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植物名稱: 萍蓬草別名: 黃金蓮、萍蓬蓮
種拉丁名:Nupharpumilum(Hoffm.)DC.
科拉丁名:Nymphaeaceae
屬拉丁名:Nuphar
科名: 睡蓮科
屬名: 萍蓬劃屬
適應地區: 哈爾濱、南京、武漢
生態分類: 草本植物-水生花卉
觀賞分類: 觀花類
生境:湖沼中
繁殖方式:分蔸
習性:陽生
發現歷史
最早是由日籍植物學者島田彌市(Y.Shimada)1915年於新竹縣的新埔所採獲。後來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B.Hayata)於1916年在台灣植物圖譜(IconesPlantarumFormosanarum)中發表為新種,為了紀念採集者,便將種名命名為Shimadai。最初的模式標本(Isotype)目前仍保存在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中。形態特徵
萍蓬草是多年生浮葉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厚塊狀,橫臥。葉二型,浮水葉紙質或近革質,圓形至卵形,長8~17厘米,全緣,基部開裂呈深心形。葉面綠而光亮,葉背隆凸,有柔毛。側脈細,具數次2叉分枝,葉柄圓柱形。沉水葉薄而柔軟。花單生,圓柱狀花柄挺出水面,花蕾球形,綠色。萼片5枚,倒卵形、楔形,黃色,花瓣狀。花瓣10~20枚,狹楔形,似不育雄蕊,脫落;雄蕊多數,生於花瓣以內子房基部花托上,脫落。心皮12~15枚,合生成上位子房,心皮界線明顯,各在先端成1柱頭,使雌蕊的柱頭呈放射形盤狀。子房室與心皮同數,胚多數,生於隔膜上。漿果卵形,長3厘米,具宿存萼片,不規則開裂。種子矩圓形,黃褐色,光亮。花期5~7月份,果期7~9月份。貴州萍蓬草葉近圓形或卵形,株型較小。中華萍蓬草葉心臟卵形,花大,花徑5~6厘米,柄長伸出水面20厘米左右,觀賞價值極高。歐亞萍蓬草葉大,厚革質,橢圓形。台灣萍蓬草葉長圓形或卵形。
花:台灣萍蓬草的花期是一年四季,花朵有圓形的花梗,具有白色的長柔毛;花朵的最外圍是帶綠色或暗紅色的萼片,花萼五枚,萼片約1.6公分長,0.8-1.2公分寬:往內一輪是花瓣,花瓣不甚明顯,花瓣為線形,約10枚,黃色,約
5-6公厘長,1.5-2公厘寬,長相和雄蕊相近;花瓣的內側即是雄蕊,約30枚,黃色,花葯約3公厘長,花絲約7公厘長,花葯明顯,和花瓣明顯區分開來;中心的柱頭在頂端平展成盤狀,6-10裂,有些種類完全合生,紅色,全世界約20種的萍蓬草類,它是唯一有紅色的雌蕊,柱頭下方到子房的部位則會縮小像瓶頸一般,但有些種類則沒有。
葉:浮水葉近於圓形,浮水葉,基部有一個V形的缺刻,約10-12公分長,7-10公分寬,下表面具有許多短毛;葉柄橫切面呈三角形,在基部有擴大成翼狀。
果實與種子:果實為壺形,約2公分長,寬度1.5公分。種子卵形,草綠色,狀似綠豆,長約3-4公厘,2公厘寬。
根莖:台灣萍蓬草的根莖肥厚,呈圓筒狀,地下莖約在水底爛泥下一公尺深橫走,直徑可以到二公分,老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三公分。
生態特性
蓬草英文名稱為yellowwaterlily(黃水蓮),顧名思義它和睡蓮有關,葉近於圓形浮貼水面,在基部還有一個V形的缺刻,最早和睡蓮同在睡蓮屬;不過萍蓬草為子房上位,種子不具假種皮,相對於中位子房、種子具假種皮的睡蓮屬,有很大的不同。萍蓬草的花比睡蓮小很多,而且也沒有那么多美麗的花部構造,然而當一大片的萍蓬草黃色的花綻放水中時,自然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由於其果實形狀像酒壺,所以有BrandyBottle(白蘭地酒壺)的稱呼。
