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TOT狀態
“我這是怎么啦?腦子怎么如此不聽使喚?!”不少時候,我常常這樣埋怨自己。比如,有好幾次,我在公共汽車裡,或者在馬路上,突然聽見有人叫我的
名字。我抬頭一看,噢,這不是我多年未見的老同學、老朋友某某某嗎?這時人之常情的反應,自然應當是回叫老同學、老朋友的尊姓大名: “某某某,原來是你啊!”奇怪的是,這個“某某某”,我心中明明感到是一清二楚的,幾乎很快就能叫出來了,卻偏偏就是轉化不成具體的語言之符號。結果,我只好吐出一句;“你好!你好!”連“你”的姓名都叫不出來,還“好”什麼呢?熱情自然被打折扣,令人好不尷尬!
又如,不知有多少次了,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走筆到某一“地帶”,突然被一個句子的選擇難住了。於是我苦思冥想,哎,想著想著,那個句子的“形象”倒真的在腦海里出現了。但當提起筆來時,不知怎么的,這個“形象”明明已經到了筆尖,卻偏偏寫不到紙上。實在要教人“擲筆三嘆”嗬!
再如,在工作中要醞釀一種構想時,一種構思幾乎就出來了,可就是卡住了, “出”而不“來”。你說氣惱不氣惱!
諸如此類的情景,不知讀者諸君是否也有經歷過?但據我向一些同事、朋友徵詢,回答都幾乎是異口同聲的: “這種經歷是常有的事,很叫人頭疼。”不少同事、朋友還舉出了生活、學習和工作各個方面的渚如此類有趣而又費解的例子。
我們不妨把上述所說的那種常常出現在問題就要解決時的現象,形容為“幾乎有了”、 “已經到了舌尖兒上了”的狀態。此時,我們似乎感到茅塞頓開,但又不確切知道該如何解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形象地稱之為解決問題的“先聲”,“只聞其鳴響於有無之際而不降臨。”這種現象簡稱為TOT(Tip Of the Tongue)。顯然,當人們處於TOT狀態時,欲行不能,欲罷不忍,也許有點象要打噴嚏前的樣子,心裡是頗為難受的。
“瓶頸效應”
這種“TOT”狀態的形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乃是一種“瓶頸效應”。
所謂“瓶頸效應”,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心理過程中各個因素、環節的相互關係。社會角色扮演者在進行某項創造活動時,在從事某一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為時,要求與之相關的各因素、環節配合與協調並進,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環節跟不上,就會成為“瓶頸”卡住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的正常進行。有的時候, “瓶頸效應”得到了克服,TOT狀態很快從“几几乎有了”轉向“有了”,從“就在舌尖上”轉為“完全說出來了”,問題獲得解決,創造趨於成功。有的時候,聽任“瓶頸效應”起作用,TOT狀態得不到解除,時間一長,心理上鬆懈並產生一種惰性,那就會使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前功盡棄。
由此看來,如何有效地消釋有礙創造性地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瓶頸效應”,必然為每一個立志創造的社會角色撈演者所關注。
舉例借東風
在赤壁之戰中,東吳與曹操的勝負為什麼最後取決於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國研究系統論的一些專家,從系統功效的角度,對這次戰役進行了考查分析。在這次戰役的“借東風”事件之前,有蔣乾中計,孔明借箭,苦打黃蓋,闡澤獻詐,龐統授計等。所有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這次戰役中各“要素子系統”,各自發揮其子系統功效,比如蔣乾中計後,殺了蔡瑁、張允,使曹操失去了兩個得力水軍首領,為曹軍訓練水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僅僅靠這些尚不能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後勝利。要取得最後勝利,還缺最後一個要素子系統一東風。正是因為東風這一要素加入在這一戰爭系統中,並與其他子系統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才產生了新功效,消釋了“瓶頸效應”,取得了決戰的勝利。對此,有關專家稱為系統功效的“東風效應”。就是說,由於新的要素子系統與其他要素子系統相互作用,該作用所產生的效果,能構成一個產生正功效的新的系統或者能改變原系統的系統功效。這便是“東風效應”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社會是一個系統,人也是一個系統。同樣,我們也可以把個體扮演社會角色的過程看成是一個系統,把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動、某一行為看成是一個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一個系統總是由三大類的子系統構成的:要素子系統、一般子系統、多餘子系統。其中,要素子系統是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東風效應”就是要素子系統變化或新的要素子系統加入時,給大系統增加的正功效。
