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名:蕭縣墜子
遺產級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皖政200893號
批准日期:2008年12月4日
項目編號:Ⅴ—9
申報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蕭縣
歷史淵源
1914年蕭縣有了第一個墜子藝人。到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蕭縣藝人在演唱河南東路墜子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當地其他曲種和徐州梆子的音樂唱腔,逐步形成了“說、唱、噱、做”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蕭縣墜子。文化背景
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蕭縣春秋時期為蕭國地,秦置蕭縣。自古有“文獻之邦”之美譽,風騷人物薈萃,春秋三賢(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皆孔門高足。蕭縣的《蕭縣書畫藝術》、
曲藝形式
蕭縣墜子為板腔體,板式、曲調包括新創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連、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錦、五字嘣等,典調優美,長於抒情和敘事。伴奏樂器為簡板、墜胡。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表現形式有:單口、對口、多口和墜子戲;單口和對口。代表作品
蕭縣墜子多演唱長篇大書;如《列國》、《金槍北宋》、《雲台中漢》、《月唐》、《隋唐》、《楊家將》、《呼家將》等;多口墜子,多為表現現代生活的中短篇曲目,如《劉巧團圓》、《三封信》、《王傑搶險》、《豐收之後》、《苦菜花》、《茶埠游擊隊》等。主要特點
蕭縣墜子特點:第一,說新唱新,是其傳統,特別是1964年以來,編演了許多現代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