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

茨菇

茨菇(學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又稱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澤瀉科慈姑屬的一種植物,果實可食用,味澀。原產中國華中、華南等。分布於歐洲與亞洲的溫帶濕地。原產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南方栽培較多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剛剛出土的茨菇 剛剛出土的茨菇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辛辣氣味;根狀莖匍匐,生有許多肉質、直徑1~2.5毫米的鬚根。葉厚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或闊卵狀近心形,長10~20厘米,寬 6~12厘米,頂端漸尖至短尖,基部深心形,後裂片耳狀,通常向後直伸,頂端鈍或圓,有時微尖,常有斑塊,疏被糙伏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葉柄長10~ 30厘米。早春開花,常 1~2朵腋生,具短根莖;鬚根較粗壯。稈成疏叢,直立,高60-100cm,基部徑約2mm。葉鞘平滑無毛;葉舌膜質,長2-4mm;葉片線狀披針形,並具長達10cm的長柄,上面無毛,下面具有細長疣毛。圓錐化序卵圓形,長9-15cm,寬4-5cm,分權近於輪生,細弱,枝腋間疏具軟毛,下部長褐露且無毛,下面具有疣毛。圓錐花序卵圓形,長9-15cm,寬4-5cm,分枝近於輪生,細弱,枝腋間疏具軟毛,下部長裸露且光滑無毛,通常僅於近稱端處有1節面而含2小穗;有時具有2-3節,稀可每節具1小穗,節處膨大具髯毛;穗軸節間及小穗柄有時具纖毛;小穗長5-6.5mm,灰綠色,基部具髯毛;全草略呈捲縮狀。根莖短,下簇生數條至10餘條細根,肉質,長5~12厘米,直徑約2毫米,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質。葉基生, 2~4片,具長柄;葉片卵形或闊卵狀心形,厚紙質,長7~15厘米,基部寬5~10厘米,葉邊緣微內卷,頂端漸尖,基部裂開呈耳垂狀,極叉開;葉面青褐色至棕褐色,常有灰斑塊,葉背色較淺;葉脈網狀較疏。有柔毛。間見葉腋殘留乾燥花 1~2朵。氣辛香、味辛辣麻舌,微苦。

主要價值

茨菇是一種天然蔬菜,亦可人工種植。中醫認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分析表明,茨菇主要成份為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鋅、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對人體肌能有調節促進作用。

茨菇的食用 茨菇的食用

現代營養學認為茨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鉀、鈣以及食物纖維,蛋白質也較多,能防止貧血和水腫等,還可增進食慾。中醫認為它有活血、通便、清熱消腫的作用。

栽培技術

育苗

茨菇田 茨菇田

育苗秧田宜選擇背風、向陽、肥沃的稻田,整田時施足基肥,以農家肥或綠肥為主,每畝施1600—2000公斤為宜,帶水耕耙、田平泥化,一般七月初下秧,栽插密度以6×6厘米,栽插深度要求頂芽第三節位入土2厘米,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

定植

茨菇 茨菇

茨菇秧苗的定植期,可根據前作水稻收穫時間而定,一般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底定植好。定植前要準備好本田,定植時撥起秧苗,摘除外圍葉片,僅留葉柄16—20厘米長,以免定植後遇風搖動,影響成活。栽植深度10厘米左右,隨即將根部泥土填平即可,栽植密度30×(40—45)厘米,畝栽3900—4200株。

田間管理

1、管水 茨菇整個生育期要保持淺水,嚴防乾旱,移栽後要淺水勤灌,以提高土溫,移栽後約一個月,可排水擱田使根深扎,有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莖,後期維持淺水,保持球莖膨大的需要。

2、施肥 茨菇生長期長,需肥量大,以基肥為主,為了不斷滿足茨菇生長發育對肥水的要求一般施肥四次為宜,基肥每畝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公斤;移栽10—15天追施第一次肥,畝施碳銨60公斤,普鈣50公斤;移栽30天后追施第二次肥,畝施尿素60公斤,硫酸鉀50公斤;移栽45—50天追第三次肥,畝施尿素20公斤。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3、耕耥、除草、剝葉 此項工作可在移栽後30天,結合施肥進行,以後應減少田間作業次數,以免將茨菇的匍匐莖損傷影響生長。

病蟲防治

秋季茨菇由於氣溫逐漸降低,故病蟲相對要少,病害主要有茨菇斑病、茨菇(實球黑粉菌)黑粉病,蟲害主要有蓮縊管蚜。

防治方法:①收穫後徹底清除病蟲殘體;②選用無病芽苗;③合理密植,畝栽4000株為宜;④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通風透光和水漿管理;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⑥藥劑防治選擇以下藥劑:15%粉銹寧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90%萬靈粉劑2300倍液;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

採收

收穫的喜悅 收穫的喜悅

秋季茨菇的採收期偏長,十一月下旬即可採收上市至翌年二月份,地上部份剛枯黃時就採收的,不如延遲採收的產量高,這是因為莖葉枯黃後,短縮莖中的養分,仍可繼續輸送到地下部球莖中去,使球莖繼續膨大而增加產量。

留種貯藏

1、選種 留種時應選擇球莖肥大,端正、頂芽粗壯而比較彎曲、無病蟲為害具有本品種特徵的球莖。選好球莖後,將頂芽切下,切取時切口不可過高,要多帶球莖組織,以利髮根和萌芽。

2、貯藏 貯藏時間於每年1—2月份最好,貯藏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泡30分鐘,然後控水晾乾。貯藏應選地勢高燥的地方,用塑膠袋、水缸或木桶均可貯藏,底部鋪一層細砂,再將茨菇頂芽放入厚約6厘米,上面加厚約6厘米的濕細砂,如法依次放好最後密封與外界空氣隔離,特別注意手、貯藏用具和砂不得與任何油和酒接觸。每隔3—4月檢查一次砂是否過乾或過濕。檢查標準,當發現茨菇頂芽已長葉,即為砂濕度過大,應及時將砂翻動,降低濕度,相反頂芽萎蔫時,即為砂濕度不夠,應噴水加大濕度,檢查完畢,仍然密封貯藏至育苗時。

相關文獻

一、《紅河中草藥》

【拼音名】 Cí Gū Cǎo

【別名】催生草、靈芝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箭葉大油芒全草。全年可采,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叢生,高60~100厘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8~30厘米,寬8~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2裂呈箭鏃狀,具長達10厘米的葉柄,下面具細長疣毛;葉鞘平滑無毛;葉舌膜質,長2~4毫米。圓錐花序長9~15厘米;分枝近於輪生;小穗長5~6.5毫米,灰綠色,孿生小穗一有柄一無柄,兩穎等長,具長柔毛;小穗含2花,第一花雄性,第二花兩性。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和林下草叢中。分布雲南。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止血,催產。治月經過多,難產,胸悶,氣脹,陽痿。

【附方】 ①治月經過多:鮮茨菇草五錢至一兩,葉下花根五錢,煎服。

②治難產(在胎位、產道正常情況下):茨菇草五錢,卷柏五錢,煎服。

③治胸悶,氣脹,陽痿:鮮茨菇草五錢至一兩,煎服。

二、《鹹菜茨菇湯》

汪曾祺在散文《鹹菜茨菇湯》中寫道:”前好幾年,春節後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好,格比土豆高。‘“”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一碗茨菇鹹菜湯,飽含著汪老先生濃濃的思鄉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