借東風·總結
有道是“一物降一物”。在這裡, “東風效應”可以稱得上是治療“瓶頸效應”的一劑良方。如果你在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遇到“瓶頸效應”之阻礙的話,那么,就請
你及時地去呼喚“東風效應”吧。
《三國演義》中那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想必你是十分熟悉的。周瑜為了赤壁火攻,與曹操一決雌雄,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是,曹營依江北,吳軍駐江南,欲用火攻,還缺少一個必要條件:東南風。如果沒有東南風,就會象“瓶頸”一樣卡住整個活動的進行,就會使周瑜的計畫和準備工作前功盡棄。為了消釋這個“瓶頸效應”,使眼看就可以成功的計畫及活動從TOT狀態中突圍而出,於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火借風威,風助火勢,東吳大勝曹操。可見,在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諸葛亮“借”來東風,東吳是無法取勝的;東風在這次戰役中起到了消釋“瓶頸效應”的決定性作用。
衝破瓶頸
調整自身行為
這就告訴我們,要呼喚來“東風效應”去消釋“瓶頸效應”,就必須對我們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動或某一行為系統,在出現TOT狀態、被“瓶頸”卡住時,適時地加入新的要素子系統,從而給系統增加正功效,從“瓶頸效應”中脫穎而出。
那么,新的要素子系統”又是怎么得來的呢?天上掉不下來,地上冒不出來。雖然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所借的東風似乎是向老天爺之神靈祭來的,其實,只要稍作分析,如果諸葛亮沒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沒有自身大腦的思維活力,那是斷斷不可能“祭”到東風的。在這裡,倒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句話可以給人以啟發。那就是說,任何妙計良策的誕生,總是要藉助於心之器官,有賴於大腦的思維能力。 “眉頭一皺”,大腦的機器開動起來了,各種生長在知識和實踐經驗之事實基礎上的聯想,就會展開飛翔的翅膀,最終歇腳於最有價值的妙計良策之高山上。
心理學的研究
這是一種特殊心理現象。據心理學研究,創造活動往往失敗於上千次
的試驗,卻成功於一次的聯想或啟發。阿基米德從國王那裡領受了測量真假皇冠的“課題”,長久想不出好方法來,有時幾乎要想出來了,卻又給某個“瓶頸”卡住了。後來洗澡的時候,卻意外地從浴缸中得到了測量的方法,這個新的要素子系統一找到,就使課題研究活動之系統擺脫了“瓶頸效應”。顯然,這是一種思維活動中的“頓悟”現象,是個體心理在情感方面的一種“移注”現象。如某一構思“障礙”而煞費苦心,仍百思不解,如“得來一個字”, “捻斷數根須”還處於TOT狀態,突然,聯想力使頭腦中出現了一幅清晰的圖象,就象一盞燈把黑暗完全照亮一樣,“頓悟”和“移注”—就是這樣爆發的。借用…句古詩來形容,真可謂: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重視思維想像力
“事實是死東西,是想像力賦予它們生命”,英國:物理學家廷德爾說得好。因為,知識是靜止的、封閉的和有限的,想像力則是運動的、開放的和無限的。想像力是能動的知識。如果把知識比作“金子”,那么,想像力就是“點金術”。因此,為了消釋我們自身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的某些“瓶頸效應”,當我們在呼喚“東風效應”、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時,應當重視思維的想像力。撒開聯想之網,啟動思維之鑽機, “新的要素子系統”才會被你捕捉得到,才會被你開掘出來。
值得借鑑的方法
一是“擴大聯繫點”
即從時間上、—空間上相近,或形式上、內容上相似的事物和現象中進行聯想,比如記不清楚某個數學公式了,你不妨先想想與之相近的數學原理、數學符號,數學公式,想想它們在哪一個章節。又如你一時想不起老同學的姓名了,你就不妨先想想與他(她)相近又與你自己相識的其他老同學的姓名。如此聯想往往能激活起深藏於記憶深處的知識和經驗。在事物發展變化中,面臨著多種可能性集合即事物的可能性空間,我們對可能性空間內互相聯繫的點認識得越廣泛、越深透,對各種條件之間的聯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就越多,就越能找到“新的要素子系統”,從而準確、全面地把握某種確定的方向,取得有利創造的“東風效應”之效果。
