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漁鼓

蕭縣漁鼓

蕭縣漁鼓又稱漁鼓道筒子,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盛於清代,漁鼓藝人演唱,向來衣冠整潔、莊嚴肅穆;其口本世代口授,曲詞文雅,字句不得任意改動,凡淫詞濫調,皆拒之於唱本以外。其短篇書目有《丁香刻木》、《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等,盛行蕭縣以北的木集、郝集、黃口一帶地方。

簡介

漁鼓道情,又稱“漁鼓道筒子”。在安徽盛行於皖北,流行於皖中、皖南各縣。

漁鼓道情,淵源起初與道教關係密切,隨道教 植根於安徽,而且歷史久遠,北有蒙城稱為傳教勝地,南有徽州齊雲山,以傳道教聞名,中有巢湖鳳凰山,以傳道教深入民間;始則以說唱形式,宣講教義,繼而編撰故事講唱,寓教義於其中。終出現道情藝人。

以蕭縣一帶地方為中心的漁鼓,盛於清代。依當地藝人所言,其傳來自山東濟寧,名曰“寒腔漁鼓”,與蕭縣地方漁鼓結合,藝人合民歌、俚曲而變調歌之,逐漸壯大而興盛。

蕭縣藝人演唱,向來衣冠整潔、莊嚴肅穆;其口本世代口授,曲詞文雅,字句不得任意改動,凡淫詞濫調,皆拒之於唱本以外。清代末年,蕭縣漁鼓藝人頗有名者,如邵教安、張教賢、鄧合坤、魏繼標等;所唱曲目內容,大多勸人戒惡從善,忠、孝、節、義,以歷史故事為主。其短篇書目有《丁香刻木》、《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等,盛行蕭縣以北的木集、郝集、黃口一帶地方。

演唱形式

早期皆單一,後發展為一人演唱,一人“墊段子”;再後發展為2 人對唱,但仍以單人演唱為多。

開它的發展始皆應豪門貴族、官宦人家邀請,然後才逐漸走向民間。

說唱書目

蕭縣花腔漁鼓

有《翻車》、《黑驢》、《借琵琶》、《王剛畫廟》等;他在徐州一帶演唱較久,藝壓群芳,凡是本地或外來藝人,莫不尊敬之。同時又有知名漁鼓藝人黃教訓,以演《楊家將》、《回龍傳》見長。陳常金、李教令、朱元才等,演唱反映家庭、婚姻問題,和才子佳人悲歡離合故事的書目為拿手。如《王定保借當》、《雷公子投親》、《紫金鐲》、《小姑賢》、《孟麗君》等。他們的演唱,大多在農村,因此其藝術多帶鄉土氣息。民國19 年伊始,蕭縣漁鼓逐漸衰落,又因當地墜子興起,許多漁鼓藝人改行唱墜子,時稱“墜子熱”。堅持唱漁鼓的,有薛本信、黃教訓、陳常金等數人,從城市富戶人家裡,轉移至廣大鄉村和集鎮,常以《翻車》、《黑驢》、《打關西》等曲目,吸引廣大聽眾。40 年代,因漁鼓藝人年老體弱,演唱不佳。只有薛本信的漁鼓,以“花腔”藝術,敢與其他曲藝對手較量,人稱其技藝“爐火純金”。但可惜薛派藝術,後繼無人,他所收徒,學藝不精,均已改行,於是蕭縣漁鼓藝術,頻臨絕響。但漁鼓道情從淮北流傳到皖西,以六安一帶地方為中心而盛行。皖西漁鼓藝人,大多來自淮北災區。起初他們手持漁鼓、簡板,口唱道情,沿途賣藝乞討至六安地方。後植根於六安的藝人,逐漸三五人定居,便傳授技藝,培育後人。

