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石刻

蕭縣石刻

蕭縣石刻,始於漢代的畫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石刻取材於本縣山中的青石,青石蘊藏豐富,質地細密,堅硬耐風化,宜於雕鏤藝術品。 近幾年來,蕭縣石刻藝人或遷徙他鄉,或年老體衰,因此,保護石刻藝術成了當務之急。

蕭縣石刻藝術,始於漢代的畫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石刻取材於本縣山中的青石,青石蘊藏豐富,質地細密,堅硬耐風化,宜於雕鏤藝術品。
西漢畫像石,石面粗糙,多為平面陰線刻;東漢,隨著畫像內容的日趨繁複,平面剔地淺浮雕、高浮雕及弧面淺浮雕等技法應運而生;線條由生澀變得流暢,物象刻繪重在寫意。
自南朝宋至清末的長期歲月中,蕭縣石刻藝匠繼承、發揚了漢代畫像傳統,並注重革新和豐富技法。先是唐宋墓前圓雕的出現,使石刻由單一平面刻發展為立體性雕鏤,本縣李石林村西李姓墓前的石猴、石羊、石馬、石人,造型樸拙,線條簡潔。明代蕭縣高浮雕,特別是透雕的新技法,把蕭縣石刻藝術推向了更高的水平;明代的莊裡鄉陶墟村牌坊,有20塊透雕雙面雕,其中包括4塊鏤空花板,剔透玲瓏,技藝精湛;明代萬曆5年,蕭縣重建黌學大殿,殿前台階中部刻有超高浮雕盤龍,造型奇特優美,線條張馳有度,刀法靈活多樣。雖然全縣石刻精品大多毀於天災人禍,但石刻藝術卻在民間流傳下來。
近幾年來,蕭縣石刻藝人或遷徙他鄉,或年老體衰,因此,保護石刻藝術成了當務之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