二是擬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單”
這是為實現“擴大聯繫點”、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直接服務的。1941年,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擬定了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單”,來提示創造者培訓,掌握多角度思考法的本
領。他認為,逐一檢查、核對這份“清單”,能使創造者在遇到思維障礙時,比較全面地思考某一對象,而不致遺漏重要的思路。請看他擬定的這份“清單”: (1)現有的發明有無其他用途?(2)能否引入其他的創造性構想?(3)能否改變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或製造方法?(4)能否擴大使用範圍,延長使用壽命?(5)能否縮小體積、減輕重量,降低高度、減少厚度?(6)能否找到代用品?(7)能否更換型號、順序、布局或模型?(8)能否上下倒置、里外交換、前後置換使用?(9)能否將幾種發明品組合在一起?顯然,這九個問題是針對技術創造提出的。但我以為,用這種擬清單的辦法來逐步培訓自己的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是有普遍意義的。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如果碰上“瓶頸”卡住、處於TOT狀態時,先靜下心來,用點時間去擬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單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這對填補思考的空白點,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想來是不會沒有益處的。
三是學會“積極的休息”
在一個人解決某一問題,從事某項創造活動的過程中,思維要經歷四個階段:
(1)檢查和清理問題的“準備期”。這一階段的狀態是高度緊張,全神貫注和努力、深入地對對象進行探討。
(2)將活動的重點從意識區轉移到無意識區的“醞釀期”。在這個“短時休息”的階段內,有的人養神休息或者睡覺,有的人則通過運動或散步來“散心”。
(3)產生解決問題之辦法的“頓悟期”,經過也許是: “豁然開朗”、 “啊,原來如此!”
(4)“完善期”,為了精確地闡述問題而全力以赴,苦心孤詣地探索和
思維。
這四個階段,是以“緊張→鬆弛→頓悟→緊張”之循環的節奏呈現的。一方面是努力、緊張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是散心,鬆弛和解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我們的思維處於TOT狀態,被“瓶頸”卡住時,一般正是思維高度緊張之際。而精神高度地集中考慮一個問題,時間過久可能會造成思想堵塞,就象在竭力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時往往出觀的情況,因為當自覺的思考在不斷活動和十分疲勞時,可能收不到下意識思考傳遞的信息。這對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呼喚“東風效應”以消釋“瓶頸效應”,是無益的。因此,必須學會“積極的休息”,就是在思維過程中,緊張的思考後,如果發現被“瓶頸”卡住了,那就不妨暫時鬆弛一下,休息一會兒,使大腦神經中樞在思維的循環性節奏中恢復平衡狀態,這往往有助於“頓悟期”的降臨。心理研究以及眾多事實,已經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誠然,我們還可以找出其他一些方法來。關鍵的一點是,請你記住,TOT狀態並不神秘, “瓶頸效應”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想方設法去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依靠知識和實踐經驗激發想像力,那么,辦法就會“為有源頭活水來”,何愁“東風效應”呼喚不來呢?!
遺傳學
簡介
瓶頸效應是指在同一物種中大量的個體被殺或被禁止交配的遺傳事件。(A population bottleneck (or genetic bottleneck) is an evolutionary event in which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a population or species is killed or otherwise prevented from reproducing.)
