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效應

一月效應

一月效應是從統計學角度分析股市走勢的一種慣常現象,指一月份的回報率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報率很多時會呈現負值。最初出現一月效應的國家是美國,然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陸續發現一月效應存在其他股市之中。

成因

(圖)一月效應一月效應

對於一月效應的出現,學者認為這與美國“資本增值稅”的稅務安排、基金粉飾廚窗、員工的年終花紅及美國年尾的重要假期(感恩節、聖誕節、元旦)有莫大關係。

根據統計學的驗證結果顯示,一月份的回報率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報率很多時會呈現負值,而學界稱這種現象為一月效應。

在傳統股市智慧之中,有一個效應叫做一月效應,內容是每逢踏入新一年的一月,股市總是升的多,跌的少。最初出現一月效應的國家是美國,然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陸續發現一月效應存在其他股市之中。

一月效應是相對的,如果市場是有效率及正常的話,原則上每個月的回報率平均也應是差不多。但根據統計學的驗證結果顯示,一月份的回報率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報率很多時會呈現負值,而學界稱這種現象為“一月效應”。

為何十二月跌的多,到一月升的多呢?如果市場存在一月效應的話,是否應該在十二月買入股票,在一月沽出,然後賺取最大利潤?學者都嘗試去解答這個問題,而出現股市一月效應,可能是因為以下的原因所導致的。

(1) 稅務效應:在美國的稅法是這樣的;如果投資獲得盈利是需要繳稅的,這個稅項就是“資本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如果賣出股票的價格比買入價高,那么所賺取的利潤便要繳稅。但這稅項是對稱的,如果賣出股票的價格比購入價低,投資便出現虧損。而原則上,這些虧損是可以扣的。

一月買入心儀股份

股票投資的賺蝕稅務效應,不是計帳面的,而是根據實質的買賣。如果持有股票是帳面虧損的,原則上不能扣稅。要把股票在市場上沽出,把帳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才能獲得稅務寬免。

而美國報稅的截數日在每年12月尾,因此如要獲得扣稅,便要在年尾之前把帳面虧損股份沽出。為了降低所繳納的稅款,不少投資者都會在12月前沽出帳面虧損股 份,形成了12月的市況偏淡。但到了翌年1月,一切都重新開始,投資者會重新投入市場,把12月套現的資金重新投放股市之中,買入心儀的股份,繼而帶動股 市上升。而這個由稅務因素帶動股票上升的效應,叫做"Tax Loss Hypothesis"。

(2)粉飾廚窗:基金多在12月做年結,製作年報在年初寄給基金持有人,而基金年報之中會有一項十大持股的列表,告訴基金持有人,基金所持有的股份是甚么,讓基金客戶知道基金的投資策略。既然要披露有關持股量,所持有的股份要儘量能見人的,例如一些穩健的藍籌股份便符合要求。但問題是藍籌股的回報較低,因為風險同樣低,可能會令基金表現 沒有那么吸引,所以折衷的辦法就是在年初之時,購入一些二、三線上市公司,藉著它們來提升基金回報,然後在年結之前,把這些股份沽出,換入藍籌股份,使到 基金持股列表更加好看。

結果是每逢年尾之時,一些一以下的股份股價下跌,反而大藍股股價有支持。當踏入翌年一月,基金已完成了年報工作,新的一年又要重新爭取表現,於是重新吸納股份,帶動股市上升,形成一月效應。

(3)年終花紅效應:傳統西方派發花紅日期,多在12月尾、1月初。人們把花紅或雙糧投入股市的時間多在1月,因而帶動股市出現一月效應。

(4)一年之計在於春:12月出現多個重要假期,在美國有感恩節、聖誕節及新年年假,而基金經理多在12月休假。在1月放假歸來,重新投入工作之時,往往會重新部署投資,購入股份,繼而帶動1月股市上升。

農曆年或帶動效應

上述種種,就是引發1月效應的不同原因。當然對於港股來說,各項假設未必完全成立的,例如投資股票失利是不能扣稅的,所以香港便沒有稅務效應。而年終花紅的發放,港資、華資的多在農曆新年前後,亦即二月左右,因此港股一月效應可能因此而受影響。

