目。

環境與資源:全鄉有山地面積142044畝,其中有林地85600畝,成材林40000畝,估計蓄材積13萬立方米;毛竹林2萬畝,活立竹400多萬根;1萬畝耕地中,大部分兩熟為主,小部分實現一年三熟;8000多畝果園中,以油柿為主,兼有桃、李、柑桔等水果,年產鮮果500多噸;食用菌生產是這裡的特色農業,年產鮮品1000多噸,是泉州市食用菌示範基地,被譽為“食用菌之鄉”的美稱。這裡群山環抱,碧山迤邐,保留了1萬多畝桫欏和數十株千年古杉,成了珍稀植物的倖存之地;1957年,在安溪縣藍田鄉福頂山森林中,曾發現一群野生古茶樹,其中一棵最大的樹高6.3米,胞圍18厘米,樹幅2.7米。除旅遊資源外,藍田鄉還有豐富的水電、竹林、高嶺土資源,已探明的高嶺土質量高、土質白、儲藏量大,主要分布在益溪和烏殊等村。

藍田鄉野生紅菇
自然景觀資源:

⑴森林景觀:

國公山省級森林公園

國公山森林公園可規劃面積3040公頃(暫定):尚卿鄉867公頃,藍田鄉2173公頃,其範圍涵蓋安溪縣尚卿鄉尤俊村、藍田鄉益溪村、湖坂村、山內寨村九礤村烏土村等村。

林木種類:針葉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竹海、灌草叢、尤俊頂土樓百年榨樹、萬畝桫欏群、烏土千年古柳杉群。

⑵水文景觀:九祭溪、九丈祭瀑布、清澈尤俊溪、藍田水庫、百丈祭洞頂觀瀑布

⑶珍禽異獸:

朝天山:野生娃娃魚
國公山:白孔雀、山獐、穿山甲、山豬、山羊、白龍雞(禽類),蟒蛇、鷹類、鳥類、蝶類。

⑷山珍野味:冬蜜、地瓜粉、淮山、竹筍、柿餅、蕨菜、野生紅菇山苦菜、野生香菇、靈芝菇等。

藍田鄉茶園
特色農業

茶葉是藍田鄉的主要經濟命脈,藍田鄉黨委、政府充分挖掘老茶葉主產區的潛力,在老茶園改造、品種改良、製作技術提高方面狠下功夫,進一步增強民眾的收入,2006年茶葉產量達1850噸,實現產值6600萬元。藍田特色的土特產——淮山,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名貴中藥材,年產鮮品近100噸。

藍田鄉地處安溪縣中部偏西,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非常良好,是安溪縣的烏龍茶主要生產基地,全鄉擁有茶園2.5萬多畝,年產茶葉2萬多擔,藍田茶葉連年被檢測無污染、農殘無超標,合格率達100%。域內還有始建於1958年的鄉辦茶場溫宅管區,擁有山地面積2000多畝,森林覆蓋率100%,生態環境優良,可供後續開發山地達1000畝以上。

作為一個老茶區,該鄉在保持藍田茶葉綠色生態優勢的基礎上,致力於生態茶園建設、改植換種以及茶葉製作工藝培訓、銷售市場開拓,來提升藍田的茶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藍田鄉現已建生態茶園4800畝,示範片4片,種植7萬多株酸棗,改造低產劣質茶園近6000畝。

藍田鄉廣東省龍門縣藍田鄉
為推動茶產業發展,2006年,該鄉成立了安溪縣茶葉協會藍田分會,負責對全鄉的茶葉生產、行銷進行指導。該鄉活躍著一支隊伍龐大的茶葉行銷大軍,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州、廈門等全國各大中城市,而且經營業績不俗,創出了福州“清鏵”、廣州“朝天岩”等一系列著名品牌。全鄉茶葉行銷人員已有1000多人。

藍田鄉積極舉辦或參加各類茶事活動,進一步提高藍田茶葉的知名度。2006年11月,藍田鄉選送的茶樣參加“中華茶文化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高峰論壇”茶王賽,分別獲得濃香型鐵觀音銀獎和清香型鐵觀音銅獎。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一些企業開始走進藍田,建立生態茶葉生產基地,生產綠色無公害鐵觀音。2006年底,安溪年年香茶業有限公司在該鄉後清村對2500畝舊茶園進行改造,成為該公司生態茶園綠色食品的生產基地用地,走上了“農戶+基地+公司”發展之路,進一步壯大了全鄉的茶葉生產,使農民增收致富。

廣東省龍門縣藍田鄉

藍田鄉藍田鄉
概述

藍田瑤族鄉位於龍門縣城北部,東經114.3度,北緯23.51度之間。東、北部與新豐縣交界,南與龍田鎮交界,西與地派鎮和密溪國營林場交界。總面積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783畝,其中水田4921畝,旱地1569畝。林地24萬畝,森林覆蓋率97%。全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2750戶,總人口96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5人,瑤族人口8875人,占92%。鄉人民政府駐地藍田圩,距縣城16公里。

藍田瑤族鄉群山環抱,地勢北高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最高點寒山頂,海拔956.8米,氣候帶有明顯的山區特點,年平均氣溫19.5℃。最高月平均氣溫34℃,最低月平均氣溫5℃,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氣候及水土特別適宜中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和針葉純林等林木生長,適宜發展林業。藍田河自西北向西南注入天堂山水庫。龍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土地多屬酸性赤紅土壤,農業生產條件較差。

礦藏有大理石、花崗岩和水晶礦,其中可供開採大理石儲蓄量約300萬立方米,花崗岩儲量1000萬立方米,水晶礦的品位高,但因礦點分散,儲量未探明。此外還有少量的錫和鎢礦。