名詞解釋
由於環境的激烈變化使群體的個體數急劇減少,甚至面臨滅絕,此時群體的等位基因頻率發生急劇改變,類似於群體通過瓶頸,這種由於群體數量的消長而對遺傳組成所造成的影響稱為瓶頸效應。
舉例說明
許多生物,特別是動物,在不同的季節數量差異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數量達到最多,進入冬季以後,由於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使大批個體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少量的殘存個體繁衍增多。因此,後代基因頻率會隨著殘存個體基因頻率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形成了冬季數量減少的瓶頸樣的模式,叫做瓶頸效應。這種現象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例如,在用殺蟲劑防治害蟲時,敏感性個體容易被殺死,具有抗藥性的個體則容易生存下來,這就是說經過殺蟲劑的選擇作用,抗藥基因的頻率得到增加。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來的卻是敏感性個體,結果又使下一代中抗藥基因的頻率下降。在生產中,當害蟲產生抗藥性,但還沒有形成純系以前,停止使用殺蟲劑幾年,就可以通過瓶頸效應的反選擇作用,使抗藥基因減少,甚至消失。
注:遺傳漂變:由於某種機會,某一等位基因頻率的群體中出現的出現世代傳遞的波動現象稱為遺傳漂變(隨機遺傳漂變)。
物理學
物理所厚美瑛和陸坤權等人通過二維顆粒流實驗,得到離散態物質從稀疏流到密集流轉變的普適規律,揭示了“瓶頸效應”的物理本質。
當人群通過一個入口或出口處,若有次序地行進,可順暢流通。行進速度愈快則流量愈大。而當人群很擁擠時,則流量大大減少。在公路上行使的車輛,若相互保持一定距離,則交通流量可很大。如果遇到一個狹窄的路段,則車輛密度增大而形成堵塞,流量立即減小。這種“瓶頸效應”是各種離散態物質流動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當初始稀疏顆粒流量固定,出口的尺寸減小到一臨界值時;或出口的尺寸固定,顆粒流量增大到一臨界值時,都會發生流量的突然減小,從稀疏流轉變為密集流。他們找到了臨界流量與出口尺寸、顆粒尺寸及通道寬度之間的普適標度關係。並且發現,在出口處顆粒的體積分數達到約0.65時,則發生稀疏流到密集流轉變。顆粒流的這種特性與一般流體運動有很大不同。這一規律對所有離散態物質流動具有普適性,如對人流、交通流、浮冰流,以及工農業生產中的離散物輸運等。對這一規律的闡明,不僅可深入理解通常觀察到的‘擁阻’現象的根源,而且指出了如何採取措施提高“瓶頸”處流量的途徑。
研究結果發表於2003年11月14日的Phys. Rev. Lett. 91 (2003) 204301。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職場發展
處於職場中的人,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上瓶頸效應,阻礙其順利前行。在30~40歲期間,職場上普遍存在令人尷尬的瓶頸期。如果能夠找到癥結所在並有所突破,那么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玻璃頂”;若是無法找到提升的通道,“玻璃頂”就會變成“水泥頂”從而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在職場中如果缺乏持續的學習,可能會因為知識結構的老化而面臨淘汰的尷尬境地。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有意識地進行“充電”提高職場競爭力,是突破職場瓶頸的一種有效手段。當瓶頸出現之後,首要任務是了解瓶頸產生的原因。當然首先得從自身尋找原因。不管自己在大學學的是什麼專業,崗位越往上提升,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決策力、洞察力等方面就需要再次提升一個檔次。
當務之急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有意識地進行“充電”,找到自己最為薄弱的部分,通過學習來提高。當然,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外語口語方面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就是沒有安排時間去改善它,一旦因為口語方面的原因造成自己失去更好的機會之後,他們便又會追悔莫及。
在公司內部可以橫向尋找發展機會,比如對與自己工作相關聯的工作多做一些了解,以便通過內部調整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這種做法比較穩妥,至少,在獲得晉升的同時,還可以減少因為跳槽而形成的成本。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在企業內部,考慮到人力均衡的關係,老闆一般不會輕易對高層人員做出調整,在短期內獲得晉升的機會可能會很小。同時,人力資源部門作為企業的核心部門之一,其經理職位肯定會有不少人覬覦。所以江華即使想要改善自己的現狀,也不能太過明顯,以免讓自己處於被動境地。
對於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並在公司擔任過領導工作的職場人士來說,由於公司的原因已找不到再次提升的空間,遭遇職場瓶頸,那么不妨勇敢地邁出跳槽這一步。在同一個職位上具有三四年以上的停留期,基本上都會感到激情不再,厭倦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如果選擇跳槽,首先要盤點一下自身的工作資歷,如人際關係、管理經驗等。從工作資歷來看,章先生其實已經站在一個較高的職業平台上。他有領導一個部門的能力,且在跨國企業里近10年的工作經歷也將成為他職業轉換的砝碼。
為了減少跳槽成本,建議他先選取跟自己目前所從事行業有關聯的行業轉型,職業定位可以是同等規模公司的部門總監;或如果能找到一個有發展前景而規模也不錯的公司,那么也可以從部門經理做起,再尋求內部發展。