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泉之戰

蓼泉之戰,公元五世紀初,出現了“五胡十六國”割據的局面,當時的河西就先後建立了“五涼一秦”割據政權:臨松盧水(今民樂永固一帶)胡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初治高台駝駱城,後遷張掖,管轄現在的張掖、臨澤、山丹一帶;漢人李蒿建立之西涼政權——治酒泉、轄現在的酒泉、玉門、安西、敦煌一帶;氐族呂隆的後涼政權——治姑臧(今武威市);禿髮褥檀的南涼政權——治樂都(今青海樂都縣),轄現在的武威、永登、樂都、門源一帶;鮮卑乞伏氏所建的西秦政權,治於苑川(今榆中縣境)。他們經常為爭奪地盤進行兼併戰。

蓼泉之戰

公元五世紀初,出現了“五胡十六國”割據的局面,當時的河西就先後建立了“五涼一秦”割據政權:臨松盧水(今民樂永固一帶)胡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初治高台駝駱城,後遷張掖,管轄現在的張掖、臨澤、山丹一帶;漢人李蒿建立之西涼政權——治酒泉、轄現在的酒泉、玉門、安西、敦煌一帶;氐族呂隆的後涼政權——治姑臧(今武威市);禿髮褥檀的南涼政權——治樂都(今青海樂都縣),轄現在的武威、永登、樂都、門源一帶;鮮卑乞伏氏所建的西秦政權,治於苑川(今榆中縣境)。他們經常為爭奪地盤進行兼併戰。
公元400年,李蒿的西涼政權建立,與沮渠蒙遜的北涼政權並存於河西走廊中、西部。黑河以西及臨澤一帶就成為他們互相爭奪的前沿要衝。
蒙遜雖為胡人,但“博覽群史,兼通天文,雄傑有英略,滑稽、善權變”。北涼天璽三年(公元401年),他謀殺其主段業,奪取王位,被群臣擁立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改元永安。遷治於張掖後,考慮到當時在四面受敵的嚴峻形勢下,欲要保住實力,求得發展,必須勵精圖治,修養生息,積蓄力量。於是就多方延攬人才,加緊境內的社會生產,伺機向外擴張。永安二年(公元402年),姑臧大飢,餓死者十多萬人,蒙遜乘機發兵進攻,但被呂隆擊敗。翌年(公元403年)秋七月,南涼王禿髮褥檀(時禿髮鹿利孤已死弟褥檀繼位於樂都),與蒙遜共出兵攻呂隆。隆以境內飢窮,念姑臧終不能保,乃請降於都於長安的後秦主姚興。姚興派尚書左僕射齊難等率四萬餘眾援助呂隆,八月抵姑臧,隆素車白馬投降。褥檀撤退,蒙遜則與齊難結盟休兵。
後涼滅亡,其領土為後秦接管,然而後秦政權遠在長安,中間又有西秦相隔,姑臧地區遂成南涼與北涼爭奪的對象。
南涼弘昌五年(公元406年)六月,褥檀親自率部征討北涼,蒙遜閉城固守,褥檀一直打到北面的赤泉(今民樂縣城北、洪水河一帶),割其莊稼,掠奪牛羊而還。以後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隻於後秦,姚興以為忠,命為都督河右諸軍事,車騎大將軍,涼州刺史,使其鎮守姑臧。這年十一月禿髮褥檀自樂都遷入姑臧。
南涼弘昌六年(公元407年)九月,禿髮褥檀徵集胡漢兵員五萬餘眾再次討伐北涼,雙方戰於均石(在今張掖東境),褥檀大敗,蒙遜乘機攻占南涼日勒(今山丹縣東,南)。
南涼嘉平三年(公元410年)春三月,褥檀復自將五萬騎伐蒙遜,戰於窮泉。 褥檀大敗,單馬奔還。蒙遜乘勝進攻姑臧。姑臧人皆驚潰。降者萬餘戶。褥檀畏蒙遜之逼,乃將都城遷回樂都,留兵守姑臧。
嘉平四年(公元411年)二月,蒙遜率步騎三萬攻克姑臧。翌年(公元412年)冬十月,蒙遜遷治於姑臧,十一月繼河西王位,改元玄始。