藍田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各民族的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徵,但與連南的八排瑤迥然不同,而且與粵北各縣的過山瑤有很大差別。民風民俗獨具特色,除“舞火狗”、“男女對歌”、“不落夫家”、“月月有節”外,還有崇拜峒主爺的“接亞公”活動和“招兵”儀式等與廣東其他地區的瑤族不同的民風民俗。相傳第一任峒主是吃狗奶長大的,因此狗是藍田瑤族同胞的崇拜物,以前禁止吃狗肉,現在才有少數漢族移民吃狗肉。民族舞蹈“舞火狗”曾獲全國民族舞蹈金獎。

行政區劃

1958年成立燎燃人民公社(包括今藍田、龍田、龍城3個鄉鎮)。1961年成立藍田人民公社,轄上東、藍田、新星、到流4個大隊。1986年12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粵府函[1986]341號文批准,正式成立藍田瑤族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管理區。

藍田鄉藍田鄉
產業發展

企業方面,1979年社辦企業僅有庚子坑、七娘寨2座電站,總收入66萬元。1987年鄉辦企業增加到木器廠、農機廠、文具廠、木箱廠、衣車板心廠和魚頭寨、大瑤山等4個電站共9個,全鄉超支現象嚴重,社隊企業缺欠銀行貸款189.45萬元。1997年,全鄉企業(含個體工商戶)86個,工業總產值1038萬元。2000年,全鄉企業102個,工業總產值1168萬元。

農業方面,過去由於舊的生產模式,生產結構單一,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農業結構調整和建築占用土地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耕地面積分別為9816、9413、8899、8899畝,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特別是水田,由於調整低產“山坑田”種果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水田面積分別為8137、7636、7030、7010畝。但同時由於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耕作技術的提高和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全鄉糧食總產量的大幅提高,分別為3125、4017、5708、6918噸,農村人均純收入也大幅提高,分別為109、405、1797、2780元,全鄉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林業方面,1979年以來,鄉政府貫徹了黨的山區經濟政策,針對亂砍亂伐現象,制訂了“封、管、種結合,以封、種為主”的方針,全鄉設了13個封山點,封山面積達6萬畝,有力地保護了林業資源,促進了生態平衡。同時採取各項措施鼓勵、扶持民眾開荒造林種果,其中寒山林場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到1987年成立民族鄉時,全鄉辦起集體林場13個,造林面積16720畝,辦起私人果場65個(種果100棵以下不計在內),種植各種果樹73300棵,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封山育林制度、措施不完善,民眾“靠山吃山”、只砍樹不種樹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1999年3月25日,鄉黨委、政府作出了《關於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的決定》,規定從1999年6月1日起至2019年5月31日止,在全鄉範圍內實施全面封山育林,制定了全鄉山地逐級發包,成立護林防火巡邏隊,把嚴木材砍伐審批關,加強對木材加工廠的管理等具體措施,有效制止了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同時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民眾造林綠化,從根本上促進了全鄉生態的好轉。2000年春,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全鄉人均種植一畝竹、一畝果,每戶冬種兩畝蔬菜,人均封三畝山”的“一一二三”富民工程,立足資源優勢,帶領民眾脫貧奔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到2000年,全鄉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

藍田鄉藍田鄉
小水電站方面,1979年,全鄉只建好了庚子坑、七娘寨2座小水電站,到1987年,增加了大瑤山、魚頭寨2座電站,4座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680千瓦,年發電量285萬千瓦時,除解決本鄉的照明外,還向大電網輸電,年收入10萬元。1997年,全鄉電站7個,總裝機容量為2150千瓦,總發電量550萬千瓦時,年收入78萬元。2000年,全鄉電站9個,總裝機容量2800千瓦,總發電量800萬千瓦時,年收入220萬元。

衛生方面,一直以來,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瑤族民眾的身體健康,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建立和健全。1958年,把當時的聯合診所轉辦為藍田衛生院。為方便居住分散的民眾及時就診,1967年起建立了上東、到流、藍田、社前4個村醫療站,培訓赤腳醫生11人,到1979年藍田醫療衛生機構已比較健全。1987年鄉衛生院已擁有一棟2層的業務樓,在職醫務人員27人,衛生院配備有X光機一台、顯微鏡2台、病床7張,醫療水平逐步提高,一般的常見病和小手術已能解決。1998年投入資金70萬元,在圩鎮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方便了民眾就醫。到2000年,全鄉醫療衛生體系已成熟,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

教育方面,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瑤鄉的教育事業,1950年在藍田墟辦起了一間完全國小,並在到流、社前、小洞3個村設立了三間國小分教處,使廣大瑤族適齡兒童有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到1979年,在上級有關部門多次撥款下擴建了校舍。1981年在鄉黨委的倡導下,全鄉上下捐款籌建藍田中學,共籌集了43萬元(其中10萬元為上級撥款),在石馬山腳下建起了一所擁有六棟2層校舍的全新中學。1987年,全鄉共有6間國小,一間國中,全鄉共有中國小教師96人,在校學生1351人,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6%。1997年,全鄉共投入教育經費120萬元實現了教育樓房化,使全鄉的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2000年,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抓好“普九”成果的鞏固和提高,加快學校“改薄”進程,抓好辦學布局,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2000年考入龍門中學學生20人。

社會福利事業方面,1996年投入20多萬元興建了300多平方米的鄉敬老院1座。1998年投入資金60多萬元打好了墟鎮3公里長的水泥街道,投入資金20多萬元建了鄉肉菜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