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薅草歌
概述
沔陽薅草歌主要流行在仙桃市毛嘴、鄭場、剅河、三伏潭、張溝等旱田較多的地區。 俗話說“棉薅七道白如金,鋤尖口裡出黃金”。從這裡可以看出薅草的重要性。薅草的種類很多,在春節以後薅的是麥草,也叫春草。五六月間薅的是棉花草和粟草。一般薅春草是不唱薅草歌的,因為那時天氣尚冷,草長得不多,薅草的人就不需要多,而且時簡也很短,一下就薅完了。到了薅棉花草和粟草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天氣已熱了, 草長得很快、很盛,在這個時期中,通常要薅三遍到五六遍, 有的甚至多到十幾遍。解放前為了搶時間、保莊稼,農民們相互換工幫忙。為了解除勞動中的疲勞, 提高薅草效率, 彼此就要放開嗓子喊薅草歌了。唱薅草歌的時間有一定的習慣,清早是不唱的,因為早起剛開始做活, 人很精神, 不需要提神, 等到太陽高照人被曬得很昏沉, 這時就要唱了, 大家邊唱邊薅, 精神來了, 磕睡、疲憊就自然逃走了, 幹活就更有勁。這種高吭抒情的曲調在廣袤的田野上, 此起彼落確實非常動人, 這樣一直要唱到太陽落山天黑收工時才停止。
由於薅草歌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因此曲調基本上是取自本地的勞動歌:號子、田歌,以及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調等加以融合變化而來。因此,,它既具有小調的優美性, 又具有山歌的抒情性, 更具有田歌的樸素性。整個旋律風格是高吭、悠揚、樸素、有力、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 和強烈的感染性。
特色
流行在今仙桃的《薅草歌》,在沔陽民歌中最具有影響力,它是由主腔和號子組合而成的,一人領眾人合。領唱有主腔(高腔、悲腔、打鑼鼓),眾人接唱號子(陰陽火,拗驢子過橋等),其旋律優美動聽,享有江漢平原的田園風味。它的曲牌後來發展為沔陽花鼓戲的主要唱腔。高腔曲調高吭、健康有力, 旋律結構多數用四小節一句,少數用五小節一句的。高腔旋律優美,抒情性強,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故民眾對之冠以各種俗稱雅呼。如“骼髏腔”,即高亢、開闊的意思;“枯六腔”,意為意調很高,一般好嗓多唱“六”字調;“箍六腔”,由於唱腔抒緩,每唱六句唱詞落一次板;“棧骼髏”,即優美動聽的意思。此外,還有“骼髏花鼓”、“骼髏班子”等稱呼,是沔陽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高腔善於抒發多種感情;如喜、怒、思、悲、恐、驚等,舒緩時如行雲流水、激情時又緊張激烈!故又有“喜高腔”、“悲高腔”、“快高腔”、“慢高腔”等多種區別。
悲腔緩慢激動,上下句桔構餃自由, 有四小節一句的, 也有三小節, 五小節一句的, 有時在開始前加幾小節的哭腔(節奏特別自由), 以渲染悲泣氣氛。
悲腔是高腔的一種反調唱法(由本調轉入屬調),為女角色悲痛時專用。音域較寬,其唱腔酷似江漢平原農村婦女哭聲,且“喲哎喲”及起伏較大的拖腔(藝人稱為“無字腔”即非正詞的意思),更能抒發悲痛、壓抑、痛苦的感情。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沔陽花鼓戲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薅草歌由於曲調和節奏的特點, 加以演唱上的裝飾音、滑音、以及真假聲的適當運用, 構成了它獨有的特殊風格。在唱薅草歌時, 除了領唱外還有合唱。合唱分二種:一是接腔,一是幫腔, 這二種是不同的。當領唱者唱到最後一個唱腔時, 為了加強氣氛, 烘托情緒。
薅草歌的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一人領唱某種曲牌,眾人合唱某種號子;另一種是不用領唱,大家只是齊唱號子。領唱的曲牌有:[高腔]、[悲腔]、[打鑼腔](曲調與沔陽花鼓戲腔相同)、[平腔]或其他小調曲牌;眾人合唱的號子有[刮個陰陽火]、[么妹子笑嘻嘻]、[拗驢子過橋]、[簧聲]、[吔花]、[引聲]、[嗚聲]、[么聲]、[合聲]等。
眾人合唱的號子,無具體內容,而領唱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能唱很長時間。領唱的內容大都與當地花鼓戲的唱詞相同或相似,也有把其他民歌用來作領唱 的,也有即興創作的。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形式的改變,到了七十年代末,打鼓薅草勞動的場面再也無法見到,作為人類口傳文化遺產的《薅草歌》作為沔陽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入選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