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固始縣(“蓼城”)由河南省直管
(人事權暫為信陽市代管)。城市簡介
固始縣是地處河南省東南隅的一個省直管縣,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2007年總人口163萬,幅員2946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
該縣名拜東漢光武帝劉秀以“欲善其終,先固其始”之意涵命名。古稱“蓼城”,又因方言辭彙“俏巴”最具特色,有“俏巴縣”之稱。 當地人才輩出,楚國名相孫叔敖、閩王王審知、清末植物學名家吳其濬都是誕生於此。
行政區劃
固始縣現轄11個鎮21鄉。分別是:城關鎮、段集鎮、三河尖鎮、陳淋子鎮、黎集鎮、往流鎮、胡族鋪鎮、郭陸灘鎮、方集鎮、蔣集鎮、汪棚鄉、陳集鄉;城郊鄉、張廣廟鄉、武廟集鄉、分水亭鄉、沙河鋪鄉、南大橋鄉、洪埠鄉、柳樹店鄉、徐集鄉、豐港鄉、馬堽鄉、草廟集鄉、泉河鋪鄉、石佛店鄉、祖師廟鄉、楊集鄉、觀堂鄉、李店鄉、趙崗鄉、張老埠鄉。
其中,段集—固始火車站特區享受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三河尖—中國柳編工業城、中國柳編商貿城享受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陳淋子鎮、黎集鎮、祖師廟鄉三鄉鎮組成的國家級史河灣改革發展試驗區,行使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境內的史河灣工業集聚區和固始縣城工業集聚區成為全省首批布局的175個產業集聚區之一,一起享受黃淮四市的政策扶持。
歷史沿革
固始在夏、商為蓼國地,在西周為蓼、蔣、黃、潘等國地,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建期思縣,固始彼時為期思縣之潘鄉,又名寢丘邑。西漢,於潘鄉(寢丘邑)置寢縣。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妹婿大司農李通為固始候,縣名由寢改為固始。關於固始縣名,明嘉靖固始縣誌記載:“史記正義日,孫叔敖以寢丘土寢薄取為封邑,李通慕叔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臣按:縣名日方此,豈因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可見,固始縣名是取“堅固通始”之意沿用至今。 至南北朝戰亂頻仍,南朝齊、梁俱屬豫州。北齊、梁、北周前後僑置北建州、新蔡郡、澮州。隋朝廢州縣,復隸屬弋陽郡,期思縣併入。唐以後建置穩定,多隸河南光州。其間商城(殷城)、期思屢次併入又屢次析出。清朝固始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州道光州直隸州。民國屬河南省第九行政都察區潢川專員公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隸潢川專區,1952年潢川專區併入信陽專區,隨之併入。1998年信陽撤地設市,固始為其轄縣。2011年6月1日起,固始縣正式由河南省直管(人事權暫為信陽市代管) 。
境內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番國故城遺址,陳元光家祠。
據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的戶數,占台灣總戶數的80.9% ,表明每5戶台灣居民中有4戶祖地在固始。
由於王潮,王審知是固始縣人,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台灣。從而形成了閩、台人對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閩台一些宗廟祠堂里鐫刻“宗由固始,將軍及澤”。
據有關閩台“移民資料”中介紹,先祖來自河南固始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布於福建晉江、莆田、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仙遊、長樂、詔安等地 。在台灣省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很大部分族譜上都記載著其“先祖為光州固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