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由來
2012年5月14日,央視開播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受到“吃貨”們的熱烈追捧。在充斥著諜戰劇、偶像劇和宮斗劇的電視螢幕上,一部滿懷情感、文化底蘊的美食紀錄片,無疑成為一縷清風,打開了觀眾的心門。人們開始瘋狂地搜尋這些遠離都市的美食,諾鄧火腿、內蒙古奶豆腐、雲南松茸……這部紀錄片引發的“舌尖效應”一直在繼續。
影響
文化與哲學的滲透固然為《舌尖上的中國》增添了厚重與精銳的價值,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然而看到紀錄片最直白的感受,還是來源於食物帶來的巨大誘惑。這也為聰明的商家及熱愛中國飲食文化的人們提供了絕佳的參與機會。
網購
依託強大的商品種類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淘寶是最早受益的電商之一。根據淘寶數據的顯示,自2012年5月14日該紀錄片開播之後5天,共有5844791人上淘寶找過零食特產。片中出現的毛豆腐搜尋增長了48倍,松茸搜尋量增長了兩倍。有不少吃貨是邊看電視邊打開淘寶搜尋並下單。於是淘寶對這種現象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零食主頁推出了“舌尖上的淘寶”專題,以方便想要品嘗《舌尖上的中國》裡面美食的吃貨們查找。旅遊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也已經從餐飲界蔓延到了旅遊市場。讓很多觀眾按捺不住去報名“舌尖上的旅行”項目,該項目可以專門去吃雞豆涼粉、納西烤魚、黑山羊火鍋這些雲南美食。此外,“特產游”成了許多旅遊線路的主打,如成都錦里川味小吃游、三亞海鮮大餐游等。該片既是中國紀錄片的成功之作,也是“舌尖”游的成功宣傳,從立意到構思、從內容選材到表現形式,對當下的旅遊宣傳具有啟示作用。
股市
慣於炒作的A股自然不能拒絕誘惑。該紀錄片一天天地播著,食品釀酒板塊也一天天地漲著,雖然主角幾經更替,但無一不順應了“舌尖效應”。
譬如,第三集《轉化的靈感》中提到紹興黃酒,就讓古越龍山被大量資金搶進,在隨後的六個交易日連續上漲,創下2011年以來的新高。再如,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中介紹了青稞,股票青稞酒隨即以大漲回響,也創出歷史新高……
文化
各個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中國高校BBS上出爐。學子們總是對學校食堂各種抱怨,一旦離開母校卻又念念不忘。於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應運而生。從網上的照片中看到,從打飯的師傅、熱騰騰的蓋澆飯到各種飯卡造型,都承載的學子的母校情結。
與此同時,網路上布滿仿製紀錄片中台詞而作的“舌尖體”。一個個綿長的複雜句,讓人看了溫暖和踏實。如德國篇:入冬了,中部的圖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圖林根烤腸;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選擇慕尼黑白腸;而距離不遠的紐倫堡人民更加喜歡紐倫堡香腸;東邊的柏林人民則將咖喱腸作為他們的餐食。
其他
“舌尖效應”還影響著《舌尖上的中國》本身。單就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而言,拍攝團隊順其自然地做了一個決定——拍續集。整個團隊還想把更多中國人日常起居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現給中國人自己,展現給世界,用東方人的視角和文化觀打造出中國紀錄片的“舌尖”文化品牌。
其他含義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時想不起來,有一種話到口邊卻說不出來的感覺,心理學中稱為“舌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