解釋

“一月效應”雖然也許是所有季節性股市型態中最出名的一種,但它仍然常常被誤讀。

例如,許多投資者認為,一月效應指的是股市作為一個整體在每年頭一個月出現的非正常強勢,但事實並非如此。針對這種現象的研究顯示,每年這個時候顯露出不同尋常季節型態只是:小型股往往超越大型股的表現。

因此,一月效應並非指大市,實際上是指小型股的相對強勁而言。

還有,就小型股來說,其相對強勢的實際開始時間是上年12月中旬,到當年1月中旬基本上就結束了。

也許正因為一月效應如此被誤讀,才使得它一如既往地那么有效。通常,一種超越市場的策略,會隨著企圖利用它獲利的投資者數量的增多而失效。

策略

該策略就是:在12月20日收盤前買進一份價值線數指的期貨契約,同時放空時間最接近的標普500指數期貨契約。這項策略應該在次年1月9日收盤前清算完畢。(如果12月20日休市,那么該策略要求在下一個交易日收盤前進行最初的交易;如果次年1月9日休市,那么要求在該日期之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前平倉並結束交易。)

結果表明,自KCBT推出價值線指數以來的23年中,除了兩年是例外,其餘年份該策略都有獲利。當然,一年前人們對該策略曾經產生了擔憂,因為那正是兩個例外且虧損較大的年份之一。當時看來,這也許意味著KCBT策略的獲利性開始變弱。

值得注意的是,當KCBT多年前推介這種策略時,一份價值線指數期貨契約的價格是價值線指數價格的500倍;今天,一份價值線指數期貨契約的價格是價值線指數價格的100倍。因此,如今實行這項策略時,每放空一份標普500指數期貨契約,便要同時買進5份價值線指數期貨契約。

還應注意,KCBT的策略並非直接針對大市。即使當整體股市在12月20至次年1月9日期間出現下跌,但只要大型股下跌幅度超過小型股,它仍然能夠獲利。

作為一位投資通訊表現的追蹤者,我對該策略的持續成功感到欣喜。早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幾位投資通訊編者便認識到一月效應現象,並利用它獲利,這幾乎比華爾街所有分析師都要早。當然啦,如今很少有投資者不知道這種季節性現象了。

這表明,儘管投資通訊行業以編者們的瘋狂自我推銷而出名,但他們有時候的確能發現一些具有持久價值的投資策略。“1月效應”是指股市1月份的行情,對這一年有極大的參考意義,如果1月股市上升,則通常全年市場將會上漲,反之亦然。
本周五(1月29日),是今年1月份最後一個交易日,結果幾乎以當月最低點收盤,上證指數月跌幅為8.78%。投資者不由有點擔心“1月效應”是否會在今年應驗。
“1月效應”來源於統計學,該效應在美國受到廣泛關注,據一些研究機構統計,過去80年,以標普500指數1月表現來預測全年的表現,準確度超過75%。
記者統計最近10年A股市場每年首月漲跌幅與全年走勢關係,發現從2000年到2009年,“1月效應”僅落空一次,發生的機率極大。特別是最近5年,年年應驗。
記者採訪了多位市場人士,大都認為在市場下跌階段,投資者往往喜歡去尋找股票下跌的理由,上漲時亦如此,不過“1月效應”確有一定的道理。
“按照通常的經驗,往往在每年年底的時候,市場上的很多資金可能有結算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會在年底撤出市場,股價也會下跌,市場資金往往會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相反進入新一年後,資金面較為寬裕,比如1月信貸投放額巨大,一部分資金可能又會重新流入市場。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還在下跌,這說明資金對股市長期不看好。”深圳一位券商研究員說。
已經空倉近兩月的廣州私募人士黎仕禹表示:
“我對於2010年持十分謹慎的態度,畢竟2009年是單邊上揚的走勢。市場現在還不具備重現2006、2007年大牛市的條件,所以今年市場可能會以調整為主,甚至單邊下跌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沒有。下跌往往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成頭部,現在已經完成,未來如果反彈後再次下跌,甚至跌破年線,從技術看,今年市場就確立了單邊下跌的走勢,‘1月效應’可能會再次應驗。我認為至少今年上半年市場會是調整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