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諸宮調作品。即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因說唱時用弦樂器 琵琶和箏伴奏,故又稱《 弦索西廂》或《 西廂彈詞》。通稱《 董西廂》。作者姓董,“解元”是 金、 元社會對讀書人的敬稱。近人盧前《 飲虹簃曲題跋》引《 玉茗堂鈔本董西廂》 清代柳村居士跋說:“董解元,名朗”,可備一說。元代鍾嗣成在其 《錄鬼簿》卷上“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於世者”中,將董列居第一,並注云:“大金章宗時人,以其創始,故列諸首。”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所載略同。但也有人稱他為南宋人,不可信。《 董西廂》卷一寫張生游蒲州,作者解釋說:“蒲州,乃今之河中府是也。”南宋、金朝對峙時,河中府屬金的河東南路,如為南宋作家,不應有上述口吻。董解元生平事跡已不可詳考。明代朱權 《太和正音譜》說他“仕於金”,清代 毛奇齡《 西河詞話》稱他是“金章宗學士”,均系誤解“解元”一詞而致附會。《 董西廂》卷首用〔仙呂調〕和〔般涉調〕填的幾支自敘曲透露了一些作者的訊息:他生在“太平多暇,干戈倒載閒兵甲”的歲月。為人狂放不羈,蔑視禮教。他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熟悉 唐代傳奇、 宋代詞和民間諸宮調。平日在狂歌醉舞之餘,“詩魔多,愛選(撰)多情曲”。作者原來不是民間藝人,所以“打拍不知箇高下,誰曾慣對人唱他說他”,後來落魄江湖。 《董西廂》是今存 宋金諸宮調最完整的作品,它標誌著那個時代民間文藝的最高水平。這部諸宮調是以唐代 元稹 《鶯鶯傳》傳奇小說為基礎,並從李紳《 鶯鶯歌》、宋代 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等作品中汲取營養而寫成的。作者把一篇不滿3000字的傳奇改編為 5萬多字的講唱文學作品,使它在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鶯鶯傳》寫崔、張戀愛故事,作品在發議論之處,雖不免“文過飾非”,但它表現青年男女在戀愛上的大膽行為卻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所以作品不脛而走,廣為流傳。北宋 秦觀、 毛滂為歌舞所寫的〔調笑令〕曾歌詠鶯鶯故事,但受小令限制,無法展開情節,所以同時代人趙令畤有《鶯鶯傳》未能播之聲樂之嘆,於是譜〔商調蝶戀花〕十闋以述其事。趙令畤刪去了傳奇“文過飾非”的內容,肯定崔、張“棄擲前歡俱未忍”,符合當時人民的願望。可是作品主題並未深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也沒有發展。直到《董西廂》問世,才頓然改觀。這部諸宮調揭露封建禮教和包辦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頌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鬥爭,從而突出了反封建主題。與此同時,董解元還成功地塑造了兩組有著複雜聯繫而又互相對立的人物形象,對他們從外貌到內心都作了刻畫,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張生已不再是對女性“始亂終棄”的薄倖兒。鶯鶯仍然溫柔美麗,但已不再屈從於命運,形象較之傳奇更為豐滿。紅娘、法聰和白馬將軍是崔、張的同情者和支持者。這幾個有血有肉、各具特徵的人物的出現,既突出了崔、張鬥爭的正義性,又使勝利結局顯得有說服力。特別是將紅娘這一個居於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寫得富有光采,尤為難得。與上述人物相對立的崔夫人、鄭衙內、孫飛虎則作為反面形象在作品中出現。
《董西廂》結構宏偉。除說詞之外,它共用了包括14種宮調的 193套組曲。作者在這種蟬聯而下的組曲中對結構和情節作了苦心經營。作品以愛情為主線,用交叉描寫男女主人公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在相愛過程中的性格發展,同時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他人物的活動。由於矛盾衝突尖銳複雜和採用了誇張、比喻、烘托、倒敘等種種表現手法,心理描寫也相當細膩,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細節描寫中獲得不平常的效果。從普救寺崔張巧遇起,經過鬧齋、寺警、法聰遞信、將軍解圍、西廂待月、客館拷紅、長亭送別、村店驚夢、 鄭恆傳謠、崔張出走,到最後兩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止,情節並無神奇怪異,然而波瀾起伏,曲折多致,引人入勝,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董西廂》有說有唱,曲多白少,語言優美。金代民間俚曲發達,劉祁曾說:“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 歸潛志》)作者植根於民間文藝,吸取詩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辭彙,把它和民間口語熔為一爐,形成為一種樸實渾成的 風格。《董西廂》傳誦之曲極多,例如長亭送別〔風吹荷葉〕:“憶得枕鴛衾鳳,今宵管半壁兒沒用。觸目淒涼千萬種。見 滴流流的紅葉, 淅零零的微雨, 率剌剌的西風。”〔尾〕:“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舉此一斑,就可以窺見作者駕馭語言的才能。 《董西廂》的出現,直接影響了 王實甫《西廂記》 雜劇的產生。這兩部作品文學樣式不同,語言風格各異,各有所長,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表現同一題材的雙璧。
《董西廂》有明刻數種,即黃嘉惠刻本、 屠隆刻本、 湯顯祖評本、 嘉靖三十六年張 羽序刻本、 閔齊伋刊《 西廂六幻》本。後暖紅室刊本即據 閔本翻刻。人民文學出版社凌景埏校注《 董解元西廂記》以《 西廂六幻》本為底本,參校多種版本排印。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