此後幾年,蒙遜經常興兵南下,多次將南涼都城包圍,南涼國力更加衰弱。與此同時,西秦也不斷對南涼作戰。玄始三年(公元414年),乞伏熾盤終於攻下南涼都城樂都,禿髮褥檀降於西秦,南涼亡。以後北涼與西秦便成了近鄰,為了爭奪南涼故土,雙方不時交兵,互有勝負。
其後,蒙遜的主要攻擊目標集中在西涼。開初西涼由李蒿當國,沮渠蒙遜曾對其發動過多次試探性的進攻,只是當時西涼在李蒿主持下,外結睦鄰,內修德政,上下團結,慎於用兵,使北涼難以得手。玄始六年(公元417年),蒙遜聞李蒿病死,次子李歆即位,遂於四月先遣其弟張掖太守沮渠廣宗詐降於西涼,誘李歆進攻張掖。歆中計,遣武衛將軍溫宜先行,自己後繼接應。蒙遜將三萬兵埋伏於蓼泉(今本縣蓼泉鄉),為歆發覺,引兵退還。但蒙遜窮追不捨,與歆戰於鮮支澗。開初李歆失利,其部將辛淵將戰馬讓李歆,自己步戰而死,激勵了西涼兵人人奮戰的決心,北涼兵不能擋而潰。歆率部乘勝追擊一百餘里,斬俘北涼兵七千餘級,大勝而歸。次年(公元418年)秋九月,蒙遜又引兵伐西涼,李歆將出拒,左長史張體順力諫乃止,蒙遜大掠秋禾而還。
西涼李歆初登王位,年輕好勝,喜於用兵,且用刑過嚴,又好置宮室,其從事中郎張顯為國憂慮,上表固諫。以為:“涼三分(李氏、沮渠、乞伏三方割據),勢不久支(三方不能長期共存),兼併之本,在於務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殿下)宜減繕徹懸(宜節約、廢樂),修身側道,而更(今反而)繁刑峻法,繕築(建築)不止,殆非所以致興隆也……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方為社稷之憂”。但李歆不以為然,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又過三年,到玄始九年(公元420年)秋七月,蒙遜欲伐西涼,佯先引兵進攻西秦之浩宜(在今青海省門源縣),既至,又返回川岩(今張掖西南)屯守,以逸待勞。李歆不知是計,以為張掖空虛,欲乘機偷襲。其母尹氏極力阻止說:“我們新建之國,地狹人稀,全力防守,還恐有失,怎么能輕舉妄動,希圖奪取別人的土地呢?我看沮渠蒙遜英勇驍戰,你不是他的對手;況且他正想兼併別國領土,似乎天時也順他。今我國雖小,足能養活國人,你應慎時度勢,正確衡量自己力量,方為明智之舉。而且你亡父的遺囑要‘深慎兵戰,保境安民,俟時而動’,今天還記憶猶新,奈何勝利沖昏頭腦,忘卻先父遺訓,想攻打人家?如果你執意孤行,我看這次恐怕只能看見你帶兵出去,再也看不到你帶兵回來了”。李歆聽不進去,遂領騎兵三萬,向張掖進發,進軍到都瀆澗(今高台鎮夷),蒙遜聽到這一訊息大喜,說:“中吾計矣!”急忙帶兵趕回,雙方大戰於懷城(今臨澤縣平川鎮),結果 被蒙遜打敗。其左右部將勸歆撤回酒泉。李歆說:“我不聽太后教誨,遠征大敗受辱,不殺蒙遜這胡兒,我是無臉面回去見母親的”。於是督促兵將再戰,最後被蒙遜殺於蓼泉。從此,北涼乘勝前進,占領了西涼國都酒泉。次年(公元411年),攻占了敦煌,至是西涼亡。於是西域諸國,皆向蒙遜稱臣朝貢,北涼進入全勝時期。
西涼既滅,蒙遜把兵鋒轉向西秦。但西秦也屢次反攻,北涼頻年失利。兩員大將被擒,士卒被斬者每次多達數千,人民也被徒走數萬。永和元年(公元433年)三月,蒙遜死,其子牧犍即位,又過六年(公元439年),北涼被北魏所滅。從此河西版圖大部併入北魏國土,結束了窮兵黷武、連年不斷的戰爭,廣大民眾才得以休養生息,生產逐漸有了發展。
臨澤縣清乾隆年間的貢生喬彥《蓼泉古城》詩云:“此處西涼起戰塵,七千勁卒頓成嶙,冠軍祠內都奇節,不及旌忠狄道辛”。以志不忘。

故事出處

註:資料出自《晉書》、《魏書》、《宋書》沮渠蒙遜傳、李蒿傳、尹氏傳,及《甘州府志》、《五涼史略》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