花腔漁鼓

蕭縣花腔漁鼓,是蕭縣藝人薛本信於1919年在寒腔漁鼓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其他曲種,民歌號子和徐州梆子戲的營養而創造的漁鼓新腔。自1920年以後,主要流行於徐州、阜陽、商丘三角地帶。
蕭縣花腔漁鼓,新創的曲調有:花腔、尾音花腔、襯字花腔等。他還打破了簡板平直擊拍的手法,把連板、捋板、花板交相運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加進了多種裝飾花板;擊鼓時,融抹、挑、彈於一體,使鼓聲清脆跳蕩,餘音裊裊,益發生色;發聲時,氣吞丹田,有時也有舌齒音,表白時的方言又帶幾分徐州梆子的聲韻,且又吐字清晰,因此,他的演唱俏麗多彩,變化多姿,或激情澎湃,一唱三嘆,或低回婉轉,幽咽流泉;表演時還擅於摹擬各種人物的動作姿勢和腔調,形象逼真,聲情並茂。解放前後,薛本信流動演出期間,江蘇的銅山,河南的夏邑、永城,安徽的界首、毫縣等縣的青年,紛紛學習他的自創新腔,有條件的還錄了音個人學唱。
薛本信演唱段子最為精彩。1958年在原蚌埠地區曲藝會演中演出的《翻車段》、《黑驢段》、《借di di》和《王剛畫廟》均獲獎。同年前三個段子參加了安徽省首屆曲藝觀摩匯演,又榮獲了三個一等獎;其中的《黑驢段》被省、地確定為晉京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的曲目。
蕭縣花腔漁鼓,又名薛三派花腔漁鼓,花腔曲折複雜,全靠口傳,現在唯有徒孫劉永林尚能演唱,亟待保護。

相關漁鼓

蕭縣漁鼓

皖北漁鼓道情,於清嘉慶年間盛行,逐漸形成幾大中心地帶。如以界首一帶地方為中心的漁鼓活動,亦稱“墜子翁”,行話謂“海蘭條兒”。當時較有名氣的漁鼓藝人,有王德眾、郭窩、常源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出現一批女漁鼓藝人,皆為“撂灘”說唱,其中最出名的,有谷喜花,傅貴喜等;由於她們參加漁鼓藝術活動,給漁鼓的生命,注入新的血液,受到聽眾賞識。於是漁鼓從界首向外地擴展,東面至太和、阜陽、蒙城,西面至河南沈丘、新蔡、鄲城、太康等地;藝人有徐老幫、路立成、徐立斌、黃成海等,所唱書目,多為打鬧、逗趣的故事;如《於二姐拜壽》、《李玉蓮招婿》、《打連科》、《馬圇輪換親》等。說唱時以白口為主,且句句押韻,所謂一韻到底。韻中分平仄,仄為上韻,平為下韻,單一說唱下韻的謂“高音漁鼓”;單一說唱上韻的,謂“低音漁鼓”;上韻唱法,講究頭腔(腦前、後音)共鳴的發聲方法為主,以求達到高亢、清亮為佳;擅唱者有徐志幫、徐立斌等,以《八馬陵》、《馬前撥水》等中、小段書目為拿手;下韻唱法,講究胸腔、丹田氣運用,以求達到沉雄、渾厚為好;擅唱者有路立成、黃成海等,以《金鞭記》、《三劍俠》等長篇書目為拿手。所唱曲調,上韻有“滿江紅”、“倒捲簾”等,下韻有“走碼頭”、“銀紐絲”、“小花船”等;其唱腔運用顫音較多;上韻唱腔,參合顫音,出聲悠揚;下韻唱腔,參合顫音更好,抒發低回、委宛之情,有纏綿悱惻之感,常出現聲情並茂。且唱詞多用襯字,如“那個”、“也”、“哎”、“哼”等,使唱時行腔、換調,多帶裝飾音,句里字間,餘音輕巧扭動,色調多彩,耐人尋味。又兼用“滑音”充其間,聽眾忽有新奇驚喜之嘆;至唱腔“煞尾”句,尤為講究;必使唱腔忽突、跌宕,韻益而氣足,直至餘音若有若無而後止。所用伴奏樂器,僅有漁鼓和簡板;漁鼓筒子約長一米,筒體纏線塗油漆,一端蒙上豬皮。簡板以長條竹片為之,助敲鼓之節拍。唱時有敲一板一眼,有一板三眼,其他如“快七眼”,又謂之“蝴蝶穿花”;“五眼”,又謂之“老牛撞埂”;“慢三眼”,又謂之“鳳凰三點頭”。

界首漁鼓之表演,有“南徐北路”之稱。所謂“南徐”,即是南方漁鼓藝人徐志幫為代表,講究表情和眼神的運用。和曲韻、詞韻的交融,叫做“神、韻和諧”;或謂之“四到”,即“情到、神到、詞到、韻到”。所謂“北路”,即是北方漁鼓藝人以路立成為代表,他在表演上做了不少改革工作。如改坐唱為坐立演唱兼有招式,運用自如。使漁鼓表演藝術擴大了幅度。近幾年又湧現了新的一代漁鼓唱家。其佼佼者有於虎、史軍等,使界首漁鼓藝術,後繼有人。

