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避難

華歆避難是講述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的故事。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眼看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始終如一。華歆在危難之時仍重守承諾,而王朗只能交好於平時,在危難時自見人心。
【重點字句】
華歆:東漢末舉孝廉,任尚書令。
王朗:與華歆同時代人。兩人都是當時著名人物。
難:以 為難,即 使人感到為難。
迫至:追趕上來 迫:近
疑:猶豫
【人物性格】
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託,但一經接受請託,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則輕易接受他人的請託,而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共患難,不值得信賴。
王朗樂於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下,能夠與人方便時儘量與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風險的時候,他就只顧自身而不管別人了。而華歆不願隨隨便便地幫助別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煩;但一旦助人,便會不辭危難擔當到底。
【個人見解】
世人都認為兩者的德行高下立判:華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欽佩,但我卻建議大家多學學王朗。試想,如果我們在能夠幫助別人時都不肯輕易助人,舉手之勞也要瞻前顧後,那又如何談得上不辭危難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為其難去學華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樣的境界?其結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藉口,見善小而不為,慮後患而袖手,什麼好事都不去做了。
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義盡,只求大家從簡單的好事做起。做了總比沒做好——這也是王朗的可貴之處。
【來源】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這則故事告誡人們:已諾必誠,始終如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