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花紅,小喬木,高4-6米;小枝粗壯,圓柱形,嫩枝密被柔毛,老枝暗紫褐色,無毛,有稀疏淺色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初時密被柔毛,逐漸脫落,灰紅色。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5-11厘米,寬4-5.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銳鋸齒,上面有短柔毛,逐漸脫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葉柄長1.5-5厘米,具短柔毛;托葉小,膜質,披針形,早落。傘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在小枝頂端;花梗長1.5-2厘米,密被柔毛;花直徑3-4厘米;萼筒鍾狀,外面密被柔毛;萼片三角披針形,長4-5毫米,先端漸尖,全緣,內外兩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長;花瓣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8-13毫米,寬4-7毫米,基部有短爪,淡粉色;雄蕊17-20,花絲長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長絨毛,比雄蕊較長。果實卵形或近球形,直徑4-5厘米,黃色或紅色,先端漸狹,不具隆起,基部陷入,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適宜生長山坡陽處、平原砂地,海拔50-2800米。根系強健,萌櫱性強,生長旺盛,抗逆性強。喜光,耐寒,耐乾旱,亦耐水濕及鹽鹼。適生範圍廣,在土壤排水良好的坡地生長尤佳,對土壤肥力要求不嚴。要求土壤排水良好。管栽粗放。地理分布
產於內蒙古、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雲南、新疆。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果除鮮食品外,還可以加工製成果乾、果丹皮或釀酒。小時候的聖品,記憶中的奇葩。藥用價值
1、基本介紹【俗名】沙果、蜜果、林檎。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止渴,止瀉,澀精。
2、宜食
適合於夏季煩熱,口中乾渴及慢性瀉痢及遺精者食用;
《醫林纂要》:“止渴,除煩,解暑,去瘀。”《本草圖經》:“林檎,須熟爛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
3、忌食
糖尿病消渴者忌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痛風、癰癤疔瘡之人亦當忌食。
《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開寶本草》:“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好睡,發冷痰,生瘡癤,脈閉不行。”《本經逢原》:“林檎,雖不傷脾,多食令人發熱,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復發,或生痰涎而為咳逆,塞閉氣道使然。”《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澀脈滯氣,發熱生痰。”
4、按語
花紅為薔薇科植物林檎的果實,我國長江流域及黃河一帶普遍栽培,果期在8-9月。
花紅與蘋果,古今常易混淆。究其原因,一方面兩者均屬薔薇科的同類果實;另一方面,古時皆以“柰”相稱,蘋果稱為‘柰於”或“柰”,花紅也稱“朱柰”或“五色柰”。後來或以果實大小而論,大者為蘋果,小者稱花紅或林擒。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言:·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或以南北產地不同而分,產於南方者稱花紅,產於北方者叫蘋果。如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所說:“南產實小,名林檎,一名花紅。北產實大,名頻婆,俗呼蘋果。”實際上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不應混為一談。
觀賞價值
《觀賞樹木學》中講花紅MalusasiaticaNakai亦名林檎(《開寶本草》)、沙果。屬薔薇科。葉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先端尖形,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銳鋸齒,背面脈上初有柔毛,鏇即脫落。3月間開粉紅色花。實扁圓形如蘋果而略小,8-9月間成熟,呈黃色或淡紅色,香艷可愛,亦為花果並美觀賞樹木之一。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1、選地和整地(一)選地花紅適應性較強,在我縣2100米以下海拔均可種植,喜溫暖乾燥、陽光充足的氣候,耐旱、耐寒,忌高溫高濕,以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為宜。不宜在低洼積水的粘土上種植。
(二)整地由於種植紅花均選擇秋植,前作是黃豆、花生、烤菸、玉米均適宜。整地時只需將地塊深翻一遍,清除枯枝雜草,細碎土塊,做到土碎地平即可;水稻田可採取免耕種植的方式。
2、播種及密植
(一)調整播種期紅花屬長日照植物,不同播期產量不同,早播者產量高,晚播者產量低,故播種宜早不宜晚。紅花幼苗較耐寒,能耐-6.6℃低溫,個別品種能耐-15℃低溫,因此,紅花播種一般在10月上旬;冷涼山區旱地可在9月中、下旬播種,即在玉米未收穫前挖“玉米腳”種植。