近現代的發展

民國元年(1912 年),出現了新的一代蕭縣漁鼓藝人,其中著名的有薛本信,人稱“薛派花腔漁鼓”。薛的藝術,不

花腔漁鼓(《調包計》)

僅演唱文雅,曲調纏綿,吐字清晰,表演逼真,而且發揚漁鼓寒腔的傳統,大膽的從黃、淮船民歌唱的各種號子中,吸收優美聲腔來豐富自己的唱、念技巧。又從當地絲弦、三弦等曲唱中,吸收聲韻,加以柔合,使自己的唱腔有所出新。因此在節拍上,容摸、挑、彈、然於一體;運用連板、花板、捋板等各種擊節的方法,使自己唱腔節奏跳躍、迴蕩,出現許多花音裝飾性的輕、重鼓點,激勵著自己歌喉顫抖的花腔。

漁鼓道情,是蕭縣最古老的曲種。傳說明萬曆年間,就有道情藝人演唱;清道光5年,藝人被邀到縣衙內宅,演唱寒腔漁鼓;蕭縣藝人薛本信吸收當地民歌號子和其他曲種音樂,自創多種花腔,豐富了寒腔漁鼓曲調,故又稱做“薛派花腔漁鼓”;主要在皖北、豫東地區流行。
蕭縣漁鼓道情曲調,除寒腔漁鼓原有曲調外,新創的有慢板花腔、流水花腔、襯字花腔、尾字花腔等;演唱者衣冠整齊,左臂抱鼓、左手打簡板,右手擊鼓,前期唱戒惡從善曲目,莊重嚴肅。後,唱以反映黎民百姓生活的《黑驢段》、《翻車段》、《借髢髢》等段子時,生動輕快,聲情並茂;經常演出的中長篇曲目還有《絲絨記》、《小姑賢》、《雷公子投親》及《孟麗君》等。
蕭縣漁鼓道情,除新創花腔外,重要特徵還有:一是打破簡板平直擊拍的方法,把連板、捋板、花板交叉運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增加多種裝飾花板;二是擊鼓時,融抹、挑、彈、捻手法於一體;三是發聲時也用舌齒音,表白方言帶幾分梆子戲韻味;四是擅長摹擬各種人物的動作姿勢和腔調等;具有著重要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大膽的改革精神,深受上述地區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觀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較早的知名藝人有任道山父母,任的母親曾於1950 年,以拿手書目《韓湘子討封》,參加地方會演,名傳一時。流傳在金寨地方的漁鼓道情,以斑竹園、燕子河、長嶺一帶為盛行。但藝人言及清代由湖北傳來,其演出形式與本地有異。演唱人數已發展至四、五人,演唱時左手的小臂平托漁鼓,右手拇指屈成圈,扣擊鼓面為節拍,唱腔以四句組成,一人領唱,眾人隨和。於是本地漁鼓,遂與外來漁鼓合流。流傳至霍山縣漁鼓道情,時間雖在清代,但衰落較早,後繼無人。直至1950 年以後,又開始盛行。起初有諸佛庵區森林工作站的周正烈,擅長漁鼓;這是他從原籍湖南學會的,到霍山後,便在業餘時間,傳於他人。不久,他對自己演唱的漁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以一小鼓代替漁鼓,用鼓架子置於台中,一人司鼓,兼打牙板,4 個女演員立於司鼓左右或身後,其中2 人各持一酒盅和鐵絲,另2 人各持一碟和鐵絲,各人中旨夾根鐵絲,由司鼓領唱,女演員以鐵絲敲酒盅和碟子,隨鼓點打節拍、幫唱。舞台進場門旁增小型樂隊伴奏;自1959 年起,先後參加六安專區和霍山縣文藝會演,多次獲節目創作和演出獎。相反的舒城縣地方漁鼓,保持原有演唱形式,說是保留清代吳道長在舒城地方的唱法。淮北漁鼓道情流行在皖西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所演唱的書目,大致相同的。如《手巾記》、《韓湘子討封》、《麻姑上壽》、《十八羅漢》、《子路問路》、《三仙傳》、《打蠻船》、《天寶圖》、《地寶圖》等,皆為地方藝人代表性的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