台灣萍蓬草是日籍植物學者島田彌市(Y.Shimada)1915年於新竹縣的新埔所採集,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B.Hayata)於1916年在台灣植物圖譜(IconesPlantarumFormosanarum)中發表為新種,種名shimadai就是為了紀念其采者島田市,模式標本(Isotype)目前仍保存在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中。這種植物的特徵在於葉形近於圓形,業葉背具有許多毛,不過肉眼不易看出,要在解剖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其次,柱頭頂端分裂,在每一裂片兩側呈紅色,使得台灣萍蓬草與其它種類的萍蓬草相較起來,觀賞性更高。
花部的特徵
外圍最明顯部分是萼片,萼片的外部常帶綠色或暗紅色,往內一輪才是花瓣,它的花瓣很不明顯,長相和雄蕊很接近,不仔細看不容易區分,再往內則是數目繁多的雄蕊,上面有明顯的花葯,可以和花瓣明顯區分。中心就是雌蕊的部分,雌蕊頂端的柱頭展開形成像盤子的樣子,有些種類完全合生,台灣萍蓬草的柱頭則有6-10個分裂,柱頭下方到子房的部位則會縮小像瓶頸一般,但有的種類則沒有。
萍蓬草是睡蓮科中唯一沒有熱帶種類的一個屬,台灣萍蓬草的分布則是萍蓬草屬世界分布的南限。早期對於萍蓬草屬的分類從七種到二十五種,可以看出這一屬的植物在睡蓮科中是相當麻煩的,在分類上不容易區分,不過最近的研究可能會有一些調整,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節(section),一為舊世界分布(歐亞地區的種類)的sect.Nuphar,另一為新世界分布美洲的種類)的sect.Astylus。從花果部位的構造可以加以區分,sect.Nuphar有五枚花萼,花葯的長度大約為花絲的一半或稍短,果實壺形具有縮小的頸部;sect.Astylus花萼有6-12枚,花葯的長度約為花絲長度的1-2倍,果實卵形不具明顯的頸部。從各項特徵來看,台灣萍蓬草屬於舊世界分布的sect.Nuphar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筆者認為它可能是在種下亞種或變種的分類地位。就萍蓬草屬來說,從過去七到二十幾種的認定,而今又有許多被合併或成為亞種的階級,筆者檢視日本和大陸的一些文獻,發現部分種類和台灣萍蓬草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其次,就水生植物來說,大部分都是屬於世界廣泛分佈的種類,以台灣的地質年代和地理位置來看,要形成一個水生的特有種植物可能性較低。台灣萍蓬草有可能是從臨近的大陸或日本傳播過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隔離形成現在台灣的特有的植物。不過缺乏更進一步的資料,對於台灣萍蓬草的分類地位,還有待更多的研究才能做定論。
植株的特徵
以浮水葉為主,在水中有少許的沉水葉;沉水葉較小且薄,邊緣呈波浪狀;浮水葉近於圓形,約10-12公分長,7-10公分寬,下表面具有許多短毛;葉柄橫切面呈三角形,在基部有寬大成翼狀的樣子,《中國植物志》則將其描述為葉柄基部膨大。花梗圓形,具有白色的長柔毛;花萼五枚,萼片約1.6公分長,0.8-1.2公分寬;花瓣10枚,線形,黃色,約5-6公厘長,1.5-2公厘寬;雄蕊約30枚,黃色,花葯約3公厘長,花絲約7公厘長;柱頭在頂端平展成盤準狀,6-10裂,紅色。果實壺形,約2公分長,1.5公分寬。種子卵形,草綠色,有如小形的綠豆,長約3-4公厘,寬約2公厘。也許你不曾仔細看過台灣萍蓬草的根部,它在泥中橫走的部位是地下莖,直徑可以到二公分,老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三公分,葉子脫落後會留下明顯的葉痕,台灣萍蓬草可以不斷在蔓延其族群,其長像有如脊椎骨,所以日本人將其稱為“河骨”,從地下莖長出的不定根則是以二或三條的方式長出,這種情形在睡蓮屬的一些種類,也具有相似的情形。
繁殖特徵
除了地下莖以營養繁殖的方式不斷長出新的芽和枝條之外,種子在繁殖和散播方面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果實成熟之後裂開開,露出白色的內果皮,種子就包在這內果皮之中,而這白色的內果皮呈海面質狀,且稍具有黏性,可以幫助種子在水面漂浮一段時間,最後種子才會完全被釋放出來,沉到水底。種子只要在適當的溫度之下就可以發芽,不會有休眠的問題。種子是萍蓬草散播的重要機制,而地下莖則是它到達一個新的地方之後,拓展領域占領地盤最有利的方式。