(二)種子處理為保證獲得高產穩產,保證齊苗壯苗是關鍵,對此,種子需用清水浸泡6—8小時讓其充分吸水,保證出苗。畝用種量1—2公斤。
(三)合理密植
株距按6寸—7寸,行距按9寸—1尺,塘深度2—3寸,每塘播種3—4粒,保證每畝有10000—13000搪,每塘留2株保畝有效在20000—26000株,但也要依據以下幾個條件做適當調整:
(1)是旱地還是水澆地 旱地宜稀植,特別是缺雨年份,太密可能會減產。
(2)播種期 播種晚,宜密植,早播種,宜稀植。
(3)每隔4行須空出半行,以便進入地里採花。
播種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底肥種子必需分開放。底肥每畝可用15公斤複合肥或5公斤尿素(為保證出苗,一般不施用化肥作底肥,待苗齊後用作追肥),畝用1000公斤農家肥。覆蓋土層深度不超過2寸,原則上要求蓋土時適當振壓,這樣更利於苗出土。
中耕管理
(一)間苗:按株距6—7寸,行距9寸—1尺的規格種下,待苗齊後,每塘僅留2株,拔除病弱苗或過大過小株,保留中間株。(二)合理灌水
紅花有強大的根系,能從土壤深處吸收水分,不灌水仍有所收穫,但紅花最高產量是在灌溉的情況下獲得的,澆灌1、2、3和4次水的紅花種子產量平均比不澆水的產量依次高29%、44%、58%和76%。由於紅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對水分都很敏感,所以,灌溉技術也是紅花栽培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如有不當,即使在降水量只有29.4mm的乾旱地區,也可因灌水量過大而導致紅花大量死亡,因此灌溉必須慎之又慎,技術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灌溉前需檢查土壤的水分狀況,若紅花根系所至之底土仍然是濕潤的,切勿進行灌溉。
(2)若天氣預報在2——3天內有雨,最好暫不澆水。
(3)紅花除幼苗時在低溫下較耐濕外,其它生長階段對水分都很敏感,噴灌易引起鏽病和枯萎病,漫灌易引起根腐病,均須避免。必須採用溝灌,最好採用隔行溝灌,這樣,既節約用水又最安全。
(4)灌溉完畢,需及時疏通排水系統,以免遇雨積水。
(5)最後一次澆水應在95%花球開花之前5天進行。
(三)肥料管理
紅花的耐旱、耐鹽鹼、耐瘠薄等特性被人們熟知,因而紅花種植區的多數種植戶將紅花栽植於肥力低下的土壤中,大多種植戶錯誤的認為,紅花不需要增施肥料;相反,另有一部分種植戶為獲得紅花高產而施用較多的肥料,也造成了增產不增收的結果。
紅花對肥料的需求量一般取決於土壤自然肥力、水分狀況、播種期等,當土壤肥沃時,可以不施或少施氮肥,一般有灌溉條件的中低等肥力土壤,在定苗後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5—8公斤提苗,至孕蕾期每畝施用尿素10—15公斤。無灌溉條件的旱地,可不施氮肥(也可在大雨前每畝施尿素5——10kg,或把尿素兌水澆灌);給紅花施用微量肥料,增產效果明顯,一般從現蕾開始,每隔7——10天噴施1次,可選用磷酸二氫鉀、有機鈣肥、液體多元鉀肥,硫酸鉀、硫酸硼等微肥,共噴3——4次。
病害防治
1、鏽病:高濕有利於鏽病的發生,孢子隨風傳播,以冬孢子及冬孢子堆在病殘體上越冬,在春末夏初當低溫或中等溫度而濕度較高時侵染葉面,引起葉片枯死。防治方法:種子處理,用15%粉銹寧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0.2%——0.4%;清潔田園,集中燒毀病殘體,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施殺菌劑,7——10天噴1次,連續2——3次,可用20%粉銹寧乳油0.1%溶液,波美0.3°的石硫合劑等藥劑交替噴施。2、枯萎病:枯萎病也稱根腐病,病菌主要危害根部,初發病期,根莖部呈現褐色斑點,莖基表面呈現粉紅色的粘質物,最終導致基部皮層及鬚根腐爛,引起植株死亡。發病輕者損失1——2成,發病重者可全田毀滅。防治方法:要嚴格做到輪作不重茬,保持土壤排水份良好;及時拔除病株燒毀,病穴用石灰消毒;清除田間枯枝落葉及雜草,消滅越冬病原;用50%多菌靈,50%敵克松0.17%——0.20%的溶液等灌根。
來歷傳說
一:傳說,清朝嘉慶年間,來安境內出了一個三品官、東台御史吳棠。他把老母接到京城去住,誰知卻忽然得了痢疾。請遍了京都名醫都治不好母親的病。吳大人憂心如焚,不得不將願意老死故土的母親送回了來安。臨時找了個名叫花紅的村姑在病榻旁照看老母。花紅姑娘心地善良,盡心盡力服侍吳老太太,見老人不吃不喝,便到集上買回新上市的新鮮林檎,讓吳老太吃點兒開胃。哪知吳老太只覺酸甜適口,越吃越愛吃。一連幾天吃林檎,病也治好了,飯菜也覺得香了。吳家上下皆大歡喜。不久,吳棠之子帶了七十多斤林檎進京,將林檎進獻仁宗皇帝。仁宗不知何物,只聞到桂花似的清香、紅紅鮮亮,脫口說出:“花紅、花紅。”吳棠感念花紅姑娘,急忙附和:“此果就叫花紅。”仁宗皇帝大悅,當朝賜名此果為“來安花紅”。二:據《來安縣誌》記載,來安早在明嘉靖年間就有花紅栽培。古人稱之為林檎。從林檎到花紅,有個“皇封貢果”的故事。清嘉慶年間,來安城林檎種植大戶吳球,進京看望在朝中任東台御史(三品文官)的叔父吳棠時,帶了自家所產的林檎送給叔父,以表孝心。吳棠食後,覺得此果甚佳。翌日早朝時,呈獻給嘉慶皇帝。適逢嘉慶帝胃口不佳,心情煩躁,見臣奉獻果品頓覺快慰。視其色澤艷若紅花,食其味如桂花清香,龍顏大悅,脫口而出:“花紅也!”因系來安產,隨封為“來安花紅”,並詔令每年進貢。來安花紅品種優良,小巧玲瓏,皮薄肉脆,汁多渣少,味甜爽口,香味濃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豐富。正宗的來安花紅,已為數不多了,只在張山,龍山一帶有少數果園留有幾棵,每年上市也很難看到來安花紅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