與睡蓮對比
相對於睡蓮,大多數的人對“台灣萍蓬草”較為陌生,原因無它,主要因為台灣萍蓬草在台灣本來數量就較為稀對少,而且目前只分布於桃園龍潭的少數池塘中。儘管去在本省西部的桃園、新竹和南投等地區都有採集記錄,但是缺乏更詳細的資料,今天也很難了解這種植物在過去的分布和數量了。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台灣萍蓬草目前皆生育於私人的土地上,而國人在土地使用的習慣上總多希將將農地變更為建地,如此可以有更高的地價。面對一批批農地轉為建地的現況,有些地主痛恨它,原因在於它是瀕臨絕種的稀有植物,為將來土地的開發使用多了一個變數。筆者曾有一回到龍潭地區去找尋其它種類的水生植物,不料被一名當地地主從路中攔下,不讓我與友人經過,還語帶威脅的口氣,從這位先生的口氣中,不難聽出他所講的就是指台灣萍蓬草。“埤塘”曾是台灣蓬蓬草賴以生存至今的重要因素,而今日“埤塘”灌溉功能既失,台灣萍蓬草的命也吉凶未卜,或許未來我們只能到植物園或特定水生植物愛好者的池塘或水盆中才能見到它。
古籍敘述
至於唐朝詩人杜甫《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久詩》:“苔竹素所好,萍蓬無定居。”詩中的“萍蓬”是“浮萍”和“蓬草”的連稱,分屬兩物,與本文所指的“萍蓬”並無直接的相關。“浮萍”這一類的植物,在水面上漂浮不定;“蓬草”則是菊科飛蓬屬(Erigeron)的植物,果屬上具有冠毛,成熟後隨風飄揚,因而“萍蓬”二字便被用來比喻輾轉遷徙,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本文所談的“萍蓬草”並不是漂浮不定的植物,它的根部是固定在水底的泥土之中。
生長習性
性喜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對土壤選擇不嚴,以土質肥沃略帶粘性為好。適宜生在水深30~60厘米,最深不宜超過1米。生長適宜溫度為15~32℃,溫度降至12℃以下停止生長。耐低溫,長江以南越冬不需防寒,可在露地水池越冬;在北方冬季需保護越冬,休眠期溫度保持在0~5℃即可。地理分布
萍蓬草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日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歐洲也有分布。
貴州萍蓬草分布於貴州。中華萍蓬草分布於江西、湖南、貴州、浙江。歐亞萍蓬草分布於新疆、貴州,歐洲也有。台灣萍蓬草產於台灣省。
繁殖培育
以無性繁殖為主,有性繁殖為輔。有性繁殖即種子繁殖,同睡蓮的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將頭年採收貯存的種子在第二年春季進行人工催芽,播種土壤為清泥土,pH在6.5-7.0之間。加肥(腐熟的芝麻餅、豆餅等均可)拌均勻,上水浸泡3-5d後(最好在泥的表面撒上一層砂),再加水3-5cm深,待水沉清後將催好芽的種子撒在裡面,根據苗的生長狀況及時加水、換水,直至幼苗生長出小錢葉(浮葉)時方可移栽。
無性繁殖即塊莖繁殖、分株繁殖。塊莖繁殖在3~4月份進行,用快刀切取帶主芽的塊莖6~8厘米長,或帶側芽的塊莖3~4厘米長,作繁殖材料。分株繁殖可在生長期6~7月份進行,除去盆中泥土,露出地下莖,用快刀切取帶主芽或有健壯側芽的地下莖,除去黃葉、老葉,留出心葉及幾片功能葉,保留部分根系,在營養充足條件下,所分的新株與原株很快進入生長階段,當年即可開花結實。
用途
萍蓬草為觀花、觀葉植物,多用於池塘水景布置,與睡蓮、蓮花、荇菜、香蒲、黃花鳶尾等植物配植,形成絢麗多彩的景觀。又可盆栽於庭院、建築物、假山石前,或在居室前向陽處擺放。根具有淨化水體的功能。荒年時種子舂米可食用。根狀莖入藥,能健脾胃,有補虛止血、治療神經衰弱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